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学设计 >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10篇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10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8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动物的一般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1、自制CAI课件

2、鲸形纸片5张。

3、CAI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按顺序说说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板书。)

二、导入新课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

1、听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鲸的形体大小的?

2、交流:

追问:哪几句是写“大”的?(五句全是。)

3、小结:

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4、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写鲸的“大”的特点的?

讨论后小结:(板书)比较、数字、举例、打比方……

5、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6、学生运用上面方法自学第四段,分组讨论。

7、学后交流;检查指导:

重点指导:

⑴ 写水柱的样子时用“喷泉”比喻,好在哪里?

⑵ 鲸是怎样睡觉的?指名在展示台上用鲸形纸片摆一摆鲸睡觉的样子。

四、品析课文,了解课文“写得怎样”

1、比较,讨论:

如果将课文最后两句中的数字换成“很长”、“很重”等词,和原句比一比,哪个好?

2、小结:

运用数字说明,具体、清楚,便于理解。

3、讨论:

课文第二段为什么不用数字法讲鲸的进化,而是用了“很远”、“很长很长”等词呢?

4、小结:

运用数字法(或其它方法)要注意准确、恰当。

5、谈一谈: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

五、总结

1、结合板书,说说课文是怎样写鲸的。

2、师:我们可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写其他的动物。

六、练习

1、教师说句子,学生听后说出句子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⑴ 这个苹果跟我的拳头差不多大。

⑵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口头练说:

用课文中学到的某一种说明方法说说某种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布置作业

观察一个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简要概述故事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文中人物对给予一词的诠释。

3、触发学生的真情,让给予内化为己有。

【教学重点、难点】

从男孩的言行,从保罗的两次误解中,让学生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话题

1、说说你什么时候最快乐?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

索取是快乐的

2、索取的反义词是什么?

板书:

给予

(指导读正确。)

3、索取是快乐的,但我们今天的课题却与之大大相反。

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课题;

4、过渡:

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他的真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不信你读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保罗是一下子就明白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吗?

板书:

开始后来

⑴ 学生准备。

⑵ 交流。

3、让我们再来读一次课文,感受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体会那一个个场景里人物的内心。

(1~7、8~15。)

三、赏读,体会真情

1、读着课文,有一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出示:

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⑴ 他们三人指的是──板书:

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

⑵ 交流难忘:

──小男孩的弟弟为什么难忘?

(第一次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为什么难忘?

(让弟弟得到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为什么难忘?

(可能学生会说是因为保罗让兄弟俩得到了快乐而难忘或是他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难忘。)

2、保罗难忘的只是这个结果吗?我说,不是!我想,让他永远记忆犹新的更会是那晚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两次错误的想法,是小男孩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他要懂得给予。

──第一次错了

⑴ 保罗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有第一次的错误的想法?这错误的想法是什么呢?

⑵ 但是小男孩的回答却让他十分惊讶!

指导读好小男孩的话。

⑶ 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了吗?

体会不由自主。

(联系:圣诞夜相当于中国的除夕之夜,他应该快点回家和家人团聚。)

过渡:他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了吗?并没有!因为他又想错了。

──第二次错了

⑴ 保罗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让他有第二次的错误的想法?这错误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⑵ 不过,这回他又错了。小男孩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他的呢?

重点指导读好小男孩的话。

(欣喜→郑重。)

(个别读,齐读。)

⑶ 这回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因为──(引读12自然段)

如果让你在把字前加个词,你会加什么?为什么?

(连忙→不由自主。)

⑷ 多么感人,多么温馨的一幕啊!让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3、小结:

这个圣诞夜,对于小弟弟,五彩的橱窗、夜景让他难忘;对于小男孩,他送给了残疾弟弟一个最好的圣诞礼物,他感觉自己成了大人;对于保罗,他目睹了一幕人间真情,并在给予中品尝到了一丝甜蜜与快慰,他同样不会忘记这个夜晚。

学到这儿,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板书,你能加上一个字(板书:( ),!)将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吗?(索取是快乐的,给予更是快乐的!)齐读。

四、拓展,内化真情

是的,索取是快乐的,给予更是快乐的!

你们听,老师有这么一个故事──

1、配乐朗读《爱心树》。

2、此时,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许多熟悉而又亲切的脸庞?你心里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说?放在心里,让我们珍视,让我们珍藏,让我们用今后一生的行动来诠释!

