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5.1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电子表格》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学们大家XX好,今天我的说课稿的课题是-------电子表格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历史性意义。而熟练使用办公软件EXCEL,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EXCEL的使用。

一、教材分析 我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全国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组织编写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版第二册(第2版)。本课是本书的第三章——《电子表格》,主要内容是启动EXCEL、建立新工作簿、保存工作簿和设计电子表格。为以后系统深入的学习Excel打基础。

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代信息技术课标提倡“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Excel是继学习Word后Office办公软件中的第二个组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软件,更是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能否对Excel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取决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我将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已经熟练掌握了WORD的操作。他们对于新鲜的、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求知欲望强烈,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而“动手实践、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决定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意识,让学生至始至终在快乐中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并以新课改理念作为指导,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件训练、自学、探究性操作,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功能、特点及应用;熟悉Excel的启动、退出;认识Excel窗口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工作簿的建立、设计及保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团队的合作学习,感受计算机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体验探究问题和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

重点------电子表格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及保存.

难点------电子表格的设计.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以下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中发现、操作中感悟、交流中理解。

1. 任务驱动法

这一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的始末。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制作身高对照表”的中心任务,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很轻松的就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能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直观演示法 这一方法是第一课时的教法重点,通过老师的现场对excel的直观演示,对一个典型例子的透彻分析,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强化,达到理解记住的目的

“直观演示法”使老师引领同学通过实践来学习理论知识为老师的后期重难点做准备,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打基础

3. 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的主要优点是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强烈。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足见“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本课中,为了很好的解决制作“身高对照表”这一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着任务自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电脑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完成了意义建构(核心内容是信息不连续性、人的主体性以及情境对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选择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对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原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做了适当调整,前半课时集中处理关于EXCEL窗口的问题,后半课时进行实践操作,并作了一定的拓展。

下面谈谈我对本课具体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即:

引入课题——新课内容——拓展延伸

1.引入新课: 根据心理学分析,“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一开课,我使用了创设“水电费收费表”的情境,学生通过回忆家里的水电费收费情况来认识到表格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然后布置学习任务——完成一张简单的“水电费收费表”,以任务驱动法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为下一步的重难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新课内容

“新课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板块,又分为“启动EXCEL”、“认识EXCEL 窗口”和“制作电子表格”。

环节一:启动EXCEL

我让学生根据经验启动EXCEL,观察界面,然后教师补充介绍EXCEL,并出示一些来自生活中的表格,比如课程表、成绩表等,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这个软件的用途。

环节二:认识EXCEL的窗口 新课标强调,对于学生已懂的知识,老师尽量不讲或少讲,只在学生的疑难处加以启发、引导和点拨。所以我采用对比法,不讲与WORD相同的部分,着重关注EXCEL特有的功能。在教学中通过课件(一个“认识EXCEL的窗口”的FLASH)、以及阅读课本和尝试性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EXCEL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讲解、演示EXCEL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并采用学生相互质疑、释疑的方法,既带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和动口两方面的能力,又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

环节三:制作电子表格“水电费收费表” 在这个重要的操作环节中,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完成电子表格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及保存,响应开课时的任务驱动法。而在此过程中,怎样实现重点、突破难点呢?

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本,并做了我给他们的布置的作业----制作水电费收费表,所以,课堂上我先问问大家作业做得情况1如果都做了的话,那么我们就直入教学重难点,我先找个同学把TA的电子表展示出来,大家先评价学习,然后,针对大家后期重难点的学习我演示一个课本上的例子(教学演示法)2如果学生的作业做得不是特别理想,那我就让他们提出自己前期制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方法,(1如果有同学做了表格,但是遇到问题,我就在TA的基础上进行回答大家的错误2如果没有同学很好的做表,((⊙o⊙)?看来这个章节够难的(⊙o⊙)哦,那我就用自己手中的例子为大家讲解))

这里我针对大家的最好情况进行授课O(∩_∩)O~

第二课时(上机时间)-------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跟我上课演示例子难度相当的题目,供大家上机练习,展示,评价分享成果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下面我从教材的内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轴对称的第1节课,主要介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开始,通过不同的活动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进而体会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为学习轴对称的性质、变换,等腰三角形的直观认识打下坚实基础。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对将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对美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本班学生基础扎实,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且有电脑网络这一资源优势可以适当运用,在相关活动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2、数学思考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4、情感态度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五、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

