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6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1

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这本书的名字很感兴趣,我认为这是但老师给我推荐的最好的一本书。也让我通过这本书看到并了解了自己的过去生活模式是什么样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打着爱的旗子在伤害我们身边至亲至爱的人,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有时候爱就像是一个包装袋,包住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东西,这样的爱也是伤害孩子的凶器!

有些人习惯性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的时候,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在读到前几章的时候,我感到很吃惊,让我感觉我也在无意识的控制着别人,但是在我周围,也有很多人也在这样做。

首先从我们的原生家庭开始,我们无意识的接受了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管教方式,尤其是我们讨厌父母对我们做的事情。虽然我们不喜欢他们对我们这样做,但是我们还是把这种方式用在我们孩子身上,我们不但没有改掉这些行为方式,而且更加的变本加厉。我们很讨厌父母不给我们时间和空间,限制我们,让我们没有自由,没有自己的权利,似乎我们的童年都是在控制中度过。但是现在有可能我们仍然在复制着这样的行为模式,对我们的孩子做着同样的事,我们无意识的会把我们认为的幸福观,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幸福呢?当然答案有很多种,因为我们的三观不同,所思所想也不同,那我们为了什么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呢?其实,这就是控制欲在作怪,我们总是把我们认为好的,对的,强加给别人,并没有关注别人的想法和需求,没有尊重别人的所思所想和所需。

我们有很多的类似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在蔓延,交叉,而这一切我们都是在爱的名义下完成的。我们在一个被人无意识控制和我们无意识控制着别人的行为模式中,没有耐心倾听别人诉说,被功利蒙蔽,没有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我们在相互控制中伤害着我们自己,伤害着别人。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我们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杀手!这些行为就象是计算机的源代码,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它让我们狂躁、易怒。这种控制模式说到底,不管是控制别人或是被别人控制,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我个人有很大的收获,它让我认识到,这种控制模式也可以有方法应对的。首先,希望我们能够对此有所觉察,不再被爱的名义所控制,也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别人。我们不能控制环境,控制别人,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对了,人就不会那么多控制,那么多委屈!愿余生不为琐事忧,只一笑而过,与君共勉!且行且珍惜!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2

《不要用爱控制我1》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是帕翠斯.埃文斯,美国人。

初读本书的时,我十分困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似乎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但一合上书,又觉得自己什么也没读懂。阅读的内容超过一半时,我认为这本书层次不明、逻辑混乱,很难将前后内容系统的联系起来。去年我也读过一本译本书籍《让思维自由》,也有类似的感觉。难道外国人的创作都是如此的随心所欲吗?

很快,我的想法改变了。某天,我正在阅读本书时,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之所以会觉得本书没有清晰的逻辑与层次结构,会不会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思路不符合我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一种刻板印象)。于是,我便认定它结构不明,逻辑不清晰。意识到这一点后,再阅读时,我尽可能的忽略自己的“想象”,并多次返回前面,去读自己不明白的章节。如此反复几次后,本书的主要内容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了起来,我开始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本书的内容体系。

首先,控制者逆向认识自我,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自我与内在的关系。控制者会虚构出一个假想人(泰迪),当被控制者表现出不符合其想象的行为时,控制者便会采取压制性措施。例如,对被控制者进行逆向定义。被控制者的真实感受、感知和认识遭到控制者的否定。久而久之,被控制者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控制者所定义的那样),逐渐丧失真实的感受、感知和认识,难以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

当然,也有被控制者会反抗控制者,想办法逃离控制。这些行为让控制者惶恐不安,他们会用更极端的语言对被控制者进行逆向定义,甚至会使用暴力行为来维护控制关系。

控制行为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工作中,只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控制者,或者处于控制中。“控制”很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当然,也有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控制者,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惊讶和难过,却难以脱离控制者这个角色,与被控制者建立健康的关系。

控制者往往会包装出一个“美好”的自己,并且会在他人面前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在被控制者面前又是另一副面孔。因此,控制关系以外的人难以想象控制者的另一张面孔,也不相信他们会有控制行为,用恶劣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

控制者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我的内部联系,才有可能逐渐摆脱控制行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控制者是很难受的。不过,一旦控制者摆脱控制行为,将迎来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快乐、舒心的生活。

越是阅读本书,我越能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看见身边人的影子。阅读的时候,我也不断的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和语言,并尝试调整。虽然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选取的案例多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但这不影响我们把控制原理迁移到师生关系上,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有一定共通之处的。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值得一看!

日志
周记
读后感
心得体会
续写作文
读书笔记
扩写作文
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