首页 > 话题作文大全 > 写励志的作文 > 思考作文 > 【必备】思考作文十篇

【必备】思考作文十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9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作文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思考作文十篇

思考作文 篇1

思考,哪怕上帝在发笑!因为思考是为了验证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

思考,是为了不浪费生命。

尼采饱受心理的折磨,却从来未放弃对生命的思考。他以那敏锐的目光,审视着这个混浊的世界。他的思考,追逐着阳光的踪迹,而从不把生命托付给黑暗,于是在厄境中,他怀恋的是那些充满信任、欢乐,闪烁着崇高思想异彩的时光。他以为,生命,因为这些幸福,而太有魅力了!

而在此刻,却有相当多的人轻率地选择放弃生命,这是因为他们平时自视的坚强,其实是佷脆弱的,一旦被现实所击倒,他们就感觉天塌了,没有了生活的勇力。说到底,他们缺乏冷静的思考,缺乏伏尔加河上纤夫的精神。他们始终在问,人为什么而活?或许,真的是社会太让人奔波颠离,但没有任何持久的理由可以拒绝思考。

思考,是为了延续生命!

聪明的人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唯有学会思考的智者才会处乱不惊,救人或救已于千钧一发之间。可以说,因为生命有了思考,它的延续才有了一定的保障。我曾读到一篇颇为经典的文章,大意是讲一个暴君与一个智者一同横过沙漠。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旅程上,暴君因为看不到生的希望而暴跳如雷,可是发太多的脾气也不能挽救他的可怜的生命,结果他在烈日之下死了!然而,这一路上,智者却很少有言语,只是默默地走在这滚烫的沙子上。是的,他也一样是人,和那个暴君一样也在一天天的虚弱下去。可是,无论他怎样,虚弱也阻拦不了前进的步伐,最终,他成功地走过了死亡之地,他赢了!后来,这场游戏的策划者问道,你靠什么来走过死亡的大门?智者平静而简单地回答,思考!是的,思考,他一定是思考过!或许他认为无所谓生或死,所有的一切完全决定于你的执着!只你去深入思考,你就会明白,上帝给你生命不是为了让你去浪费的,即使他有所考验,也并不是没有生的希望!这就是这个游戏的真谛!

然而回到现实,这里有太多的迷失,我几乎窒息了!

现实中,人们更愿意追求的是过眼的繁华,不是一种真实的沉淀!当然不能说他们没有去思考,只是这些个思考少了许多深层的东西,一句话,太肤浅!难道真的只有那些个财富才能让你开心?可是那些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啊!你们经常抱怨活得太累,可是你们又何曾去想过放松呢?为了一点点小的利益,将大脑的高速地运转着!你不是巨人,就不要跟他们一般生活,有 时,平凡一些未必不是好事。思考一下你所做的和未做的,不必一味追求完美,但至少要尽最大的努力啊!

思考,是为了发散生命!

所幸,我的记忆飞向了另一位思考的伟人!他给我以极大的慰藉,除了他,还有谁能轻易地把伦敦图书馆的大理石地板磨出一个深深的痕迹呢?除了他,还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去领导世界的变革呢?不错,这就是马克思,上世纪乃至将是整个文明史上的伟人!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将剩余价值的本质披露无遗。他深入事物的内层,进而思考一种斗争的必要性,于是一部凝着闪烁跳动的智慧结晶走出了深闺。不能不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在临死的时刻,他始终没有放弃用他的大脑进行冷静的思考。而这一思考,便成为为永恒!不要以为他是个书呆子,正是因为他了解生命的价值,才知道去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更多的生命!他的一生如此投入,以至他一生都在贫苦中,连自己亲人的生命都不能保全!

当然,无论你们思考与否,地球都在正常转动。日子总在过去,太阳也按着它的规律,出于东,落于西,看起来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将在枯燥与单调中灭亡,前提是不去思考存在的意义。用一个全新的头脑看待每一天,你便会发觉,这个世界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东西。诚然,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平的事,但只要认真去看待它们了,一切都会变得顺利起来。生活从平凡中来,也就要求我们到平凡中去思考,归于纯粹才是一种真!

