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关于论语读后感1200字(通用7篇)

关于论语读后感1200字(通用7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6.0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论语读后感1200字(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论语读后感1200字(通用7篇)

论语读后感1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我那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状况。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能够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学习实际上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记忆及其根本与基

础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到达“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资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处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创造力与用心性恰恰来源于兴趣。由此观点,我们也能够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能够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知识,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功效。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怀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就应具备这种情怀。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

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本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就应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知识,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知识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许多消息离它原先的真相越来越远,最后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说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可捉摸。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现使一切都改变了。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盘上。

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就应有任何时间期限。

论语读后感2

这句话也是许多艺术门类的高妙的境界。

拿围棋来说吧:初学围棋,一定要学定式,要背、要记各种变化,但围棋手无不向往“行云流水”的境界,可是,新手却只能老老实实地用定式来应对种种变化。

但一个新手渐渐成了高手的时候,他可能有一天就开始自创新招了,开始不走定式了,可能一开局就往天元随手下一子呢。对于对手的招式,他不会背定式去应对了,他会分析这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决定下在什么地方。这时,他会觉得棋怎么下都可以,于是很可能走出许多定式上所没有的东西,让人大吃一惊。这时他就能体会出行云流水的意境,也能享受从心所欲的快乐。

但是这个高手继续成长,也许有一天,又到另一境界:下棋时,依旧是从心所欲、见招拆招、行云流水,但是应对的招数,在别人眼里,就是某定式中的招数——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早已忘了定式。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比如,初学琴的人一定要练习种种姿势,种种指法,这令初学者非常痛苦。但是真正的大师在弹琴的时候,会时刻留心指法或姿势之类的规矩吗?不会的,他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曲子里,享受音乐的美妙之旅了。但是,从别人的眼睛来看,他的指法不会错,姿势也不会错。这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的表现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朋友,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埃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记得再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论语读后感3

最近读了《论语》这本国学经典,感悟颇多,具体到以下几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患者住院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治疗疾病、生理健康的需要,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照顾,更多尊重,而作为我们护士,我们要拥有娴熟的技术,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病人放心,特别是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每天为手术患者手术前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么常规、小的护理操作技能也能体现出护士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作为手术室护士,必须不断加强自己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在各项手术配合中顺利进行,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并不断总结经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护理服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份特征,运用合适的称谓,同时辅助以适当的肢体语言,面带微笑,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乐观。进入手术间后,在进行麻醉等待手术过程中,根据病人需求,做好保暖工作,面带微笑,态度亲切和蔼,告诉患者如何主动配合麻醉,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摆放合适的手术体位,身体受压部位垫好各种体位垫和软棉垫,充分暴露手术野的同时,增加患者舒适度,保持功能位,避免压力性皮肤损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不断的询问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情感支持。例如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多为老年、高龄,在护理老年患者时,我们除了做好以上措施,更应该多些耐心、细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记得刚进入手术室作为器械护士,配合手术医生为患者实施股骨内固定物寄留切开取出术,手术进行到皮肤缝合时,清点手术缝针,发现清点数目与术中缝合前清点不符,“少了一枚”,当时作为新护士,发生物品清点不清时,心里的那种自责与内疚让我记忆犹新,最后通过巡回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在扔纱布时,把缝针带到台下,虽然缝针找到了,最后有惊无险,但是这件事情让我学到了作为器械护士,要忙而不乱,熟练操作技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如大出血,心跳骤停意外事件,要临危不乱,积极配合,迅速准确,有条不紊。每天好好休息,有个积极饱满的'精神面貌,在危急时刻能抓住轻重缓急,迅速做出反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手术室护士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工作中注重细节,留意每个手术医生的喜爱和特殊用品,例如手套尺寸,习惯用的针线,特殊手术方式,工作中主动性强一些,也增加了手术配合的默契感,会使手术更加顺利,为患者增加安全保障,语言是交流沟通中的重要工具,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艺术,对护患关系具有直接影响,我觉得自己需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运用.

