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大雁归来》是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是优美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冬季的大雁、大雁归来的情景、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孤雁、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大雁具有联合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既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爱鸟情怀,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爱”字学习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掌握课文内容,又要能感悟主旨。了解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又要知道作者从中找到了那些失去的东西,明白作者是个爱鸟者。很多句子含义丰富,我们要很好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世界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许多生机和情趣,我们要与之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定位。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它们仅仅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而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作者意在让我们了解大雁特点,培养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品质。最终养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同时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学目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音释词;②了解作家作品;③理解课文内容; ④ 品味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沙乡年鉴》 的资料,使学生预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成就,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作者情怀很有帮助。 ②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多媒体技术运营造学习氛围,教师抓住听范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展示收集的诗歌和歌曲这些重点环节的训练,做到学生与课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互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鸟情怀,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知道应该与一切动物平等和谐相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①了解作者对大雁的描写,知道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②体会文章生动描写的作用,感悟作者的爱鸟情怀。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点,从中受到感悟,学习写法。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充分合作、探求地学习知识,我将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①多媒体展示画面,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就逐渐进入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里,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激趣导入新课。②我安排两次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自己的见解、适时点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合作,最终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明白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体会从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爱鸟之情,受到感悟。③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雁的诗歌、歌曲。帮助学生积累名句,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知识的热情,更能激发出学生的爱鸟情怀。尤其那首《雁南飞》唱的人心都快碎了,难道还不能激起我们对大雁的爱怜吗?《对着大雁唱首歌》更能激发出学生对雁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大体印象,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照片、作品主要内容,这就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作者以及作品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多媒体扎实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安排听范读录音,既让学生集中思想,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还有利于学习生字词;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注音,齐读生字词,这些既是注重对学困生的教育帮助,同时也是扎实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勾出描写大雁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体会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同时受到感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展示自己的观点,点拔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自己学会提炼课文重点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观点。第二次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是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法和作者的爱鸟情怀,充分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知识的奴隶。

4、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诗歌、歌曲,既能调控课堂学习的气氛,又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国外、国内、古代、今天、作家、歌唱家、作曲家……都喜欢雁,对雁充满感情。以此来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保护野生动动。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未上课前就播放有关雁活动的画面、音乐,让学生自然进入状态,上课铃响,教师很自然用语言导入新课,把学生思维引入到将要学习的课文《大雁归来》上。

2、通过指导学生揭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作者对大雁怀有什么样的情感,这样教师自然引导学生进入到对作者作品的理解,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作家及作品的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这部分内容作补充,使学生完善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听范读录音,教师提出要求,注意字音、停顿、重读、勾出生字词。听录音后抽三名学生上黑板给生字词注音,其余学生同方互查。利用多媒体,集体订正注音,最后集体朗读三遍,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帮助学困生完善自己的注音、释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大雁作了那些描写,勾出相关句子,想一想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到了那些“失去的东西”?这是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然后又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意在合作探求,以便进一步领会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参考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学、小组学、教师展示点拨,学困生也很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优生就更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们对大雁的特点就有了较多了解,明白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从中受到感悟。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句子,指导学生从内容、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去品味语言,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例句,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安排学生自己先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品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资源共享。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适时加以点拨,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雁的诗歌、歌曲,学生都很喜欢朗诵自己收集的诗歌,演唱自己收集来的歌曲,然后教师也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帮助学困生完善自己的资料,拓宽优生的视野。

2、安排学生仿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写一条保护动物的标语,此举在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想写句子就写句子,想写标语就写标语,很灵活。

3、为了加深学生对雁的印象,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安排全体学生学唱《雁归来》,那是一首唱起来很伤感的歌曲,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雁的关爱之情。

(六)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全班学生齐唱《对着大雁唱首歌》来结束本堂课,这是首快乐的歌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雁的喜爱。让学生在歌声中快乐学习,在快乐中受到深刻感悟。

七、板书设计(黑板上板书)

八、说媒体资源

1、 资源出处:中央电教馆资源、intel网资源。

2、 资源利用情况说明:备课中充分运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和中央电教馆资源、intel网资源来设计教案、课件

3、 备课时运用农村远教资源里中央电教馆中的备课资料来充实自己的教案,使教案既科学,又适合学生实际。

4、 做课件时充分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库里的作者图片、作品相关资料、大雁图片、歌曲《大雁终要往南飞》,借鉴了部分多媒体课件。使自己的课件做到既符合学生实际,又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融为一体。

