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写作大全 > 家乡作文 >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通用7篇)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通用7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汉族也拥有着众多的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通用7篇)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 篇1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不仅叫“龙抬头”,还有另一个名称叫“春龙节”。关于这个传统节日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不论男女,都留着长发。有一个理发师,技艺过人,经过他打理的头发很柔、很亮,乌黑浓密。由于正月是新年的开始,大家为了能讨个好兆头,纷纷去他那里理发。

而他的舅舅也是个理发师,但是技术不如他。舅舅看着自己日渐惨淡的生意,心中不由得对外甥升起怨恨。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舅舅将外甥杀害。理发师因为执念太深,灵魂得不到超度,把自己的舅舅杀死以后,还把所有来理发人的舅舅也杀了。因此大家都不敢去理发了,并且村子里开始流传“正月理发死舅舅”的魔咒。

一个月后的一天,巡游路过的龙神发现了这里的情况,破除了“正月理发死舅”的魔咒,这天正是二月初二。

从此,人们都在二初二这天理发,以表对龙神的尊敬。在这天,人们会把吃饺子叫做吃“龙耳”,吃米饭叫做吃“龙子”,吃馄饨叫做吃“龙眼”,吃面条叫做吃“龙须”,吃春饼叫做吃“龙鳞”。

还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因此,农村家家户户会在房前屋后,用青灰围成大大小小的圆形,俗称“围仓”。

在我的家乡,二月初二之前不许剪头,凡是有舅舅的人,都要一直把头发留着,等到二月初二这天或者以后再剪。二月二这天,涡阳所有理发店都热闹极了,每家理发店门口都排着长龙似的队伍,而且这天剪头的价格也会涨哦!

我们这里有的小男孩会留辫子,会选择二月初二这天给男孩子剃辫子,大摆宴席,来参加宴席的大人们都会给礼金。如果孩子有舅舅,就会把剪掉的辫子分给舅舅,然后舅舅要给孩子包个大大的红包。这时的孩子、长辈以及亲戚朋友都高兴极了,人人处处都沉醉在欢乐之中。

家乡的二月二真是有趣、热闹!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 篇2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在我们的家乡,二月二的早晨,要吃面条,那是龙须面。庆祝龙起蛰。到了冬天,我们的祖先认为龙下蛰了,也就是冬眠。这与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相似。二月二前后,也是惊蛰。天气回暖,雨水多了起来。

为了龙抬头,二月二的早晨,是不能动刀的,头一天的晚上,把面条擀好,切好。把吃面条的卤子用的肉,菜,葱姜调料切好,到了二月二的早晨,就不用动刀了,以免用刀伤了龙头。

在我们的家乡,二月二的早晨,还有打囤子的习惯。囤子就是过去盛粮食的粮囤。在过去是用树枝的枝条变成,直径1.5米左右,不到一米高,里面用泥巴糊好,用它装粮食。

二月二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人们在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从自己家里的锅灶里扒出做饭时烧庄稼秸秆的灰,在院子里做成粮囤的图案,就是打囤子。一般人家打好几个囤子,在院子的大门口,胡同里也有打囤子的。打完了囤子,在囤子的中央放上几把粮食,预祝今年的好收成。

现在的农家,早已看不到盛粮食的囤子了,那些用树枝枝头变成的囤子,在上世纪70年代烧火做饭用了,因为占地方太多,不防鼠又不防潮,人们用水泥做成缸,水泥做成的缸虽然防鼠,不能防潮,在后来,人们用上了博山缸,是淄博烧制的,防鼠防潮。今天,用的也很少了,农户基本不储存粮食了,收了粮食以后,留足一年的口粮,剩下的卖给了粮食贩子,然后进入了国家粮食储备库。

粮囤虽然退出来历史舞台,但是,每逢二月二打囤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早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庆祝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到了,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打起了囤子,今年,一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 篇3

我的家乡位于江海之滨——江苏海门。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民间的风俗也是丰富多彩,尽显江风海韵。

你听说过“二月二,龙抬头”吗?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每年春节前夕,妈妈都会带我去剃头,然后,再次剃头就要等到农历二月二。你可以想象,疯长一个月的头发有多茂盛!这期间,我太想剃头了,可是拗不过外婆,因为外婆总说:“正月不剃头,二月二,龙抬头。”我只好作罢,乖乖等到二月二了。

“二月二,剃龙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剃头,特别是男孩子,叫“剃喜头”。据说,在这一天剃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红运当头,福星高照,连爸爸都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每年的二月二,我去理发店剃头的时候,剃头的人总是排成长长的队,理发师傅都忙得顾不上吃饭呢!如果白天剃不成,吃过晚饭也还是要去剃呢。总之,人再多,队再长,大家也会耐心等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都想讨个吉利。