五、板书

索取是快乐的,给予(更)是快乐的!

保罗

↙ ↗ ↘

小男孩 → 小男孩的弟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德、段、婆”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

3、有科学幻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默读课文,知其大意。

2、难点:幻想未来,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若干年后人类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阿德想象的未来世界吧!

2.齐读课题——《阿德的梦》。

过渡:阿德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请大家默读课文,默读的速度可以稍慢一点,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再读几遍,并找出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次默读全文,亲身感悟梦境。

1.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看看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是一场“梦”?

2.结合课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阿德梦见了什么?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

4.指名汇报交流情况。

5.出示儿歌,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儿歌如下: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呜声,阿德落地未成行。原来未系安全带,欠叫一声梦惊醒。

提问:儿歌中的每一句分别说的是课文中的哪一段?

6.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四)看图读文,感悟“梦”的奇

1.随连环画逐段读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哪些与现实不一样。

2.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3.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4.你从阿德的梦中,想到了什么?

(五)感悟实践

1.学了这篇课文,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动笔把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生字,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读文排序,看图识字。

1.出示课文连环画,让学生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2.对应图贴出相应的生字卡。

3.小组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1)自己拼读字卡。注意读准“型、屏、订”都是后鼻音;区别“呜—鸣”;“德”的右边中间有一横;“预”的左边没有撇。

(2)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交流认识的途径。

(3)找出难认的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

(4)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4.练习给生字组词。

(二)积累词语。

认读“载人飞船、顺便、移居、打发、时光、外婆、聊天、屏幕、新型、污染、销售、预订、长鸣”等词语。

(三)实践交流

1.默读全文,自己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展示自己画的未来世界,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上台向全班展示交流。

4.把画得好的作品展出于展示台中。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配套练习内容。

板式设计: 32、阿德的梦 作业设计:连一连

载人飞船 火星旅游 乘坐 亲人 打开 商品

定居月球 新型飞船 看望 时光 睁开 电脑

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 打发 电话 预订 鞋带

网上购物 太阳能汽车 拨通 飞船 系好 眼睛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本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问,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愿望。我认为本课的重点不是银河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启发。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在富有童趣的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生字,而且学习向银河提问,培养喜爱思考、主动发问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读准9个生字的字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重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

2、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

2、有表情地朗读每个小节中的问句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提起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小朋友一定不陌生。昨天晚上丁丁做了一个梦,想知道他梦见什么了吗?请看——【出示多媒体音乐《小白船》】,谁来说一说?(和冬冬乘着飞船遨游太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丁丁在太空中看到了银河,他现在有许多问题想问银河,你们听!【配课文录音】

2、丁丁把这些问题写成了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请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它。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

3、检查,展示。【出示生词】

a/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同桌试着读一读,互相听一听。

当他读得准确的时候表扬表扬他;

读得不对时你就帮他纠正纠正。

b/好,哪位同学得到表扬了?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了?说一说。

c/齐读

d/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4、游戏识字:摘星星。如果你摘下一颗星后能迅速读出藏在后面的生字,并且词一个和书上不一样的词语,那么这颗星就送给你。

5、指名分小节朗读。

6、评读。

三、表情朗读,读文感悟

1、表情朗读。

(1)边读边想像,带着表情读出自己心中对银河的疑问。

(2)自由读

(3)交流:

师:好现在你最想问的哪那一小节的内容,你就带着表情读那一小节。

重点指导:

a/第二小节

请一生读;读后“田螺”一词变红,(图片理解田螺)指出“硬”的反义词;

再请两名同学表情读。

b/第四小节

一生读;“邀请”变红,理解“邀请”。再表情读。

2、问题回答。

逐段提问,学生自主解答。

四、步入情境,拓展思维

1、乘坐宇宙飞船去银河看一看。【出示录像】

2、像丁丁这样子问一问银河

【出示课文句式】“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____?有没有_____?”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2)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银河真是――奇妙!

3、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去问问那神秘的银河吧!【配乐读文】

四、学写字

1、观察生字“诉”“落”,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生答)

2、师范写,生临摹。

3、展示,评价。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播放《小星星》】和老师一起唱,体验本课学习的快乐。

2、作业【出示】

(1)像丁丁一样把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连成一首小诗。(比一比,看哪位小诗人写的诗最棒!)