5、 为了使课件更完美,更适合农村学生实际,我还从intel网上查找了歌曲《雁南飞》、《对着大雁唱首歌》、大雁活动的视频剪接及课文范读录音等。做出有自己特色,适合农村教师教和农村学生学的教案和课件。

九、说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骨干,落实学困生辅导。上完这课后,我从安两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体会到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同时又让学习骨干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课后询问了几名学困生,他们都说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了一次知识,全班交流又学了一次,老师多媒体展示点拨又再学了一次知识,很多不明白的知识都弄懂了,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笔记也更完善了。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内容,既是拓宽所有学生的视里,更是对学困生进行有益帮助,他们从课件的内容上感受到了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更是帮助了他们记笔记,平时教师只是一味点拨,少量板书,学困生记笔记很困难,多媒体完全解决了这一困难,还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让优生吃个饱,学困生学个好!

2、图、文、声完美结合,生动有趣。教学中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课件内容很丰富,图、文字、声音完美结合,学生听起课来就不觉的枯燥无味了,从而减轻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尤其对上课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多媒体教学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有看的、唱的、听的,那还能开小差!上这堂课时我认真观察了学生们,他们对多媒体展示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诗歌、歌曲、视频很感兴趣,每次都发出“唏嘘声”,可以看出只要课堂生动、形象、有趣,学困生还是很愿意学习知识的。这是传统课堂根本不能办到的。多媒体教学真是趣味无穷,收效不错!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整合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做到将科学性、知识性、美观性、娱乐性容为一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让全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使学困生乐学,优生更优!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难报三春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三框。下面我就四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与学情特点: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中,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对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

2、 本课的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二是我们怎样孝敬父母;三是孝敬父母应注意的问题。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教学处理过程中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3、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子女应孝敬父母,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追究,但反对盲目的愚孝。

(2)能力目标:提高辩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热爱自已的父母及长辈,厌恶不孝行为;体验尽孝后的快乐;并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4、重点、难点:

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容易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爱心,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定为:

(1)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2)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会幸福快乐。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歌曲、文字材料、视频材料等学生熟知或未知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讨论、比较等方法,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

四、教学程序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我设计了一组图片,是这样解说的:

(省略)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活动一:读懂爱,目的是突出重点

1、请学生为大家讲解自己姓名的含义。

设计该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的同时,通过名字寄托了他们对我们的关爱与期待。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谈谈父母曾为我们做过哪些事情?

该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回忆与思考,感悟父母为我们做过哪些事情,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父母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付出,由教师将学生所述进行总结归纳,作为板书。同时也为下一活动做好铺垫。

3、出示两张“帐单”,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要我们回报?”

学生可能会说很多赞美感激父母的话,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小结:父母给我们的爱就像大海一样宽广博大,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只是沧海之一粟。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该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并且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我们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活动二:学会爱,目的是突破难点

1、 提出问题:你曾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情?学生会举出很多生活事例,例如帮父母做家务,为父母做一顿饭,端一杯水等,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行板书。

设计该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比起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太微不足道了,达到扔一块石头激起每一位学生心头的层层涟漪的效果。

2、 我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如果说爱是一座天平,天平的一端是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另一端是我们为父母做的事,这座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呢?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

设计该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天平两端严重倾斜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了,引导学生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会幸福快乐,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在这个活动中,我拓展了“一个提示”和“一个辨析”:

一个提示:对父母的孝敬不只是在父母的生日的那一天、庆祝节日的那一天、学校搞活动的那一天,送上一份礼物,或表示一下爱心,而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关心父母长辈,让他们感到欣慰。为达到生生互动,互相教育的效果,在此朗读一封家长来信《女儿长大了》,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的要求。

一个辨析:有的人说:咱要做事,就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些鸡毛蒜皮的

小事做不做都无所谓。再说大人们也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们也都很愿意为孩

子们服务。我们只要学习好就行,别的事情家长一概不让我们做。还有的同学提出

等我们长大后赚钱了,父母也老了,我们再孝敬他们吧。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引导学生理解孝敬父母应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3、观看DV视频《邝丹的秘密》,并提出问题,邝丹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通过这一真实典型的事例,使学生们的孝敬意识从较肤浅、狭隘和模糊,发展到较深刻、宽广和清晰的水平。就整堂课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撞击和震撼,使孩子们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第三环节 :感悟升华