思考作文 篇2

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首要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命好题是有效训练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和保证。郑板桥曾经说过:“作诗非难,题为难。”意思是说,好的题目是非常关键的,它常常给人以未饮先醉的感觉。学生的习作命题也是这样。《一件小事》、《难忘的一件》、《春游》……这些作文题目都是老掉牙的,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哪能写出新意?如何命题一直是诸多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命题的“五忌”已经得到共识,即“忌旧”、“忌大”、“忌空”、“忌深”、“忌疏”。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认为命题时除了“五忌”之外,还要考虑如下四点:

一. 命题要能循序渐进地扩大学生的视野。

作文教学不仅教学生“怎么写”,更是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写什么”是前提。可以说命题犹如习作之门,入高山大川之门可感其秀丽,入寺屿宗庙之门可感其雄浑,入庭院花巷之门而感其闲趣也。所以说一个好的命题体系要能循序渐进地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视野是比较狭窄的,作为中学生,他们通常比较喜欢写抒发个人情感的东西,似乎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慨与愁思。当然,学生写作此类作文确实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为此还特地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忧愤宣泄本”,并给这样的作文训练取名为“宣泄作文法”。但是学生自我宣泄的认识远远小于学生应该认识的世界,如果一味的宣泄下去,他们往往被困于个人的小情调、情感的小圈子中,难以跳出去认识更广阔的现实社会。尤其是中学阶段,这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需要对人生、社会现实、自然现象、人文历史等多侧面作出思考的,可是学生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写作训练中对这些问题有意识的关注都不是太多,或者说有些同学在短暂的特定的时间内也作了些许的思考,但很少有人把它诉诸文字,使之深刻化,尽管在教学中各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灌输了这方面的认识。

由于命题作文题目是命题者出的,学生必将顺着命题者圈定的范围去思考问题,命题能指引学生写什么。而好的命题就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认知面、并加深认知深度。作为命题者来说,必须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合理的命题,通过命题使学生的思考范围更宽泛、更深入,或者说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无意识的思考转变为有意识的思考。如果老师总是重复《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老师》、《学习贵在勤奋》之类的命题,内容上无新意启发,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宽,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会变作文为学生之负担。

二.命题要体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的培养。在刘勰的《神思》篇里,他把作文过程中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的辨证关系概括为“思想为妙,神与物游”,同时对作文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微妙形态更作了精确的状摹:“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在《熔裁》篇里,刘勰进一步强调:“立体有本,意或偏长;趋时无方,辞或繁杂,蹊要所司,职在熔裁,隐括情理,矫揉文才也。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刘勰之言,乃指出为文贵在思想之提炼(即“熔”)。而命题者所命之题必将为文之灵活、深刻、独创之先驱,方可称之为妙!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别开生面显得深邃而富有启发。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据思路,就可以有力的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而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能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观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学生顺着命题者的思路自然思之非浅,思维之灵活、深刻、独创也就得到很好的培养了。

三. 命题仍须加强常用文体的训练。

在今天的中考和高考的作文命题中,已经淡化了文体要求,这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写性以及情感抒发的真挚感人上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试作文中的文体淡化往往让学生抱有只要会写一种文体就万事大吉的侥幸心理,甚至说教师也认为只训练一种文体就能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在中学阶段,虽然要求学生尝试训练的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常用的应用文,但这些文体中学生大多数显然偏爱记叙文写作,后面的三种文体往往不被重视,尤其是初中生。这样的结果虽说可以顺利通过升学考试,但对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种产品、一种流程、一种科技是要加以说明才能让人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这需要会写说明文;有了观点要通过议论的方式加以阐述,这又要掌握议论文;出个通知写个报告,应用文写作又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现实生活中很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校的作文教学里得到培养显然是毫无疑问的。在我的一些同事中,多年来不曾写过一篇属于自己的教学论文的大有人在,这是不是说他们就没有心得体会呢?显然不是。在和他们的交谈中你不难发现他们有许多零星的、新颖的、闪光的教学感想。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写成文字,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以便得到广泛的交流呢?我认为除了每个人所共有的惰性之外,更主要的大概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阐述吧!这样的教师,很难想象他们作为学生时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打得很扎实。事实上作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具备表情达意和应用文写作的一般能力,而不是培养更多的文学创作者,现实中我们的学生成为作家的也实在是凤毛麟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除了知道写什么、善于运用较为优美的文字之外,仍要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以便使自己步入社会后在需要用文字表达时更加得心应手。

