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零秒思考》读后感

《零秒思考》读后感

   来源:文萃都    阅读: 3.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零秒思考》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零秒思考》读后感

《零秒思考》读后感1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思考的理解,就是坐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始于书桌,终于书桌。我是学设计的,干的就是无中生有的活,“思考”就是职业的核心。我深知思考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甚至有时候一想到要思考就会很抵触。但是没办法,生活得继续下去。于是我给自己自嘲了个名字,「ku坐的little」。ku代表“哭”和“枯”。可以想见我的痛苦和无奈。

开始看这本书不外乎源于垂死的挣扎。我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之前很多次的挣扎都无济于事,本来以为这一次也一样,没想到还真有点不太一样。书写得非常非常啰嗦,可是作者用他啰嗦的语言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思考”的固化认知。

整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只有一段话:随时随地地在一分钟以内快速地将想法记录下来。可是为什么我认为这短短一句话改变了我对思考的认知呢?一直以来我会下意识地把思考“固化”为一个在书桌前正襟危坐的形象,始于书桌,终于书桌。可是大脑不会因为你离开书桌了就停止运行,也不会因为你现在坐在书桌前了就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运行。大脑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想法,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意义的。这种感觉在冥想的时候最为强烈。那些纷杂的思绪喷涌而来的时候,你甚至会质疑“这强烈的脑内活动真的来自于你自己么?”。作者给出方法的关键就是抓住这大脑活跃的时刻,将脑海中的想法捕捉下来。而笔记只是实现捕捉的一种方式而已。它帮助我们把思考具象化。

可是这种记录跟我们平常的零星的记录灵感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这个方法不仅要求我们记录瞬间的灵感,而且要求要记上4到6行;不仅要记正文,还要写上标题。以前我经常随手记录灵感,但是有时候因为太“随手”了,短到只有一个短语,一个词,以致于我之后都不能充分回忆在那一瞬间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更别说充分挖掘“那一瞬间”的脑力了。

这“三言两语”过于概括,以致于在后期失去了延展性。因此我非常赞同作者的建议,写灵感的时候要写上四到六行。当写得多了,这些被先写下来的文字甚至可以进一步激发其他的想法。

作者还要求写上标题,在我看来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因为标题在带给你限制的同时,也带来了通往标题背后更广阔世界的阶梯。每一个标题就好像是一扇门。在我们意识到它并且将其写下来之前,它们一直隐形地存在着,将我们和它们背后的世界隔开。但是将这个标题写下来的过程,就像是你自己给创作了一把钥匙,这个隐形的门顿时出现我们面前,并且开敞着向我们展示它背后的世界。这个道理就像是,当你问自己,房间里面有什么,你不会想到蔬菜水果牛羊肉,想到的大概率是冰箱,椅子,床;可是当你问的是,房间里的冰箱里有什么,你就很容易联想到这些食物。当你给了自己一个限定,其实也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私以为,此处的“标题”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这个方法除了将“思考”从正襟危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还有一个好处在于把自己从心理的禁锢上解放出来。

“在这种应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过度注重自己能不能做到、优秀不优秀、聪明不聪明、有没有受到表扬。在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下,他们并没有发挥出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们从小被灌输慢工出细活的观念。然而一旦开始“慢”下来,我们的思绪就会不由自我被“结果”所控制。这是不是最终想要实现的?是不是会被接受?如果不被接受怎么办?可是讽刺的是,一旦我们开始进行这种对“结果”的怀疑,往往当下的事情就不能被做好。想象中的坏结果可能就会演变成真的坏结果。因此这个方法中所限定的“一分钟”实际上就是不给“自我怀疑”留有任何余地。写出了好点子当然皆大欢喜,就算写出来了坏点子,反正也就是浪费了一分钟而已。

然而书桌前的枯坐时刻和这散布与生活中的时刻记录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思考不能成为无根的浮萍,它们需要成为我们有所产出的养料才行。而在书桌前的思考就是将这零星想法汇聚在一起,编入我们的知识网络的过程。只有生活中的.思考记录,这些好点子最终只会流于表面;而只有书桌前的枯坐,“思考”最后会演变为无源之水,最终油尽灯枯。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方活水,汩汩向前。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方法写成的,思如泉涌。

《零秒思考》读后感2

最开始只觉得《围城》道理的精妙与普适,哪想到书中的围城单只讲的爱情婚姻是座围城呐。最开始只是好奇书中故事,哪想到钱老透着浓浓浓浓的中国味的文字会这样吸引我。行文用词不必说,读起来只觉亲切。文中的比喻真的可以说是绝了,有趣又精妙。最重要的是,如书中序所说的“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书中人物随着文字真就缓缓走进了我心里,随其而来的还有那个动乱的年代,混乱的社会,旧的中国,野蛮涌入的新思想。一笔一划,仿佛在眼前。

这个结局真让我有“猝不及防”的感觉,本来一切还平稳流畅的进行着,最大的变故不过是辛楣离开了学校,鸿渐刚熟悉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孙小姐范小姐各自小心思,学校间派系的小打小闹。我还好奇着随后会如何发展,鸿渐最后会遇见谁呢。哪料章节都没有换,直接一个急转弯弯到了结尾,鸿渐糊涂娶了孙小姐,阴差阳错下高校长解聘了鸿渐。这下可好,人物地点全要换了。期待的女主角没有来,刚认识的几个主任教授等人这就要说再见了。我还有点留恋,鸿渐可是一点余味没有回味。

去到重庆的赵辛楣踏入了职业的围城。回到上海,鸿渐入了婚姻的围城。全书在黑夜中落幕,墙上钟还在敲,人也还在听。只不过明天的故事已经没有描写的必要了,不过是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罢了。

哎!谁能逃的出这样的围城呢。有些东西,你一旦感知不到它的改变,它就迟迟停留在原样。不论人是多么的积极,在围城外时对自己多么地有信心。进城之后那从生活的每个边边角角的细节里趁你注意或不注意时一点点一点点席卷而来的改变,会在某个长夜和你彻底摊牌,狰狞着脸面与你眼对眼,逼迫得你只想逃离。

比起方鸿渐,我真心喜欢的是赵辛楣。虽说一开始他错看了苏文执,但毕竟大洋相隔,难有接触,几年的坚持反倒体现他的好。苏文执、沈太太,辛楣是喜欢知识多又厉害的这一挂的吧哈哈,要是有另一个世界,真希望和他谈场恋爱,虽说他没啥特别好,但没啥特别不好。普通的他和普通的我哈哈,我贪心了。

日志
周记
读后感
心得体会
续写作文
读书笔记
扩写作文
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