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本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和学生们一样,也都备受父母宠爱,几年前的母亲节我送给妈妈的礼物“孝子手”,说实话,我们这节课对我的教育也很大,现在我知道了真正的孝子,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去做一些事情来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只是教学的设计者,同时也是教学的参与者,应来俯下身与学生平等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我们不一定能做许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我们伟大的爱做每一件小事。

第四环节: 归纳总结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具实效性,所以我将该环节设计为:

1、 展示板书: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知道了父母用他们博大的爱对我们行养育之恩情,子女对父母尽孝敬之天职。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今天,我们应以孝敬父母为荣,以不孝不尊为耻,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感的青年。

2、 学生习作朗读《感谢母亲》。

3、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从今天起,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小事,拿出真正的行动给父母惊喜,并进行成长记录。

是的,“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类爱的源泉,人类的爱都从这里延伸。让我们零点情的爱自己的父母,让我们永远记住:寸草当报三春晖。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难报三春晖》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难报三春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的内容。我将向大家介绍本课我是怎样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突出学科教学特色,通过情感体验等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本课既是前两框的教学落脚点,又为后面的“正确处理我与父母、我与他人的关系”做准备。意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和付出,进而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热爱自已的父母及长辈,厌恶不孝的行为;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感。

(2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3)知识目标:明白子女应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否则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追究,但反对盲目的愚孝。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验幸福快乐。

二、学情分析

今天生活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的初中生,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因此,通过体验、感悟,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父母的恩情,学会用心去回报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三、教法、学法

(一)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音乐熏陶法:利用多媒体在一些环节设置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到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同时也能深化教学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活动体验法、情绪感染法: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1、活动探究法: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动手操作。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对孝敬父母的认识逐步实现情感上的转变。

四、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爱的主旋律,紧紧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亲手算一算)

1、假如你的妈妈每天早晨5:30分起床,晚上10:30分睡觉,在这17小时中,除去工作8小时及其它等一些时间,至少约有5小时奉献给了家庭。如果按照我国的平均工资每小时约10元钱、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当你长到18周岁时,母亲将会获得多少的报酬呢?(5×10×30×12×18=324000元)这至少30多万元的薪水又有多少子女支付过呢?原来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2、一个重约3500克的婴儿每天至少需要400毫升的乳汁。如果按哺乳期为6个月,每月30天计算(一升的纯净水约重1公斤),那么一位母亲养活一个婴儿至少需要多少公斤的奶水呢?(400×30×6÷1000=72升≈72公斤)这72公斤的重量通常可要比一位母亲的体重大得多。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母亲,这只有两个字的一个词,轻轻地读出来,却是如此的沉重!

设计意图:这样的计算,让学生乃至我都感到非常震惊,真是母亲的恩情重如山!这是我们用一生都难以回报的。这样设计更容易打动学生,引发他们深思,便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受爱

活动一:【情深似海】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我是想利用真实的事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回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中,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质朴、最无私的爱。

活动二:【句子接龙】

是父母教我们牙牙学语,是父母教我们走路,是父母教我们…

设计意图:简单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厌烦。因此通过小游戏,寓教于乐,以加深体会父母的关爱和付出。

(三)理解爱

活动一:【真情感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邝丹随打工的父母一起来深圳生活。请看其中的一个小小片断。(播放视频:《邝丹的秘密》片断)后面的内容是邝丹面对父爱所发出的一番肺腑之言。启发学生思考:从邝丹的秘密中你读懂了一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播放邝丹的故事,是想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是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珍惜现在拥有的,懂得感恩父母。

活动二:【实话实说】

在学生中搞个小调查:你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吗?你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吗?你知道父母近期的烦恼是什么吗?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如何吗?你经常顶撞父母吗?你能经常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如果父母做出了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你知道怎么做吗?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小调查,是想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为父母、长辈着想。知道孝敬父母、长辈应首先从了解、关爱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并且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不盲目地“愚孝”。

(四)回报爱

活动一:【爱的天平】

在爱的天平上,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远远超过我们为父母所做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加重爱的砝码呢?为什么要这样做?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懂得面对父母沉甸甸的爱,我们不能只知道索取,而是要学会报答父母的恩情,就是要学会孝敬父母、长辈。因为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帮助学生把孝敬父母、长辈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并且明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关爱。这样有利于达成知识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二、【爱的献礼】

把《父亲》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如果让你为父母、长辈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你将如何实施?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设计思考。”(可以是一封信、一件贴心的小礼物、或是其它爱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途径,使他们能把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心情小语(结束本课)