这样看来,在命题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意识地加强文体训练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所说:“必须学习一种模式,这个模式有助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的事物。”因此可以说,加强文体训练是提高写作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 要切实体现命题的可写性。

命题作文的可写性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教师在命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认知的区域差异,命题要从学生的心底里流露出来(叶圣陶语)。比如说《我与游戏室说再见》就很狭窄,因为只有去过游戏室而且深受其害的人才有真情实感,更何况有些孩子甚至不知游戏室是干什么的。再如长丰县有一年面向全县展开的小学作文竞赛,题目是《我爱家乡的草莓》,要求学生仿写《我爱故乡的杨梅》,这题目看似合理可写,可细细琢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全县不是到处都栽种草莓,甚而有些学生不知草莓是在树上结的还是田里长的,硬要写只能胡编乱造。还有些命题拔高了写作的要求,学生也就自然难以写作了。但象合肥市某年的中考题《中学生的苦与乐》命得就很好,只要是中学生谁没有过苦与乐呢?

要做到命题的可写,我以为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是大有益处的,比如可以出《我与……说再见》(省略处填上一种不好的习惯或一处让你变坏的地方);可以把《我爱家乡的草莓》改为《我爱家乡的……》(省略处填上家乡的一种植物,仿照《我爱故乡的杨梅》来写)。这样稍作变更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找到可写的材料,而且学生写出的五彩缤纷的文章可读性也更强!学生也只有知道写什么,才能把自己如何表达的才能尽情地展露出来。再如学了《“旁观者”未必清》这课以后,一位教师出了《从××(成语)的另一面说开去》的作文题,并作了三点提示:A.运用范文提供的逆向思维的例子,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反意文章。B.可结合社会现象提出言之有理的观点,摆出有说服力的论据,写出一篇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的议论文。C.可以借鉴范文的某种写作技巧,但须灵活运用。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范文。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构思,把命题补充完整,并编成作文提纲,互相传阅后各自修改提纲。第四步,动笔作文。面对这样的命题,学生纷纷反映:这样的命题,能够看得见、想得到,思路拓宽了,再不愁无话可说!不少学生的作文质量较高,光题目就有三十多个,诸如《从“知足常乐”的另一面说开去》、《从“对牛弹琴”的另一面说开去》、《从“作茧自缚”的另一面说开去》等,多数文章的内容和语言也较有新意。

综上所述,命题者在命题时既要考虑到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要考虑到写作训练的实用目标,更要考虑到命题的可写性。所出的命题要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只有这样的命题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真正的做到学而有用!

思考作文 篇3

中医学院早就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划入选修范围。对此,有些人感到不解,而更多的人认为理应如此:时代在发展,西医在突飞猛进,中医如果还死抱着过时的所谓经典,显然不是“与时俱进”,而是“自甘堕落”。

认为传统经典对中医极端重要的人也是振振有词。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近2千年来,凡是妙手回春的名医,无一不来自对经典的深刻领悟。为什么中医里庸医占多数,其原因就在这些人没有领会经典的精髓,没有很好地把经典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历朝历代名医代出,同时也出产了更多的中等或下等水平的医生,这说明经典是可贵的,而领悟和应用经典,同样可贵。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中医永远离不开经典。

我赞同后一种看法。平心而论,中医除了经典与历代名医外,还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把经典划入选修,无疑否定了经典的重要性,所以名医的产生也必然被视为偶然现象。既然如此,还要中医干什么?何必选修经典,干脆废除中医,大家都学西医,岂不是省事多多。要开办中医学院,但又把中医赖以生存的经典视为可有可无,实在属于脑子进水的行为。

但如果肯定经典之于中医的至关重要性,那势必要解决这样一个理论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学科都与时俱进,而中医却止步于近2千年前?所谓经典,应该是发现了这一学科的所有关键原理。比如物理学,牛顿的经典物理似乎穷尽了主要原理,但不料半路杀出相对论,使得物理学大踏步地前进了。为什么中医经典这么久了还没有遇到程咬金杀出?是尚未杀出?还是根本不会杀出?这个问题怎么来解释?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看看:有没有什么知识或学问并不是与时俱进的,就是说,有没有这样的知识,并不因为历史悠久了而越来越先进和高级的?当然有,特别是文学艺术。唐诗宋词自不必说,没人会否认那是中文诗的最高峰,胡适、郭沫若等名动一时的白话诗,与之相比,说是沙粒之于泰山也不为过;19世纪的音乐绘画恐怕也是西欧艺术不可企及的巅峰;还有比如道家理论,《道德经》问世后,后来的道家人士只有如何实践的份,在理论上已经不可能再越雷池了。

由此看来,并非所有精神产品与知识学问都必须与时俱进的。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些知识能够与时俱进,而有些知识却会早早进入巅峰、后世无法再前进了呢?