(2)搜集一些关于星空的资料或描写星空的诗歌。

教后反思:

整堂课着重抓住识字,朗读和提问三个训练重点,以看银河,了解银河,问银河为主线。整体把握住了情境的创设,在优美的乐曲和美妙,神奇的背景下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识字、读文感悟,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转换角色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课堂上,我还注重把说话权教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整堂课地教学,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地艺术。教学中前半部分若能节约一些时间,安排紧凑些,后面的思维扩展部分(向银河提问),时间上会显得充裕些,学生会有更多地机会展示自己,课堂教学会显得更加精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谈话激趣

小朋友,看谁来了?一向聪明的一休今天可碰到难题了,我们一起来帮帮他。版书课题。

二、初读谜语

1、初读全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不足。

3、指名逐节度,同时正音。

4、学习谜语1:

⑴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一起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呢?

⑵看──多媒体出示人──从──众──和老师想的一样吗?

⑶读好第一行,二行句子。

⑷读读下面两句,大家猜的谜语正确吗?仔细推敲一下。

⑸读读团结,力量,学习团,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两个字并组词,在小小组内交流。

⑹指导朗读。男女赛读,同桌赛读,及时作好评价

5、学习谜语2、3:

⑴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替一休解决了第一困难。我们不但猜出了谜底,还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读──把这小节认真读会。

想──展开想象,体会句子表达的内容,想办法猜出谜底。

认──认识生字朋友。

⑵用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方法,分小组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谜语来学一学。

⑶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和作出色的小组。

⑷全班交流、讨论。

交流谜语2,请学习谜语3的小组质疑。

学习谜语3的小组负责释疑,师做适当的补充。

⑸同样的方法交流谜语3。

三、指导朗读

四、巩固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选卡片填空。

五、练习写字

1、描一描,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写。

3、交流。

六、扩展

1、三个谜语出给别人猜。

2、收集一些谜语,准备搞一次猜谜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3、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4、理清表达顺序,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主要目标:

1、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陌生字词,能结合课文自学。

3、初步感知文本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内容。

4、指导学生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整体感知文本

1、夏天刚刚过去,在夏日中蝉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生趣,我们是农村的孩子们,恐怕都捉过蝉,能把当时捉蝉的情境给大家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快乐吗。

2、师生进行简要交流,激发学生再现当时的捕蝉场面。

3、你们知道它是怎样脱壳的?(如果生知道,让其简要说)

4、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蝉是怎样脱壳的。

5、板书:

6、金蝉脱壳

读题,正音。(除在这个成语中读qiao其它都读ke。)

理解这个成语的大体意思。

7、激发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A、我们课文中描写的这个蝉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脱壳的呢?请大家默默地朗读,边读边感知。

B、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一至两遍感知。

二、正确流利朗读文本

1、刚刚大家通过自己的默读,相信对蝉是什么样子,以及是怎样脱壳的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能把书读得正确流利,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A、划出自己感觉陌生的字词,读准,并结合课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读,读准每一句,达到流利通顺。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节节过关,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并能让绝大多数人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本结构,感知文本内容

1、我们的课文题目是金蝉脱壳,课文的哪些小节是写金蝉脱壳的,再读默读课文,标出。

2、与生简要交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

四、指导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1、引领学生仔细读字,体会字的间架结构。

2、有重点地指导一些字。

3、学生完成习字作业,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

〖自我点评

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更需要有务实的精神,这一课时要解决最基本的语文,书需要正确流利地读,文本内容需要整体地把握与理解,字需要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其工整地写。想在40分钟内完成这些基本任务,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必须干净、利索、有效。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我尽力地这样做了。

第二课时教学(详案)

完成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3、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主要目标: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模块一:直接引入,(并感知脱壳前样子)

1、板书课题,读题,读出形象来。

2、指题设疑:

A、指板书金蝉,刚爬上树的蝉是什么样子的?――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

B、这金蝉是怎样从坚硬的壳里慢慢爬出来的,快速找到课文描写这情景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学生可以先通过浏览方式找到那个小节,再细细地读,如果不是这样,给予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模块二:感受怎样脱壳