先请学生做本课小结,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展示子女孝敬父母、长辈的图片。最后请每个学生写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回去送给父母。并请父母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带回来,大家互相交流。以此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我是本着从爱开始,用爱对待的教学理念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感受到父母的愉悦,家庭的温馨,以增进亲子之情。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板书设计:

父母:行养育之恩 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难报三春晖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子女:尽孝敬之天职 不要愚孝和盲从

对父母的长辈尽孝心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结束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在学生过于重视物质享受、轻视情感回报、过于崇尚自我的今天,我们做为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有责任唤起学生感恩的心。使他们不光长有一双理性的眼睛,更要有感性的心灵。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的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投影出示)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不是唱戏的料”这句话什么意思?

(4)训练说话。

因为( ),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因为( )。

(5)训练朗读。

(6)试背诵,自背、指名背,齐背。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原来眼睛没神儿,后来他怎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呢?

(3)理解“勤学苦练’的意思。

(4)指导用句子说话。

①有哪些事要经过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联系学过的课文)

②有哪些人和物是世界闻名的?(联系学过的课文)

③指导用“终于”说话。

要注意语境的创设,句子中要有前因后果,不能只造后半句。(如:经过……,我终于……)

(5)自由练读。

能把对梅兰芳的佩服通过读表达出来吗?

个别读,男女生赛读。

3.学习第2自然段。

(1)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呢?自由读,想一想,这节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四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想想,梅兰芳原来的眼睛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那怎么变得会说话的呢?好,我们先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再读读句子。

(3)齐读第二句。

指导看图:梅兰芳在看什么?怎样看的?你们看,他的眼睛一眨不眨,眼光集中在什么上?书上是怎么写的?除了紧盯飞翔的鸽子,他还怎样练?再读一读,找词。

“紧盯、注视”是什么意思?它们与“看、望”意思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梅兰芳是不是就练一两天?读一读。

从这第二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启发学生注意“紧盯”——“飞翔”;“注视”——“游动”之间的联系,从读中真正理解“灵活”。)

(4)齐读第三句。

同学们,梅兰芳的眼睛是不是一下就灵活起来的?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5)齐读第四句。

(6)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尝试背诵(给予提示)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

(2)指名背,齐背。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懂得了什么?

四、实践活动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梅兰芳的故事和有关京剧的小知识。

作业设计:

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梅兰芳学艺

“不是料子” 勤学苦练 京剧大师

课后反思: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台湾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将心比心

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 帮助 奶奶

母亲 鼓励 护士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第一课时——世界文化之旅。

(一) 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突出探究式学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创造思维,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二) 说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增加并突出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的教育。本节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三) 说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本框内容在全书中属于面向未来的教育,对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跨文化交流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于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有些同学在进行跨国文化交流时,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使沟通产生困难……特别是我校作为一所国际学校,中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将来也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工作,更应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以及如何和其他人沟通等等。现在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一代中学生。因此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尊重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为学生在和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理解各国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所以把它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人们处事的方式就有差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难理解,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在交往中也容易产生矛盾,因此把它确定为难点。)

(四) 说教法学法

通过资料搜集、材料交流、共同探究、课堂讨论、表演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会合作,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理解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2分钟)

先讲述一个外国游客在中餐馆吃饺子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外国

游客要把饺子皮和馅分开吃?然后总结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世界因文化的差异而丰富多彩。今天我们走进多元文化“地球村”,领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风采,进入世界文化之旅。

2、 共同探究、突破重难点:(约37分钟)

全节要讲两方面的内容: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和谐的文化乐章。我准备通过6个步骤来探究。

过渡语:现在我们共同去旅行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旅行的第一站:我们的祖国——中国

第一步------知识交流: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节日有哪些?他们是怎么来的?在这些节日中,有哪些传统食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注意事项:活动的提问都是开放性的,主要是鼓励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抓住问题的关键加以正确的引导。

过渡语:-我们领略了我国文化的风采,了解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要领略世界各国文化的风采,进入旅行的第二站:世界各国。

第二步-------知识交流:请大家列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尝试说出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领略文化的多样性。

注意事项:上课前我对所提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扩展:在谈到外国的节日时,学生一般会想到圣诞节,我会让他们先谈我校是如何过圣诞的(中国式圣诞)然后我会说对于同一个节日,例如圣诞节,不同的国家却有不同的过法,同时讲述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丹麦、澳大利亚、波兰等国家是如何过圣诞的,并总结成口诀,加深对文化丰富性的理解。