我以为这取决于知识对象的性质:如果对象的宏观性涵盖了所有的重要特性,其微观的发展也改变不了宏观显示的特性,那么关于这个对象的知识就容易早早穷尽。比如文学,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的情感,而历朝历代人的喜怒哀乐基本差不多,现代人的大怒与秦朝人的大怒不会有本质的差异,因此,“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表现牢固的爱情,至今并未出现“与时俱进”的胜过它的诗句。

但如果对象的宏观性不能涵盖其所有的重要特性,那么随着对对象的微观性深入认识,这个知识必然与时俱进,必然后浪推前浪,必然出现知识更新的现象,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如此。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不是人体本身,而是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如果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几千年没有变化,那么这个知识就可以早早进入巅峰。大怒之下有些人血管爆裂,千年之前的人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孔子受寒会发热咳嗽,中山医院现任院长受寒也会发热咳嗽。从这个意义看,人与外界在健康层面的互动现象早就完全呈现出来,千百年来即便出现新的病毒,但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形式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没有出现过去没有的新的症状,所以在千百前出现的知识就可能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这就是中医经典迄今未被超越的原因。正如军事科学,研究的是敌我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孙子兵法便是军事知识的巅峰。尽管后世的武器有了巨大变化,但只是改变了军事行为的方式,没有改变互动关系的本质,所以围魏救赵、攻其必救等,现在依然是有效良策。不战而屈人之兵,迄今也还是军事的最高境界。

中医经典当作如是观。

思考作文 篇4

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美与好,火热的青春,能激发无穷的力量,刷新出美丽的图景。欣欣的绿草,能为大地增添活力,能给生活带来希望,然而,青春终究是要逝去的,绿草最终也会凋零,生活在许许多多的美丽背后,也毫不例外地存在着遗憾。然而遗憾又何尝不是美呢?

上帝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并不是想让世界都是完美的,因为这种完美不是真正的完美。

秋天的来临,带来的不仅仅是丰收的美丽,还有一种残缺的美落叶脱离了曾经的辉煌,风光不再,只有干枯的叶面和萎缩的筋脉,而在这残缺中却有一份不可求源的美丽。

假如没有“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几支残。”的遗憾,怎么会有古人夜里秉烛赏花的美;假如没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遗憾,又怎么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呢?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埋怨美梦不能成真,却不知,梦即使不能实现,也是美的。倘若什么梦想都能轻易地实现,也就无所谓美梦了。这是一种遗憾的美,一种让人想起仍觉甘甜,忆起犹觉美妙的美。

遗憾,总是带着几分伤感,像江南水乡如织的雨幕;遗憾,总是透着那股凄婉,想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遗憾,总是露着一丝悲恸,像带刺的玫瑰令人敬畏;遗憾,总是散发出神秘的气息,让人捉摸不定。

生活总有遗憾,正如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汇入大海,不是每一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样,但正是这如许的遗憾,使得我们的生活流溢着色彩,充满了浪漫。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处美吧,不要再为“遗憾”而遗憾。