教法

任务型自主探究,情景教学、引导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运用活动做载体,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归纳。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剪刀,手工纸,尺子等

七、教学过程

活动1

1、创设情境,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图片(附幻灯片)

2、展示学生自带图片或物体。

活动2 实验探究

1、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剪出一个美丽的图案,请同学模仿老师的方法试一试(图案不必一定相同)。

2、观察剪出的图案,再对比刚才演示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3、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概念: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活动3 一试身手

1、联系实际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实例,并说出对称轴。

2、独自完成教材31页练习题

3、完成课件中的各种练习。数字、字母、汉字中的轴对称。

活动4

1、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图案,观察所得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

2、观察教材31页图12.1-3,看看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个图案是由几个图形构成的?

3、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活动5

1、观察下图中的每组图案,你能找出关于直线轴对称的图形吗?(附幻灯片)

2、完成教材120页练习。

活动6

问题:结合概念看图比较图片(附幻灯片)。

1、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2、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吗?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3、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成全等的图形一定成轴对称吗?

活动7

1、巩固练习(幻灯片)

(1)观察下面的国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每条对称轴。

(2)下列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3、布置作业

(一)课本习题12.1─1、2、6、7题.

(二)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的逆命题是什么?并判断它的真假。

八、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

说课稿 篇4

讲授新课:

现在我们走进中学生晓军的家,来看看他家在财产继承上都遇到了哪些疑惑和困难。(展示多媒体情境一)

晓军之父尚未辞世,其财产能继承吗?

同学们都举手了,好,我们请手举的最快的肖阳同学来说。

“不能,晓军的父亲还在世,拥有的个人财产不叫遗产,所以不能继承,只有他父亲死后,他们才能继承。”解释的非常正确,请坐。那么在他父亲死后,是否所有的财产都可以继承?如果不是,可以继承哪些?小红很积极,你来说:“不是,赃车不能继承,不合法,婚后共有财产不能继承,这不是他个人所有。”共有财产应先析产,属于被继承人的那份财产应作为遗产继承

教师:分析的非常棒,请坐。所以,关于遗产的继承,第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第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第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这是遗产继承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展示PPT,板书)但是不幸的是,不久,晓军的父亲因病去世,晓军、晓军的母亲、姐姐(收养)、爷爷、奶奶、姑姑谁可以继承晓军父亲的遗产?展示PPT

小明脱口而出,都可以。你来说说为什么?“因为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小强有不同意见,你来说。“他姐姐不可以,他姐姐是收养的”。请坐。

教师:他姐姐到底可不可以继承呢?其实是可以的,我们一起看课本77页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定的,所以晓军姐姐与父亲是收养关系,所以?? 也是法定继承人。(展示PPT)

好,现在我们明确了他们都有继承权,有继承权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每个人的继承权都能实现呢?如果晓军与姑姑在同一继承顺序继承,合乎情理吗?(展示PPT)

我看同学们陷入了沉思,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下面我们按照既定的小组分组讨论,共同攻克这个难关。看到同学们期待的眼神,想必你们已经胸有成竹了。哪个小组来谈谈你们的看法呢?好,我们请坐在教室后面但是手举得最高的第四组代表来说。嗯,第四组同学认为,“不能,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也就是晓军的母亲,晓军,爷爷奶奶,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姑属于第二继承人。应该由第一顺序继承人先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只有晓军的母亲,晓军,爷爷奶奶不准备继承了,姑姑才能继承。”第四组条理清晰,非常好,请坐。不是每一个法定继承人都能实现继承权,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展示PPT)

这种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的继承方式就是法定继承,它还规定了遗产份额的分配遗产原则。一般情况下是均等分配,特殊情况下,经过协商同意,可以不均分,如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可以多分,不尽或少尽抚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晓军一家又开始争论遗产的份额,

加入:按法定继承具体分配遗产的方案

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律师来了,并拿着遗嘱。(展示PPT)