第三步-------展示课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到图片你会联想到哪些国家?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注意事项:对有特殊内涵的图片要师生共同探讨并加以讲解。

强调:通过以上三步活动,突出了重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评估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不同文化持有的态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第四步-------讲述“一顿饭打三次仗”“早点”两个幽默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五步-------展示课件:20xx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东西方领导人身着唐装的图片,及20xx年在智利召开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身着智利传统民族服装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东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对颜色、服装的不同理解,各个国家的代表人物又把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扩展:Dragon(龙)东西方的不同含义,加深对文化丰富性的理解,也了解文化的差异性。

第六步------师生共同表演:通过教师夸奖学生看他们的不同表现,进一步提出当外国人面对这种情况时,他们会怎样表现?他们会如何回答?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理解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突破难点。

注意事项:学生的回答可能与自己想象不同,要加以解释。

生成新知识:对待文化差异,要求同存异增加沟通。我们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3、 归纳总结、思想升华:(约1分钟)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地球村”,用赵本山的话来说:“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大屯子里,让我们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

设计意图:通过诙谐幽默的话语进行小结。

(六)预期效果

通过各种鲜明的事例,会出现与学生之间精彩的沟通,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会出现自主学习的场面,充分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资料交流、共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理解“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能形成跨国交往的新知识和能力。

如果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提出过多或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灵活变通。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乘法公式之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乘法公式是初中代数学习的几个重要的公式之一。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实质上就是平方差公式。此公式源于整式的乘法,又可用于整式的乘法。同时也与今后学习因式分解中平方差公式互逆。故掌握好平方差公式有利于今后学习因式分解时的知识迁移,又可减少之后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产生负迁移。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并会运用。

2、难点:公式的几何背景,会灵活运用公式。

3、关键:抓住公式的结构特点,能根据公式的特点,判断哪些多项式的乘法可以套用公式。

三、教学设计说明: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迁移引导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归纳到应用。由学到“思”,由“思”到知识方法的提升,体验探索数学的方法,及应用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必备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创设情境——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强化训练——应用拓展等几个环节。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公式、运用公式,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层次性原则:在教学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所有学生都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学习情境中,再根据个别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注意加以辅导,让学困生不掉队,优等生能有所发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创新性原则: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为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情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归纳出规律,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统筹安排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操作性原则:本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为了使学生能将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必须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并掌握公式的特点,从知识的形成到强化训练,这几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4)、学习规律性原则:学而时习之,要使学的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应得多次的、反复的学。以精讲多练的形式,确保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规律,按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到逐渐迁移来设计学案。在公式形成后添加了填表认识公式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对公式特点进一步分析,将学习的重点逐一在练习中分化,促使学生不断将知识内化。之后的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再次从练中认识公式,从练中掌握公式,从练中熟练运用公式,最终形成技能。

所任课班级的学生中外来生居多,学生的流动性较大且学习基础不扎实,再加上家长无暇他顾,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依赖性、模仿性强。鉴于这些原因,在公式显现后,鼓励学生联想如何给公式取名(平方差公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式化教学是促进有效迁移的又一举措,这能使学生记忆更深刻,防止类同错误的产生。接着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的问题情境,在解开问题的面纱时,学生也会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最后以问答的形成进行学习小结,有利于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数形结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我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形的变化的理解,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另一个难点在于“用”,我先着眼于技能的形成,再结合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学生“用”的能力。

例题3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学生特别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我将题目稍加改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图形分析问题。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预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限时3分钟左右)

以学生生活中易见的问题导入:“小红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9.8元/斤的糖10.2斤,售货员刚拿计算器计算时,小红就算出应付99.6元。售货员惊讶问:‘这位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小红说:‘我用数学中学过的一个公式就口算出来了!’你知道是什么公式吗?你现在能算出来吗?”