思考作文 篇5

有这样一幅油画深深地震撼着我,它的名字叫做:父亲。画上是一位扎着头巾的“父亲”的头像,他有着深褐色的阡陌交错的刀刻般的皱纹,更突出的是那对望不见底的饱含深情的眸子……我久久地流连。为了什么?我没有一位当农民的父亲,我的同学们的父亲中也鲜有务农的,然而,我看到了他们的皱纹和白发,看到他们也同样有着一双阅历沧桑的眸子,饱绽深情,坚毅幽远。那眼神,是在回首往昔,是在思索今朝,还是在遐思未来?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父辈,生于新中国成立的前后,他们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们的命运同新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建国初的艰苦中,他们度过了少年时代;痛苦的十年“文革”时,他们是青年;在改革大潮冲击神州大地的今天,他们是建设的主力军!看那日新月异的南京路、外滩,看证券交易所里攒动的人头,看那直刺蓝天的“东方明珠”,看那巍峨的杨浦大桥!是我们的父辈用双手、用智慧、用血汗一点一点地做出来的呀!那一天回到家,看到《大桥建设者》的`专题片里,我们的父辈,为了人民的幸福,有的献出了青春的容颜和乌黑的青丝,有的献出了健康完整的身躯,有的不眠不休几十天,不回家门几千个日夜……看着,看着,我哭了。我想到了隔壁陈叔叔,他是医生,中年丧妻,曾经为了抢救病人耽搁了女儿的治疗,四岁的女儿因为高烧变成了痴呆儿,他无怨,他是医生,知道女儿一生就将如此地走下去了,别人劝他送女儿去福利院,他不肯,为女儿端尿擦身一丝不苟。

常常半夜从医院回来,立刻抓紧分秒为女儿第二天的伙食忙到晨曦微露,但他毫无怨言。这就是我们的父辈啊!他们不向祖国要些什么,却无悔地把赤诚献给祖国!

1949—1994年,45个年头,我们的父辈曾有过如日中天的辉煌,却又渐渐走向“夕阳无限好”。如果说,我们的祖辈是浴血奋战的创业者,那么我们的父辈就是平凡伟大的建设者,那饱经沧桑的眸子饱含着希冀和期待,促使我们认认真真地思考:怎样来接好这下一班?

思考作文 篇6

窗外吹来的风,冷得我直哆嗦,望向窗外天空依旧很蓝,几座小山峰也是如此安静,而坐在房间写作业的我却不安分起来,盯着窗外的景象,我想要探讨什么,却也无动于衷,于是我陷入了思考,又是那么几个问题,我却可以思考许久——因为它还未曾被我破解。

思考,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和吃饭、喝水、上厕所一样的,因为你每一天都需要思考。如果你觉得只有学习才需要思考,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你与一个人谈话时就需要思考,思考着他刚才对你说的话,以及你应该如何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当你玩游戏,看电视,没事做的时候,你也会开始思考起来,接下来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等之类的问题,所以说,作为一个人,你应当有思考,否则和一只洋娃娃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思考这一切总还是没用的,你不仅需要去思考这一切你还需要去探究你所好奇的,光是思考是找不到答案的就像数学一样,不仅要求解答还需要证明。所以让我们去思考一切,探究一切吧!

思考作文 篇7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来学校上小记者。“刷刷刷”恬薇在黑板上了几个大字:今天,教师让同学们玩一个游戏。先让同学们排好队,要求排头的同学捡起地上的钥匙,从队首传到队尾,规则是要按顺序传,且每个人都要碰到钥匙……最后只用0.5秒。吴教师审视了一下黑板,觉得0.5秒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把0.5秒该成了1秒。我心里想:1秒,还是太快了,可能吗?大家也议论纷纷,都觉得不可能。在我们的议论声中,教师用响亮的声音说:“我们分为两队,一个红队,一个蓝队,四五组蓝队,一二三组红队。”

刚开始,我们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办到0.5秒之内让每个人都能碰到钥匙。起初,我们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脑海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一个人手拿钥匙,其他人伸出手,那个手拿钥匙的同学,飞快地从同学身边跑过,并让钥匙碰到每一个同学的手。这个方法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后实施。我们排成一纵队,伸出左手,掌心向上,慧聪拿着钥匙,以风一般的速度从我们身边跑过。钥匙轻轻掠过我们的掌心发出清脆的声音。计划实施得很成功,可也用了2.03秒,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但距离0.5秒还很远。所以我们又陷入了沉思……

我们又挤成了一团,开始讨论。张翊彬手舞足蹈,讲述着他的方案,他随手出一串钥匙,,又伸出一只手指头,说:“我们可以把钥匙放在中间,教师一喊开始,我们就碰一下钥匙,不用1秒就好了。”

