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阅读答案 > 出郊寻春的阅读答案

出郊寻春的阅读答案

   来源:文萃都    阅读: 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郊寻春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郊寻春的阅读答案

出郊寻春的阅读1  

苏 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此作于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②酽:指酒醇。③《招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请指出颔联中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和____(共2分)

2.作者是在怎样的处境之中创作本诗的?结合本诗并选取作者同期的词作《定风波》中的相关句子,简要分析作者在这种处境之下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

【答案】

1.对偶、比喻

2.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仕途失意,身处逆境。在作品中写道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事如春梦了无痕 ,都体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超然旷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定风波》中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任平生 等句也正是体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 人似秋鸿 事如春梦 是比喻;律诗的颔联必须对偶,这是格律。

2.试题分析: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注释中已有很明确的写作背介绍。苏东坡写这句诗时已四十六岁,宦海浮沉,人间事看遍。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苏东坡不是牢骚不断,而是采取的是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失意创造了他的文学成就。所以,苏东坡在自画像上题诗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江城 指位于北岸的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时的困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被流放,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最后两句苏东坡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出郊寻春的阅读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②。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③,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④。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潘郭二生: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女王城: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③酽,yàn,(汁液)浓;味厚。④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C.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D.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在《定风波》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具有类似性,都体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纪昀评价说:“三、四句(颔联)深警。”请简要赏析。

【分析】

(1)C

(2)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人比作秋鸿,把事比作春梦。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但往事就好像春天的梦样,点痕迹都不会留下。作者将人生所经历的切归于虚无,表达了淡然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的态度。通过比喻,将深刻的人生哲思形象的呈现出来,发人深省。

出郊寻春的阅读3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

作者: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阅读答案: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2: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这一联诗用比喻的手法。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也不懈怠,这句诗正好与“走马还寻去岁村”照应。人有信而事已非,正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苏轼正是因为遭受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从而产生了这样的虚无看法。

小题2:超然旷达,寄情山水。(如果把末句当作反语也可适当给分。)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