二月二的早上,我家的餐桌上一定会有米糕。外婆说:“二月二一定要吃糕,吃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一年不会腰痛。这一天的中午,外婆又会蒸几个饺子,说这叫作“吃龙耳”。到了晚上,外婆准备的是面条,叫“扶龙须”。心灵手巧的外婆,像变戏法似的在一天之内摆出了一道又一道跟“龙”有关的美食,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妈妈告诉我,二月二的習俗由来已久。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二月二日》一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关于二月二,还有一个传说呢。女皇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可是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就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这一天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家乡的二月二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节日!我家有一本《江海风俗图鉴》,每每翻阅它,总让我徜徉在家乡特有的民俗民风之中。

江风海韵,千古流传,这些古老而又别具特色的习俗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这是我们每一个江海之子的文化之根。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 篇4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在中国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尽管各地风俗不同,但大多有祈福纳祥的含义在里头。

我的家乡冀中,应该算北方。记忆中的“二月二”,是过完年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小时候,“二月二”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催促我们起床,全家人一起在院里“打囤”、“填仓”。奶奶端着满满一簸箕提前准备好的灶灰,在打扫干净的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囤”,然后父亲抓一把提前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放到囤中间,这就叫“填仓”。打囤、填仓的时候,大家一起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填完仓,就开始过“二月二”了。这个“过”,其实就是“吃什么”。在我的家乡,“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做一种饼,我们叫它“面托”,做面托要用到大萝卜。

在过去,白菜萝卜是人们秋冬季的“看家菜”,储存白菜萝卜是个大问题。我的家乡,到白菜萝卜收获季节,人们就会在田边地头挖地窖,储存过冬的白菜萝卜。叫地窖,其实就是一个深度约一米、宽度可并排放两颗白菜的沟。地窖挖好后,一头放白菜,一头放萝卜,然后用土填平。吃菜的时候,按一头挖开地窖,取出几颗,然后再用土填埋好。这样储存的白菜萝卜,一冬都是新鲜的,而且还不用担心被冻坏。

到每年“二月二”前后,每家地窖里的菜已经所剩无几,但一定会留着几只大萝卜,为的是过“二月二”。“二月二”的前一天,父亲带着我们去挖萝卜,取出萝卜,就手把地窖填平了,不耽误春耕。

母亲削去萝卜的根须,清洗干净,然后细细的擦丝,擦好的萝卜丝,用开水焯过,再也清水浸泡一晚,到第二天,“二月二”的早上,捞出泡好的萝卜丝,攥去水分,加少许盐,和白面一起,和成粘稠的糊糊,像摊煎饼那样,烙成薄饼,就是面托。烙好的面托,金黄的表面,微微发绿的萝卜丝隐约可见,宛若云纹,父亲总说“这就是龙鳞饼啊”。吃面托的时候,一定要蘸着蒜泥和醋,再来一碗黄黄的小米粥,农家饭的鲜香就全有了。

小时候,总以为吃面托是“二月二”最好的美味。长大后,品尝过各地过“二月二”的美食:水饺(龙耳)、面条(龙须)、馄炖(龙眼)、米饭(龙子)、春饼(龙鳞饼)。和这些美食相比,家乡的面托朴素得似乎略显寒酸,但它那原汁原味的家乡风味,却是令我难以忘怀的。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 篇5

我的家乡——北京,是个繁华的大城市,可虽说是大城市,却还保留着乡村的习俗。

说到北京的老习俗,那可多了去了,什么清明节踏青,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破五晚上吃饺子……可我认为最有文化特色的还要数二月二了!

二月二,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二月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写著的《岁华纪丽谱》当中就记载着: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了二月二日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在我们北京这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蔬菜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欢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还有一些北方地区还会食用猪耳朵、猪蹄来庆祝二月二。

此外此俗唐代已有记载,可见它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关于“二月二”,还有许多的诗歌呢!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如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等等。

“过二月二的美食,风俗,以及诗歌可真多呀!”我不经感叹道。这时吃饭的时间到了,我又看到了我的弟弟,咦?弟弟怎么剃头了呢?难道这就是剃龙头?对,一定是,那么过一会我们是不是还要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呢?真有趣!看着我面前的春饼,它色泽金黄,上面还有一个个扁平的,大小不一的“小金豆”,再看看配菜,有的绿,有的黄,有的红,有的白,真是五花八门!在把它们卷起来,咬上一口,真是美味极了!我想,这就是城市人的“农村心”吧!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是在繁华的北京,你依然可以看见那朴素,质朴,还保留着那些民风民俗的北京,我想这就是北京的魅力吧!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 篇6

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家乡又迎来了两年一次的“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六下午两点多,奶奶便带我回老家看“二月二”。来到老家的宫庙前,之见宫里张灯结彩,宫外熙熙攘攘,欢声笑语,把宫前的小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们都在等待观看棕轿抬菩萨回宫的壮观场面。奶奶帮我找了一个好位置,居高临下,整个小广场尽收眼底。