个别预习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个问题,可以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观察发现

(限时5分钟左右)

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下列乘式与结果特征。

①(x+1)(x+2)②(x+2)(x-2)

③(m-3)(m+2)④(2a+b)(2a-b)

辅导个别学生,并随机调板

既巩固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又能根据积的结果,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三、归纳验证

(限时5分钟)

1、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找出规律,并引导学生归纳成公式。2、体会公式的几何意义。

找规律并不难,难点在于公式的几何背景,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由旧获新,突出重点,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强化训练

(15分钟左右)

1、填表(表略)

2、例1精讲:计算:

(1)、(a+3)( a-3)

(2)、(2a+3b)(2a-3b)

(3)、(-2x-y)( 2x-y)

3、巩固:教科书P27、练习1评对后,用彩色粉笔标出公式的结构,

1、个别学生理解表格的内容会欠缺。

2、有范例的引导,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掌握公式的结构。第(3)式的解法可对好生进行思维拓展。

3、练习调板,巡视辅导。

1、培养学生的读表能力。

2、熟悉公式,加深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

3、在熟悉公式后,形成技能。

五、应用拓展

(限时15分钟)

1、解答问题情境

2、例2自学

3、例3改编:

周扒皮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地,租给李老汉耕种。有一天他对李老汉说:“我先把这块地的一边加长2米,再把(相邻的)另一边缩短2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李老汉一听,觉得好象没吃亏,就答应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李老汉有没有吃亏?为什么?

1、问题情境及例2都比较容易套用公式;

2、例3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引导学生画图。

1、体会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3、根据学生特点,将例3改编成趣味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六、学习反思

(间时2分钟)

提问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平方差公式适用于什么问题的计算?

(2)、多项式乘法既然可用法则进行,为何要学习这个乘法公式?

(3)、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项式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理清学习知识。

1、目的是理清知识结构和应用范围。2、比较方法的优劣,了解乘法公式源于多项式乘法,又可用于多项式乘法。3、培养学生学习反思的能力。

七、课外巩固

1、教科书P29、习题1

2、选做题

(1)、填空:

(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分层作业,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提高。

1、 巩固知识、

2、拓展思路、延续学习

说课稿 篇7

最后1个环节是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利用屏幕幕布功能出示本节课的板书,(面积的含义)巩固新知。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荧幕上隐藏着2个图形,一个图形上摆了4个小正方形,另一个图形上摆了12个小正方形,猜猜看谁的面积大。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时,我利用隐形幕布功能揭开谜底,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不能只数正方形的个数,正方形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不好比较,这个环节的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个课时面积单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节课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下,我们真正实现了 “转译”功能,即将学生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图形、符号;实现了“对话”功能,即让教材、素材成为学生对话、操作的对象。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信心和快乐。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 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强调:sin是(sin)并不是sin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2、思考:

问题1:从以上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一般规律?

问题2: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这两个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处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证明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 (2)、商的关系:

回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学生回答: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sin=y;cos=x,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圆中

所以: sin+cos=;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辨析讨论—深化公式

辨析1思考:上述两个公式成立有什么要求吗?

设计意图: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2)式中

辨析2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突破难点。

辨析3思考:你能将两个公式变形么?

(师生活动:对于公式变式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公式的几大要点。)

设计意图: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变形用)如:, , 等

5、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例1、

思考1:条件“α是第四象限的角”有什么作用?

思考2:如何建立cosα与sinα的联系?如何建立他们与tanα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所拥有的探求心理,让他们学习使用两个公式来求三角函数值。

思考:本题与例题一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对比之前例题,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且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设计意图:类比练习,已知正弦,也可求余弦、正切。

变式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变式使学生掌握基本关系式的应用: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并在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注意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突破重难点。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3,注意:若α所在象限未定,应讨论α所在象限。

设计意图:利用例题与变式,共同总结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例2、已知tan=2,求 的值

设计意图:

利用商的关系的灵活使用,解法多样,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证法2:通过变形等式,先把分式化为整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即可证得.

设计意图: 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灵活使用,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方法3:左边减去右边,如果等于零,则等式成立。

方法4:左边除以右边,如果等于一,则等式成立。(保证分母不为零)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总结做好铺垫, 突破本节难点

总结证明三角恒等式经常使用的方法:

1:从等式左边变形到右边;

2:从恒等式出发,转化到所要证明的等式上;

3:左边减去右边等于0;

4:左边除以右边等于1(保证分母不为零)。

6、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公式推导:具体算式→观察→猜想→论证→基本关系式

公式应用:

一般方法(例1):先确定象限角再求值。分类讨论思想

特殊方法(例2):化切为弦 和化弦为切。整体思想、化归思想

灵活运用公式(例3):证明恒等式

7、作业布置:

(1)、已知,求 、

变式1、

变式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公式,并灵活运用;分层设计,题(1)是在课堂例题的延伸,题(2)是在课堂上没讲的题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8、板书设计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一、公式 二、例题 例2

1、sin2+cos2=1; 例1

2、tan= 变式1

公式变形: 例3

, 变式2

, 变式3

三:总结

……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