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0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 篇1

本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尽管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熟读成诵,深受启发,但当我们跟着节目穿越时空,拜见先贤时,我还是被感染,被震撼了。为传播大道,夫子挨饿,受冻,狼狈流浪,被拒门外,似乎命运总在跟他开着玩笑。而这些坎坷经历放在史书中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也不由得感慨起来——史书很小,小到仅仅百页内容;但史书又很大,它装下了华夏血脉上下五千年的精彩过往。那些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甚至一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

从古到今,历史像是一个淡漠的记录官,录下这个世界舞台上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留下的也是冰冷的文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看似冰冷的文字里体悟先贤们热血澎湃的激情与淡雅高洁的志趣,以及令人心折的气度和宏伟远大的理想。先贤们辉煌的事迹与超时代的智慧闪耀在华夏的星空,辉映出动人心魄的魅力,纵使历经岁月长河的久久的冲刷,依然熠熠生辉。历史因此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成,而是变得鲜活且厚重深沉。

我喜欢历史。当老师讲述先人的作为时,当我通过文字体悟先人的作为时,我恍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倾听古圣先贤的超级语录,欣赏他们的所做之事。现代的思维方式常常与古代的智慧思想擦出绚丽的火花,这其中的美妙滋味常令我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我喜欢先秦时代。从人们对黑夜中猛兽的恐惧,到燃起第一份焰火的兴奋,再到部落的产生与建立,再到夏商周相继屹立于神州大地,这些无不令人浮想联翩。轩辕与蚩尤决战,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这些故事,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我心生向往。指南车出现了,华丽的宫殿群出现了,古雅高妙的音乐出现了,这些事物总是令我不由得对古人心生敬佩。

我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农具出现,生产爆炸,礼乐崩坏,天下纷乱,诸子百家争鸣,极尽繁华。这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又注定是一个思想璀璨的黄金盛世。在诸侯急需变法图强的黄金时代,特殊的时机令华夏大地的思想学说遍地开花,并激烈碰撞交融。孔子尚“仁”,亦尚“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墨家崇尚“兼爱”“非攻”;韩非子提倡“以法治国”;阴阳家漫说五行理论。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恰如群星闪耀,成就了华夏文化的骄傲与底气,更成就了华夏民族精神传承的文化脊梁。

我还喜欢秦之后的汉赋歌舞,大唐的诗文与盛世繁华,大宋的词章与富饶,明清的小说与辽阔。虽然清末的愚蠢和腐败令人憎恶,但不可否认其漫长历史中的文化传承根脉依然。

历史像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我们,桥的那头是先祖,历史学家则是桥梁上的追梦者,不停地拉近我们与先祖的距离,让我们看清先祖沧桑的面貌和饱含智慧的眼,让我们永世不忘是谁把我们推到如此幸福的境地。

总有人大谈文科无用论,却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诸般语录数千年来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傲骨,激起一代代仁人志士内心的.热血,佑我中华。

语文,不仅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于细微处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而历史,在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创立以来就已经注定是一个终身伴随人类左右的学科啊!熟读史书,塑造着你对世界与人性的丰富认知。历史的深厚土壤存续着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民族或国家,一个不再对自己历史感兴趣的民族或国家,终将是一盘散沙,无根浮萍。

穿越典籍,诸子复活,拜见先贤,大道广阔。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有所仰望,我已被激活。当我再读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或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时,我知道,那不再是简单的话语,而是一生一世传承的信仰。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观后感 篇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优秀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时真正的崇敬?何时真正的潜心学习?这些都是世间大道,而我却在“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环境下,没有对他们引发崇敬之情,没有用心去体悟,在茫茫人海中,犹如浮萍,随波逐流,向细枝末节处找寻人生的答案,愧对古圣先贤,愧对列祖列宗。

《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是中华之幸,民族之幸。经典犹如大树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来得多么不容易,来得多么坎坷,又来得多么深沉。这一份厚重的礼物,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汗颜,我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古圣先贤,但是古圣先贤却记得我们,记惦着他们的子孙!通过《典籍》的方式对我们谆谆教诲,让大家追根溯源,回归人生的大道。

在《论语》述而篇中:“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脉络。但我们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视了根本,只是在“游于艺”,向钱、物而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排序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很多家庭有了钱后,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层面出现了的问题,随着社会物欲的影响,不断地摇摆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这就需要我们重回经典,在经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不需要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古圣先贤们在宣传大道的时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认可他们,他们仍然道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他们懂得“大道不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坚持维护社会和谐和服务广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伤,不要让负面的能量侵入内心,而要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人。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具体,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树而沾沾自喜,我们当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万物,合二为一,以他人之长处,滋润自己内心,长养自己的德行,克己复礼,严于修身,养一身浩然正气。像古圣先贤一样,为道可以忘我、忘躯。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经在古圣先贤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让自己内心的良知越来越升发,心境会越来越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我们的人文自信。

日志
周记
读后感
心得体会
续写作文
读书笔记
扩写作文
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