听奶奶说,老家的“二月二”是每隔一年的二月初选一天,把小菩萨神像从宫里请出,绑在棕轿里,由四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抬着,他们统一身穿白衬衫,蓝裤子,腰系红带子。由四个大人扶着,跑向村里各条大街小巷,再围绕村周围跑一圈,这样做是寓意着驱魔除妖,保佑村里家家户户平安,所以叫“二月二,跑棕轿”。

听着奶奶给我做的详细介绍,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跑棕轿”。突然有人高喊:“棕轿回宫了。”紧接着两个人敲着锣,一个人举着一顶三层布伞,又叫“凉伞”,打着伞来回跑着,跑到第三圈的时候,一顶棕轿紧跟着“凉伞”跑进来,在广场上绕着跑三圈,就这样重复着,直到七顶棕轿全跑进小广场,七顶棕轿又排着队,绕着小广场跑了三圈。最后,每顶棕轿的轿夫手脚麻利地解下轿里的菩萨神像,抢着跑进宫里,看谁跑得快,预示着他的好运就得的多。

跑完棕轿,接下来是女子俥鼓队进来,分列在两旁,紧接着是四个穿着古装戏袍的将军和元帅跑进宫,每个将军、元帅都由一群身穿黄绸衣裤,腰扎红带的小伙子扶着跑,他们在宫门前互相作揖,互相拜请进去。就在我认为跑棕轿结束了,要跟着奶奶回去的时候,一个老奶奶告诉我们,今天还有举行“吹篮”仪式呢!我一听又来了精神,因为听那个老奶奶说,已经有二十几年没有举行这个“吹篮”仪式了。这时只见俥鼓队已经退到戏台上,那些身穿黄绸衣的小伙子在广场上迅速地围成一个圈,在一个老爷爷的带领下,在俥鼓的伴奏下,那些开始踏着小碎步跑起来,在几位老人的指导下,他们每跑几步,就要两个互相交叉着转圈,再跑向前,广场的每个角落都要绕到。那几个指导小伙子的老人说,如果不培养下一代,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下去,以后他们走不动了,可就失传了。

家乡的“二月二”,在我看来不仅是保佑全村男女老少的平安,更是老一辈借此将年轻一代集中起来,把团结互助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建设家乡,建设海西,不正是需要这种精神吗?

点评: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家乡的二月二六年级作文 篇7

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山村,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清秀,安静,深沉,这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有许多的风俗、节日,在我心中,最让人兴奋的要算过二月二了。

二月二,龙抬头,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家乡主要的习俗是吃豌豆。二月二的前一天,村里的孩子就已经讨论起豌豆了,那种热情劲儿,甭提了。节日这天,各家都起得很早,主妇们下厨炒豌豆,男人便忙里忙外把家里的活儿全包了,孩子们眼巴巴地守在灶边,等到锅里的豌豆蹦出来一个,捡起来,在手里搓搓,便塞进嘴里,烫得用手直往嘴巴里扇风,不烫了,才“咯噔咯噔”地嚼起来。炒熟了,便抓一大把,装进口袋里,边吃边往学校赶。我挺贪心,抓一大把还觉得不够,再来两大把,直到被妈妈嚷得不耐烦了,才拍拍手,头一拧,往学校里赶。一次和哥哥抢豌豆,还被哥哥揍了一顿,真丢人!不过,妈妈替我“报了仇”——我得到了很多本应分给哥哥的豌豆,可乐坏我了。

二月二最热闹的,莫过于学校了。这天,孩子们都穿新衣服上学,你看看教室里,女孩子个个都花枝招展的,男孩子也是全身上下簇新簇新的:男生就是调皮,每人掏出一把豌豆,聚在一张桌子上玩弹豌豆的游戏,胜了,输的一方便给你5个豌豆、照此下去,最后胜的人不就占大便宜了吗?不过,这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得守规矩。有时在玩的过程巾也会发生争执,严重的,使用拳头解决问题,直到被老师叫去才罢休。事过后,两个又像搓泥巴一样,粘在一起了。女生们则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拿出各自的豌豆,你吃我的,我吃你的,边吃边聊,不亦乐乎!女孩儿嘛,总要文静一些,她们可不像男生那样:不过,也有的女孩儿与众不同,拿着一把豌豆加入到男生行列中,与他们玩猜单双的游戏,直到自己的豌豆输得精光,才灰溜溜地败回到座位上。接着,便是男生们快意的笑声。

男女生各自吃豌豆的方式不同,但欢快的味道足相同的.上课铃响了,这不,老师脚还没迈进教室呢,同学们便朝老师嚷嚷着要豌豆,老师一高兴,同学们便拿出自己的豌豆,和老师一起分享。如果遇上老师心情不好,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如今过二月二,吃豌豆也少了,也吃不出我小时候尝到的那种美味了,不知道是家乡的豌豆变了,还是我变了。

党的作文
桥的作文
书的作文
安全作文
贝壳作文
道路作文
定格作文
发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