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育随笔 > 我上《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随笔

我上《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随笔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语文教学新时代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下面我想结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我上《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随笔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里,关于男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婚姻,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别里科夫的理解合理想像一下别里科夫的婚姻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答案五彩纷呈,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鬼,他不可能结婚;有的认为别里科夫真的结婚了,并且婚后生活很幸福;甚至有人认为别里科夫不仅结婚了,还有了可爱的儿女。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别里科夫性格特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其次要培养他们求证的能力。高中生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无穷的想象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一定的思辨性。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判断哪种想象是合理的哪种想象是不合理的'。这里就有一个求证的过程。前面我让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接着我就让他们根据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判断自己的方案是不是切实可行。我记得有一位学生关于别里科夫婚姻的设想很有新意,她的解释也很有说服力。她设想别里科夫真的昏了头,最终和华联卡结婚了,但婚后华联卡最终认清了别里科夫的嘴脸,提出和别里科夫离婚,别里科夫怕离婚,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在恐惧中死去,死后怀里还揣着他和华联卡的结婚证。这样的结局比较符合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训练也达到了目的。

         我想,真正的语文课堂,语文老师应该放下架子,真正让学生走上讲台走进课堂,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放开手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张新田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