我理解的人文关怀,护理其实就多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每天做着平凡琐碎而繁忙的工作,把每一项细节做好就是成功。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论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论语读后感4

今天我又读《论语》了,读的是《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和《乡党篇第十》,使我深有感触。

最有感受的是《泰伯篇第八》

《泰伯篇第八》主要讲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尧舜禹等先王的评价,又对孔子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挥。还有曾子在某些问题上的见解。

本章讲了曾子的孝: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于足,启于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覆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一则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平生的小心,避免身体的损伤,能够对父母尽孝,孔子曾对曾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孝子应该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临死前让学生们看自己的手脚,以示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还讲了孔子对某些君王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泰伯是很高尚的人: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认为泰伯的品德是最高尚的,因为有三次以天下相让,让了三次王位:第一次让是泰伯离开国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让是父亲去世,泰伯故意不返回奔丧,以避免被众臣拥立接受王位。第三次让是众臣议立新国君时,泰伯在荆蛮地区,索性于当地黎民一样,断发纹身,表示永不复返。这样,他的三弟季历只好继承王位,有了泰伯的这“三让才给后来的姬昌继位统一天下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矗因此,孔子才会高度歌颂称赞泰伯。可见孔子是很尊敬他的。

还讲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说的是学习就想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这一则讲了孔子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对学习知识要求的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我认为这句讲了学习是无止境的,而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正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诠释吗?

让我们一起在论语的语句中,体会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要求,一起探索孔子的“之求之与”吧!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论语读后感5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研究《论语》,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联系起来研究。《论语》各章都是自成体系的,而整个《论语》也是一个体系,切不可断句去死读。没有全局的认识,接触到的《论语》就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教条,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趋于狭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写到了一个本子上,前后对照,发现果真如此。

就以学而篇为例,一共一十六条,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实《论语》中讲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这在学而第六中讲的再明显不过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学而十六句可以说包含了十六种做人的道理。有作为领导的道理,有作为下属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中间还教育我们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等。整体来说,的确是自成一个体系,而讲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学,而不是狭隘的学知识。这一点,是我读学而一章最大的收获。

至于其中的句子,给我感慨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可谓是妇孺皆知,而最后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实第一句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刚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个呼应。一个人在世,要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难。而人们也往往在为自己没有一个知己而感慨。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别人,总觉得自己没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没有换到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有句话叫做将心比心,也许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处处和别人换位思考,多了解别人的感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他。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估计每一天都会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学而一章,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讲的那么完全。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揣摩。自己在读的时候,感觉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唤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对孔子由衷地产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时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一句话来对这篇读后感做一个结尾,就用子贡朗诵的那首诗来总结吧:人生在世,追寻做人的道理,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论语读后感6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诵读《论语》,就像在与圣人谈话,可以从中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就如盛开的百花,散发迷人的芳香……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我们指点迷津;在我们迷失方向时给我们指引方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有一次,我在家做妈妈给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我一见到有点难度的题目就空着,写好后回头看了一遍,竟然有五题不会,但又不能就这么空着交给妈妈,只好乱写一通,然后硬着头皮将作业交给妈妈。妈妈仔细看了我的作业,她指着作业上的错题问我:“这些题目你有没有认真思考?”“我——我——我……”妈妈见我支支吾吾的,便语重心长地说:“你最近不是在背诵《论语》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我听妈妈的话对《论语》中的这句话了解的更深刻了,便对妈妈说:“请你指导我这几题的解题思路吧。”妈妈听了我的话点点头,指着错题,一一向我讲解。

从那以后《论语》成了我的忠实伙伴。

论语读后感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人们不可否置的。在这悠久的历史中,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文化的结晶。不论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还是妇孺皆知的“四书五经”,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

也许很多人对《论语》都不甚了解。《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令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疲惫。这句话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处地辩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只可惜,初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我还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理解此句中的“学习”与“思考”。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初一下学期时,一节课上,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当时,我很认真地听,可无奈实在听不懂那个知识点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老师说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谬,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心中带着疑问,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我放学回到了家里,可脑袋里依旧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灵感,更别谈思考这道几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题了。罢了罢了,既然老师说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对的了,还纠结什么呢!我轻轻地撇了撇嘴,决定不再理会这道题。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却瞥见了我最近看的书——《论语》,而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由一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忽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课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对应上了句子中的“罔”吗?也就是说,只有我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惑吗?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我当然要试一试。于是,我拿出纸和笔,在脑海里不停地演算着,将可能有用的条件都列在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艰苦奋战,我终是将这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个自豪的弧度。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吗?我们学习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彻了理论才算学会;思考后,也只有学习,从中获得实践才说得上明白。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更是学习的升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想告诉我们的也便是这些吧。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形影不离。

中华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多学习其中的优良之处,能让我们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学与思,无疑是这文化赐予我的极大馈赠。从今往后,我们要筑起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日志
周记
读后感
心得体会
续写作文
读书笔记
扩写作文
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