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案模板 > 游褒禅山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来源:文萃都    阅读: 8.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游褒禅山记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个人复备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

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

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

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

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

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

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4.“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

“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

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

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5.教师一边问上面的问题,一边板书如下(圆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板书顺序)。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

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

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

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

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

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

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

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

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

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

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

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

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

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六、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