假如你是法官,对此案会作出什么样的裁决?下面我们小组分享交流,合作探究。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老师特别想听大家的看法,哪个小组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第二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好你来说。第二组同学说这种继承方式是遗嘱继承,在这个案例中,遗嘱是公证过的,是有效遗嘱,所以判定按照遗嘱来继承。非常细心,注意到是公证过的遗嘱,请坐。前面的三条确实是遗嘱继承,但是最后一条将2万元送给邻居张某是不是遗嘱继承?能不能送给张某呢?第五组同学举手了(请的手势)。嗯,第五组同学说这不是遗嘱继承,是遗赠。可以送给她,遗赠也是受法律保护的。说的非常棒,鼓掌。(展示PPT,板书遗赠)

哦~第一组同学还举着手,你来说。第一组同学说不同意按照这个遗嘱来分配,这对晓军的姐姐不公平,晓军姐姐也是法定继承人,而且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她应当得到遗产的分配。对呀,这遗嘱上并没有提到晓军姐姐,于情于理,都应该分给晓军姐姐一定遗产,非常棒,请坐。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三种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即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那么晓军家到底该采取哪种继承方式继承父亲的遗产呢?

好,我们就请坐在最后一排但是手举得最高的文卓来说。文卓说“应该按照遗嘱上写的来继承,也就是遗嘱继承和遗赠。”“非常正确,请坐。因为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展示PPT)

事后,虽然法院做出了裁决,但是姑姑觉得自己家境贫穷,于是出于利益的驱动,便以晓军是未成年人为借口,蛮横的抢走了晓军的财产。(展示PPT)你认为晓军应该怎么办?

老师看到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小芮举手了,好,小芮你来说。小芮说晓军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教师:看到同学们频频点头,看来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诶,小强有不同意见,你来说。小强认为姑姑家境贫穷,大家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帮助,注重情义,所以他建议晓军和其他人让出一部分接济姑姑。(展示PPT)非常好,老师给你点个赞,请坐。

案件的分析就暂时到这儿,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小强的手举得高高的,你来说。哦,你知道了遗产继承必备的条件,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掌握了继承权的实现方式,还懂得了在继承遗产时要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重情义,互谅互让,创建文明家庭。小强这节课真是大丰收啊,请坐。

教师:课堂小结暂时到这,下面我们来小试牛刀。

诶~艺蓉同学举手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哦,艺蓉说我们这节课我们探讨了遗产继承出现争议时怎么办,是关于有形财产,他建议我们课下搜集关于无形财产受到侵害时的案例,同学们认为这个主意怎么样呢?都赞同,好,那就这样做,老师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节课把案例带来我们一起开启新的旅程。究竟下次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旅行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下课!同学们再见!(鞠躬)

说课稿 篇5

一、 教学内容分析说明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二、教学对象分析说明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并不是很难。本组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编排的教材。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客家民居特点

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一组民居邮票,介绍来历: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2、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1、语文姓语。

2、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3、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不要“种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要种好我们语文这一亩三分“小园地”!

说课稿 篇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秋》 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 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单摆》是高中物理选修3-4的第十一章第4节的内容。由于本节课只讲单摆的前面一部分,即单摆的回复力,不是高考重点,因此我们这节课只需要理解单摆即可。

2. 教材特点

本节课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引入单摆,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单摆模型,并且更贴近生活。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演示和受力分析这两个方面来判断单摆振动时,在做简谐运动。第一、实验演示能够直观地判断单摆做简谐运动,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

够认识到实验演示的重要性。第二、通过分析单摆的回复力满足,得到单摆振动时,做简谐运动,这又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单摆模型的特点。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单摆;

2. 理解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单摆的教学,知道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学会用理想化的方法来建立物理模型。

2. 通过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学会用近似的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单摆在小角度情况下做简谐运动,它既有简谐运动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理解共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2.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情况,激发学生专研知识,探索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单摆回复力的来源。

难点:1.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摆角小于或等于时的振动。

2.单摆振动回复力的来源。

突破的方法: 通过课堂实验和课件演示以及巩固练习来突破重难点,同时引导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二、 教学与学法