1、大家刚读了一遍,脑中对蝉虫的脱壳过程是不是很清晰呢?再默默地把这节读一遍。

2、蝉虫在脱壳时,肯定不是一下子就从壳儿里跳出来的,他身体的各部位得一样一样地出来,哪个部位先出来,哪个后出来,即它脱壳的顺序你们知道呢。再读一下这部分,感受它的脱壳顺序。

3、交流,让学生说一下或按书读一下。

4、板书:背→头→脚→尾

5、再把这部分好好读一下,把这个脱壳的顺序与过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6、现在是不是感觉亲眼看到这脱壳的情景了?请你们把脑中的这个清晰画面读出来。

(让学生注意,要想把头脑中的这清晰的场面表达出来,必须得控制好语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词语说给慢一点,饱满一点,如头钻出来了,头后虽然没有停顿,但必须得停一下,把这个头说饱满一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

7、你们感觉在这个脱壳的过程中,哪个部位的出来最有趣,你能不能很形象地把这个部位脱壳过程叙述出来。

(引领学生重点地感受蝉尾脱壳这一奇特过程,能较形象地表达出来。)

8、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晰蝉是怎样露出背,钻出头,伸出脚,以及最后又脱出尾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你们说它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会很痛苦或很困难呀?-(不会,敏捷配合得自然协调)

至此,你感觉这个脱壳的场面怎样?――(强调这一过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无限奥妙)

9、感知写法

整个脱壳的过程这么复杂,可作者写得却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摄像头一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假如让我们来写,我们能写出来吗?

小讨论: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呢?

A、观察不够仔细。

B、表达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个好的写作顺序。

模块三:脱壳后的蝉

1、就这样,过了一会儿,蝉还是依依不舍离开了自己的壳,这时它是白白的,并且翅膀非常小,它又是怎样变成能展翅高飞的成蝉的呢?自读下一小节感知。

2、刚出壳的蝉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样变成能飞的蝉的呢?

找出有关语句再读(再用齐读让学生深记在脑中)。

3、它的颜色变化也是非常的多与快。自由再读,体会颜色的变化之快。

4、总结,突出这是一个魔术的过程。然后过渡到最后一节。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让学生齐说几遍) 而留在一旁的蝉壳,――(同上)

模块四:拓展深化延伸

1、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蝉的整脱壳的过程,我们感觉这个过程如何――奇特。

是的,脱壳的过程敏捷,自然协调这很是奇特,翅膀的变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脱壳后的蝉和壳像艺术品,这也很奇特。其实蝉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蝉还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虫很长寿。(简要叙述资料)

B、蝉的鸣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简要叙述资料)

3、到了这儿,你们喜欢蝉吗?

告诉学生蝉其实是害虫,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给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机,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鸣蝉一样,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另外,它的营养丰富,是绿色的食品。

4、总结这一单元的主题特色,阐明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 1 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 准备 1、马年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 龙说 》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意义 今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I 吃 食2食3----SI 饲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练习:

而 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 [执策而临之] 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 [天下无马] 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 ,并作课外拓展。

?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 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不仅要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实际意义和思考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对后续概率课程的学习。这节课不仅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向学生指明了概率课程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揭示随机事件的规律性。概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同时,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2、教学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概率的统计定义;③概率的性质。

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

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

三、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却不够冷静、严谨,因此较片面。虽然概率来源于生活,却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会因为一点阻碍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这堂课主要学习的是概念,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产生烦躁的心理。

四、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角。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尽力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与困境。

五 、教法与学法

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对随机事件和概率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分析,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对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而且知识体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后续内容更加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回顾、对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准确、更严谨的基础。 在经历用试验的方法探究概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概率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与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前在全班同学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学校要举办“三分球投篮”大赛,那么你会推荐班上哪位同学参加呢?调查结果:高一(3)班郑同学得票最高。

问题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但是大家能确定这位同学在比赛中第一个球能投进吗?

学生齐答: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

学生齐答:因为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师:正确。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例子吗?

学生1:明天会下雨。

师:好,这是随机事件。那么从事件是否发生这一角度思考,除了随机事件,还有其他吗?(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2:除了随机事件以外,还有一定发生和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是一定发生的。掷一枚色子出现7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师:那么,我们把这两种事件分别称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明确三种事件的概念)

问题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随机性,为什么大家会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而不是其他同学呢?