思考作文 篇8

今天下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孩子们对一段话的理解真是让我啼笑皆非。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父母的爱”。教材出示了三个事例,其中第三个的主要内容是:李路杰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天把家里的电话拆开了,却装不上了。爸爸知道了,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说:“既然拆开了,就一定能装好。”结果李路杰装好了。然后要求孩子们谈谈对李路杰的爸爸这个做法的评价。讨论的场面是热烈的,让人欣慰的,就是质量不高: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是不赞成这个做法,因为他乱拆电话还鼓励,明天还不把房子给拆了(我晕死了)?一小部分的孩子赞成这个做法,但是理由是:如果不鼓励,孩子就装不好电话了,这个电话不就报废了(又晕死,都挺心疼电话的)?只有吴博伦的意见是高屋建瓴:我赞成,因为这样做就极大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了!但是这个答案,几乎全班的孩子都表达出了否定的意见。

孩子们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呢?由于是下午的课,下面就接着写作文了,没有时间和孩子们谈谈,就在孩子们写作文的时间里思考了许久,得出这些答案,明天得和孩子们交流一下,以检验是否正确。

1、这可能反映出我班的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着误区——不喜欢孩子搞“研究”。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可能都会动手搞一些家长眼中的“破坏”:拆闹钟,拆录音机,拆影碟机;解剖小玩具,甚至是小动物……这些行为要么会造成家里财产的损失,要么会把家里弄脏弄乱,要么使孩子受伤,反正家长看到这一切往往生气,对孩子斥责。可能我们班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们都认为李路杰爸爸的做法是很正确的!如果这样的话,家长们都大错特错了。孰不知,这一声的斥责,很可能扼杀了一个发明家啊。正是因为有好奇心,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才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才成为了最伟大的发明家……实际上,人类创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兴趣!真是得让孩子的家长们多读读“帆妮儿”的博文,学习“帆妮儿”的爸爸妈妈支持孩子进行“科学研究”的好的做法。

2、这一定发映出孩子们在阅读方面有欠缺——只注重了“量”,没有过多的注重“质”,即没有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因为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并不高。刚开始引导孩子进行阅读的时候,为了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我在搞读书活动的同时,用了加分的办法来诱导孩子读书。很多孩子读书的动力并不是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加分而读书。很厚的一本书,往往只用了三、四天就读完了。我在检查读书效果的时候为了不打击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所提出的关于书的问题不是很深入,仅仅考察是否读过,并没有考察是否认真读过。按照我原来的设想,先鼓励孩子们大量阅读,可以“囫囵吞枣”,可以“不求甚解”,先养成习惯,培养兴趣,再提出更高的要求。看来,到了提出更高的要求的时候了。一方面检查孩子们读书情况的时候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必须是用心读过,用心思考的才能回答上来;同时在检查中发现用心读书的孩子大力褒扬,树立榜样,带动全班的孩子们都用心阅读,其实这方面的榜样是很多的,吴博伦就是一个。

不管上述的分析是否正确,得立即改进自己在引导孩子课外阅读方面的做法。如果分析的正确,再想办法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吧。

思考作文 篇9

一、学会感受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感受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用心感受生活,要积极地观察生活,开放五官,摄取各种外界的信息;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要积极、能动地观察生活,将对外物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很多对待生活,心不在焉,对外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内心感受放任自流,不加品味。而教师要做得恰恰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的好习惯。

⒈ 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许多学生总感觉生活很平淡,很平常,没什么可写的东西,所以总是面对一张白纸,不在沉默中奋笔疾书,就在沉默中昏昏入睡。奋笔疾书者,老师自然欣喜;昏昏入睡者,老师当然也不能置之不理。责任在教师,因为你没有启发好学生,没有培养好他们写作的兴趣。其实,不一定在写作中非得找一些重大题材,以此来谋求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而我们所要做得,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从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打理出自己的情愫,睁大我们的眼睛,用心去看世界,去听世界,你会发现,一片落叶,一束鲜花,一个微笑,一滴泪水,甚至是一把泥土,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从而引发我们无限感慨,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用心用脑,把生活的点滴融入心灵,从生活中找到契机和切入点,让心情自然流露。比如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轮胎》中有这样一段:

雨季来了。一日,车子在湿漉漉的路面行驶时,突然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轮胎好似太愿意“听从”轮盘的控制,尤其是在滑滑的路面上转弯时,更有一种轮胎“各自为政”这一惊,非同小可。赶快把车子驾到轮胎店去。工作人员一检查,便惊喊出声:“哇,这几个轮胎,实在太老了,随时随地都会爆胎的呀!怎么你不早一点送过来换呢!”我嗫嚅地应:“看起来完好如新嘛!”工作人员一面快手快脚地把这四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轮胎拆下来,一面善心地给我这个门外汉灌输常识。经一事,长一智。换了四个轮胎,也上了宝贵的一课。人世间的许多危险,都不露痕迹地潜藏在外表完美的人和物里。

对于生活中的一件事,在作者心里引起感情上的涟漪,由此引发艺术的感悟。

⒉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要训练自己的感官,使之能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摆脱粗疏、混沌的状态。要辨析自己感官传达出来的感受。比如雾气朦胧,有人就会感到压抑;阳光普照,有人就感到心情舒畅。新月给人以温柔;狂风给人以粗暴,这都是人的感官给人带来的种种心理上的感应。生活中,你时刻都能得到各种各样的感受,关键在于你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比如林清玄写莲: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清净之莲》)

池塘中的莲,在作者心里,也带来美的感受,从而想到人也应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才能获取清净之美。

3. 丰富心灵,丰富情感

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只有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才能产生形象鲜明,印象深刻的感受。情感丰富才能感受深刻,没有情的感受就像一张的纸一样显得苍白无力,不能给人以灵动的美感。林希面对“石缝间的生命”,生发了无限感慨。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是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石缝。这就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是样地不可扼制。

情动于中而言于外,正是因为作者内心充满感情,才会写出如此动人的文字。

二. 学会思考生活

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做出理性的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生活是复杂的,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1、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去认识客观事物。如冰心《霞》,由落霞想到生命的永不止息,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思索。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2. 由个别到一般。思考生活也包括把自己的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有典型意义,就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贾平凹的《落叶》,表现的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

来年的春天,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是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有了这些意识,学生就会自觉的抒写,而不至于总是强迫自己去写一些东西,生活如四季,不断地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把这些都映入心海,我们会发现,世界如此可爱,生活如此精彩,我们的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感受生活不思考生活呢?让学生记住一句话:用眼睛去看世界,用耳朵去听世界,用心灵去感受世界!

思考作文 篇10

如果你要问我人的一生什么时候是最无忧的,我一定会说是少年时代我们不会想那么多,满脑子只有玩耍与学习。那什么时候是开心的,对我来说便是得到了某种可定,那什么时候又是最值得呢?我一定会说是那一次。

学校有个征文比赛,一向热爱参加活动又更爱写作的,我当然要跃跃一试了,听说这个比赛还要去县里参加,前五名都会有奖品,我马上找老师要一张报名表,花了两天时间终于完成了我的作品,不知不觉我刚买的草稿纸已经被我用完了,早上我满怀信心的把作品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看了看高兴的对我说:“不错!相当不错!我看好你。”我如吃了蜜糖般高兴走出老师办公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终于放学时结果出来了,老师对我说:“恭喜你可以去参加县里的比赛了,回去准备准备。”听妈妈说那一夜我高兴的我在梦里都笑出了声。

第二天到学校隔壁班的女生从早上一直哭到了大课间,老师怎么劝都劝不住,后来我才知道她也是十分想参加这个比赛,并且去年她也参加了,但因一点儿小失误与大奖擦肩而过,老师没办法,中午把我叫到办公室,希望我把这次机会让给她,再办公室我不知说什么好,只好对老师说我考虑考虑。晚上我没精打采地回到家,这一夜大概是我这么大最难入睡的一夜了,在床上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内心纠结,我要不要让给她呢?我到底让不让呢?不知不觉天亮了。我将我的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都鼎力支持我,我告诉了老师,老师欣慰地说:“我果然没看错你。”

那个女孩儿最终赢得了大奖,回到家妈妈说:“闺女你把你的作文发到这上面,这个可以得到金豆。”我随后把作文发到上面,得到了30个金豆,时不时还有人给我点赞,从那以后我一周在那上面发一篇文章,长久的坚持下来,我以有了好多粉丝与金豆了。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决定,觉得自己太棒了,不仅成人之美了,还找到这么棒的资源。

我虽放弃了一次比赛的机会,但我迎来的是更多丰富的资源,这大概就是有弃就有得吧。

励志的作文
创新作文
道德作文
独立作文
奋斗作文
感悟作文
机会作文
坚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