1.关于单摆的构成的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

2关于单摆的振动,单摆的回复力教学——采用实验法、分析归纳法、推理法教学。

3.关于单摆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做简谐运动的证明——采用数学公式推导法进行。

在教过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并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演示时,让学生跟据实验想象总结出结论。老师只是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

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通过一个简短的小视频里的荡秋千的画面引入新课单摆。拿着一个单摆模型,让学生自己总结单摆的特点,老师同时引导。并告诉他们单摆只是一个理想化模型,这种理想化物理思想用到很多地方,便于观察和分析。然后老师拿出几个模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单摆?为什么?加深学生对单摆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单摆振动时,提问在做什么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荡秋千时,秋千的运动过程。从现实中入手。如果是在做简谐运动,怎么判断呢?进而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简谐运动的两种判断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老师通过实验演示得到。

本节课主要是讲述第二种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单摆的回复力。当单摆处于最低点时,通过分析,判断出,这就是它的平衡位置。当小球偏离平衡位置时,对小球再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并分析这里的负号是表示矢量F和x的方向相反。这里得到这个前提是偏角小于或等于,这里采用近似思想,并告诉学生这种思想运用到很多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这种方法。通过对小球所受的回复力满足与其偏离平衡位置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指向平衡位置,得到单摆做简谐运动。

四、说教反思

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媒体的独特功能,创设了一个友好界面,使学生能在一个形象直观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折纸。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认识和理解的。

一、说教材

1.活动背景《纲要》中艺术领域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以及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化的人和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美术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读折纸符号,能看懂折纸图。

2.通过折纸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注意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幼儿学会欣赏他人、与他人分享快乐的博爱之心。

2.活动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基本的折纸符号,看懂简单的折纸图解。

2.细心、专心掌握折纸过程放入难点,跟着图解折出简单的折纸作品。

3.活动准备

1.大海的图画一张。

2.彩纸每人两张,留有备用。

3.帆船制作示意图。

4.带有各种图案的粘贴纸一张。

二、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孩子兴趣,为其更为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可能。针对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幼儿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情景的创设能马上抓住每一个孩子的视线与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所以我用一张大海的图片吸引孩子。

2.观察指导法:美术活动幼儿操作环节中,经常说到“教师巡回指导”,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标不明确,需要老师的巡视来加以指导,也能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突显出老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3.整合教学法:这种方法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至于使幼儿学起来枯燥无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活动中以装饰活动为主线,与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的语言活动相融合。

此外,活动还将适时采用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更多的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对图片“看看--想想-做做-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运用观察法、操作法、师生交流生生讨论等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1.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2.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3.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4.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第一环节: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教师出示一幅大海的图画,请小朋友欣赏,问小朋友画上有什么么?提出问题,大海空旷旷的,还上海能有什么呀?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

第二环节: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

老师决定在海上加帆船,老师没有带画笔,但老师有一些彩纸,小朋友能帮助老师折帆船然后放在画上吗?

第三环节: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教师交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教师在幼儿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教幼儿认识折线(﹍﹍),箭头(↑),教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教师出示《帆船》的折纸示意图,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完成作品。

(1)教师按顺序出示示意图,并用简单的语言给与提示。

(2)难点:第4步,向后折为这次活动的难点,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示范来辅助幼儿理解。

(3)帆船完成后教师帮小朋友在船上涂上胶,让幼儿自己把船贴到大海上。第四环节: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老师给幼儿肯定与表扬,在每艘船上贴上卡通贴纸,以增强幼儿的成就感。活动延伸:

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折纸的示意图,我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自己来进行折纸创作,好不好?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影片、做游戏、动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中国画颜料、油画棒、彩色纸等多种材料绘制、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热带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绘制和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表现热带鱼。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贴等手段绘制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看影片激发学习兴趣。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4、示范鱼的绘制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影片《海底世界》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用彩墨画鱼》,从影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学生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鱼儿呢?”“用彩色笔、油画棒画;用彩色纸剪贴。”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涂色绘画、色纸剪贴。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剪贴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海底世界》影片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来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教师分发的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的大纸上,学生也可直接画上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下去之后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表现鱼的图案,它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上网查阅更多关于鱼的知识。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这样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识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