学生齐答:郑同学赢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学大。

师:大家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齐答:平时比赛时这位同学的投篮命中率比较高

师:也就是说大家使用投篮命中率来估计的。那么命中率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3:是把投篮命中的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

师: 这实际上就是频率,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

(二)试验探究

问题3:怎样用频率估计概率?

师: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有数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个概率能否利用刚才计算命中率方法──通过统计很多掷硬币的结果来得到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做试验。为了减少误差,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试验的规范有哪些?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教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鼓。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质地均匀的1元硬币一枚。

2。在同一高度(以数学课本竖直放置高度为准)竖直下抛,落地不计。

3。全班共分15个小组,每小组抛30次,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

师:现在开始试验。(大约五分钟后,学生试验结束,统计试验结果,填入电子表格1)

表1(小组抛掷情况统计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各组频率折线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你能估计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吗?

学生4:大概在0。5到0。6之间。

师:那就是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数据还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数据更稳定,能观察出明显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片刻,几乎齐声回答)多做几次试验。

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把各小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表2

表2(各组累计硬币抛掷统计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累计数据频率折线图

师:再次观察图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5: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

师:这种说法还不够严谨,认真观察图表,能说得更准确吗?

学生6:应该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

附近摆动。

师:好。接下来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抛硬币的模拟试验。 增加试验次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

师: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掷硬币试验。

师:观察频率在0。 5附近摆动幅度有何规律?

学生7:再次说明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稳定在0。5,并在0。5附近摆动。)

师:你们认为出现的规律与试验次数有何关系?

学生8:总体上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 5,即频率稳定于概率。

师生共同小结:至此,我们就验证了可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的方法来得到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

问题4:为什么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

师:其实,不仅仅是掷硬币事件有规律,人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于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也总在一个固定数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由此可根据这个稳定的频率来估计概率。

归纳: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概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

问题5:随机事件的概率P(A)有什么范围?对一个随机事件A,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1吗?

学生9: P(A)=m/n 因为0≤m≤n,所以0≤P(A)≤1。 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不可能小于0,也不可能大于1。

(三)巩固练习

1。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的射击成绩记录如下:

①计算表中相应的“射中9环以上”的频率(精确到0。 01);

②这些频率稳定在哪一个常数附近?

③根据频率的稳定性,估计这名运动员射击一次时“射中9环以上”的概率(精确到0。 1)。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抛一枚硬币有可能出现正面,有可能出现反面。

(2)在上面的掷硬币试验中,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是否连续掷两次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

(3)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所以抛掷一枚硬币16000次时,很有可能出现8000次正面朝上。

问题6: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不能概括、归纳得完整,由教师直接出示答案。

(四)总结反思

问题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作业及实践活动

1。请同学们下课后多注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2、书本P113 练习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初中的学习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具备了用试验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导致在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时会出现偏差。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说明这种方法来源于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出投篮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

(2)选择抛掷硬币试验的原因:①所需条件容易实现,可操作性强;②硬币试验历史上积累了大量数据,更有利于问题的说明。规范试验的条件,使数据更真实有效。合理分组,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同时在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对图表的分析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注重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把图形上的规律用数去描述,把数据上的规律用图形去验证,这几个图表的给出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及整理描述数据,为分析数据作准备。

(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辨析,进一步揭示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反映出来。 反过来,试验次数太少时,有时不能合理估计概率。

(5)通过小结与反思,明晰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渗透辩证思想,同时,深化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对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析: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应现实世界。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与进行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概率的概念,并且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随机事件的大量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三分球投篮命中率)引入,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景,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意义,体现数学的本质。无论是在随机事件概念、还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学生带回到现实中,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概念的本质

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决与这种方法能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掌握课堂知识,能否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知识可能随时间推移,会逐渐遗忘,但能力会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本节课中学生动手进行抛硬币试验正体现了主动探究,建构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动手试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感悟在大量重复实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的频率所呈现的规律性的基本事实,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统计定义。

三、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概念的本质

教师为上好这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直观、生动的信息,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考。本节课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图表计算功能,二是计算机的可视化。在师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利用Exel的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迅速统计小组试验所得数据,准确绘制频率折线图,不仅迅速、准确,能够同时从数、形两方面观察试验结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体不仅仅表现“描述”式的数学,而且表现了需要深层思考的数学概念。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