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4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登上企鹅岛》。

登上企鹅岛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三年级上册第8课。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使人向往的地方,那的企鹅更是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这篇课文记叙了小作者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所见所闻,这篇课文通过对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的介绍,说明了企鹅的可爱,表达了小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先讲述了企鹅的种类、特点,最后讲的是企鹅的生长过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细致具体的描写了岛上的三种企鹅:金企鹅、帽带儿企鹅和阿德雷企鹅。通过文中“它的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又叫花脸企鹅”“他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我刚踏进他们的领地,一只企鹅就尖叫着把我驱逐出境了”等细致描写,抓住了这三种企鹅的特点:金企鹅漂亮;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阿德雷企鹅凶猛。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流畅、充满童趣。

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孩子们走进教材,走进课文的情境,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收集、整理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料的良好习惯。针对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外形、种类、特点及生活习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外形、z种类、特点及生活习性。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结合《登上企鹅岛》一文的具体情况,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是这样安排第二课时的:

首先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时空,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时空无限延伸的学习环境。课前导入时,屏幕上出现了一直活泼可爱的卡通小企鹅,它做了这样的开场白“三年级的小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企鹅岛上的豆豆,欢迎大家登上企鹅岛”学生立即被企鹅豆豆热情、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带着新鲜与好奇很快走进课文、走进企鹅豆豆为他们所展示的那片白雪冰封的晶莹世界。这样也自然延伸了这堂课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的我则把握时机以导游的身份继续引导学生,模仿导游的语言、姿态说到“欢迎搭乘旅游直通车,来企鹅岛上交朋友”我与学生们的距离没有了,我是活泼爱玩的导游姐姐了,而学生们则是兴致勃勃的小游客。

采用直观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对企鹅的喜爱之情。在学习企鹅的样子时,文中是这样写的“”我首先出示成年企鹅玩具,让学生比一比成年企鹅三十多厘米是多高。放在地上让学生感受。然后出示小企鹅玩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找出成年企鹅与未成年企鹅的相同点。然后师生共同填空,加深对企鹅样子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其次:拥有童心才能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创新。面对一群颇爱幻想的孩子,教师的思维应具有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并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详细介绍了三种企鹅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了解三种企鹅的外貌、特征,我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学生们带着头饰,按照课文的描述,又另加了稚气的童语表演的惟妙惟肖,大家不但喜欢上了可爱的企鹅,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课堂设计时,我用“趣”和“思”绕合起来的方式继续引导学生。我问学生:“我们就要离开天蓝、地白、环境优美的南极了,你想抱着小企鹅照相吗?你还想对小企鹅说些什么呢?”学生们争着与小企鹅照相,并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其中有一个学生说道“20xx年我们的首都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作为北京的南大门我们会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并欢迎小企鹅来我们这儿做客。”学生们立志去探索大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情绪被激发。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一颗颗纯洁的心,我深深为之感动。

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登上企鹅岛》的学习气氛就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课堂上导游的姿态、语言,课堂上学生们认真的表演,我和同学们都仿佛身临其境。在整个教学中,我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导游,更是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去体现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这篇课文我以“童心体验、童趣引导、学玩同乐”的教学策略、积极探索,饶有兴致的与学生一同参与学习,一同《登上企鹅岛》。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五年级美术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以水墨画为题材内容,并通过笔墨感受、泼墨游戏、想像创造三个活动实施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水墨的多种表现形式,感受笔和墨的变化,体验创造表现的乐趣,以此触发学生学习水墨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体验、游戏、创作的学习活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基于以上思想的引导,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认知目标: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感受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能学会控制水分,并能用中锋、侧锋调出不同层次的墨色。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及表现,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

三、教学重点:大胆尝试水墨画的多种表现方法,体验创造乐趣。

四、教学难点:彩墨绘画中大自然植物、树木、小鸟的画法及构图。感受水墨画独特的魅力。

五、说学生:

本年级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水彩、墨和毛笔,对国画的概念很模糊。通过几次课的铺垫,讲解墨与水的特性,才达到现在的课堂效果。

六、说课件

《鸟语花香》选用精美的图片和音乐给学生以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在绘画步骤解决本课的难点。

七、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欣赏导入——尝试感受——认知情感——创造表现——交流评价——拓展延伸。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两次的现场演示,还有和学生一起作画的愉悦心情。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看到的绘画过程,教师应考虑趣味性,游戏性,在“玩”笔墨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自身的感受。 老师的范画在学生眼里开阔视野,不在觉得神秘(他们曾想,老师是怎么样画出来的?)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讲解绘画的过程。

八、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两次练习:临摹和创作。通过赏图、自主尝试、合作学习等方法来达到学习目的。本课教学是以学习水墨为内容的表现活动。通过学生对不同笔墨的认识、感受、体验、表现来激发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水墨画的用笔、用墨及笔墨的变化、表现、步骤进行适当的演示,强调水墨画的趣味和墨色的丰富变化,体现出水墨画的特性。教师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中来感受水墨在生宣纸上的无穷变化。

九、拓展阶段:

出示一张工笔画,让学生知道工整和写意的区别,欣赏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更加认识中国的传统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分饼》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紧跟分数的再认识后的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前一段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熟悉了单位“1”、分数单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知识打下了基础。但都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另外本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的时候怎样理解?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所以在本课中,我先用面积模型进行讲解,用数线模型进行巩固与再认识。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就适当渗透了数轴,虽然数轴对小学生是难点,但是利用数轴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区别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值的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从具体情境入手,借助面积模型对分数意义进行理解,再借助数线模型(数轴)用数分数单位的方法初步建立假分数的表象,最后在分类过程中,通过整体观察,建构真假分数的模型。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精确深化,产生新的认识。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抽象、概括等能力,最终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内涵。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类思想。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为带分数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流程

1、直接出示课题—《分饼》及第一个活动: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审题:两个问题)

方法一:一张一张分。学生动手活动,讲解分饼过程与答案,3个四分之一。(慢) 方法二:叠在一起分。让学生动手理解3的四分之一。(更慢)

2、出示本节课第二个活动:9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

方法一:一张一张分(用多媒体演示分的过程)

方法二:叠在一起分。

3、插入讲解分数的分类——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分数值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2、用其实呀,还有一种快速简单分法,谁知道?切入方法三。

此处注意适时讲解:1、重点插入讲解带分数的名字及组成(可让学生根据示意图总结出带分数—整数加真分数);2、根据刚才分饼的结果,说说这两个分数一样吗?一样。3、带分数与假分数的联系(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也可以化成整数)。

4、课堂练习(挑战一、二、三)

5、你今天学会了什么?谈收获。小结本课。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本框地位:

本框题主要讲述法律这一特殊社会规则,本框题是对第六课规则与秩序中规则内涵的延伸。这一框题的内容也是教材后半部分的重要起点,因而本框内容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逻辑起点。通过该框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效力与其它社会规则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知法、学法、懂法、守法。

2、内容结构:

本框从内容结构上来看并不复杂,共讲了三个大的问题:一是法的起原及其含义;二是法的四个基本特征,即: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国家制定并认可、强制力保障实施、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三是法律与其它规则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法的含义。

理解:法的四个基本特征及与其它社会规则之间的区别。

运用:依据法的四个特征用具体事实给予阐述。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承担法律责任、履行法律义务。

4、本框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教参及学生的实际,我把理解法律的四个基本特征确定为教学重点。把法律与道德、行为规范、制度、政策等其它社会规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之所以把法律的四个基本特征确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第一、了解法的特征能有效区别法与其它规则之间的不同,促进学生对法的规则理解,并为后课的教学起铺垫作用。第二、加强法律基础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法律道德素质修养。第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需要。第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之所以把法律与道德、行为规范、制度、政策等禅其它社会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确定为教学难点,是知行统一,因为,许多学生在实践中也能明辨是非,知道法效力高于其它社会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法律意识的淡薄,并未真正认识到法律规范的重要性,以至守法和维权意识淡薄,鉴于此,我认为通过本课最根本的是教育学生真正把懂法、知法、用法、守法落实到“行”上,增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5、对教材的处理:

鉴于以上,为有效突破重难点,我打破传统按课本顺序教学的步骤决定把回顾第六课《规则与秩序》中第一框题“规则种种”内容提到教学的第一环节,指导学生再次回顾普通社会规则内容,从复习规则的分类上引入新课;然后通过讲述《法的起源传说》入手提升学生了解法律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情景,借此消除对法学基础理论相对枯燥的厌学心理,并通此突破教学重点。通过新课与旧课知识点的对比,在相应案例分析活动中达到突破难点的目标。总体实现从讲授—合作探究—情景体验这样的教学思路。

二、说教法

本堂课遵循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学—导—学的方式,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学法

学贵有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觉悟的提高。

四、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我采用媒体教学手段。

语言点评为主,激发学习动机,诱发高层求知欲。

说过程

1、导课:

回顾P51第六课《规则与秩序》第一课时《规则种种》中关于规则的分类内容。将正式规则、强制性规则的相关内容带入新课学习,引出课题:什么是法?讲述《关于法起源的传说》为学生学习创造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氛围。

2、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P56内容,找出法的含义。并说明法律的含义实际上包含了法律的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P57的材料“汉谟拉比法典”;例举: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了解法的第一个特征: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例举:法律、实施条例、村规民约,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了解法的第二个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并认可。

简要介绍法律与其它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程序。

利用P57《讨论》“村民犯错被关押”加以对知识点的强化。

设问:道德、纪律、制度违反后会有怎么的后果?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后的后果?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法的第三个特征:法律依靠国

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向学生解释概念什么是国家强制力;国家强制力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部门。

阅读P59的材料并讨论,我国法律对哪些人起作用?有没有特例存在?国家领导干部是否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引导学生了解法的第四个特征: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板书)。

活动:P59《探究》结合身边的事例,感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化学生守法意识。

回顾法的四个基本特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法律含义的理解。

活动:寻找法与其它规则之间的异同。从制定方式、约束的范围、承担的后果、保证实施的方法四方面寻找法与道德、纪律、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五、说总结

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各种纪律、守则和道德规范来进行维护,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社会规则中约束力最大的、保障力最强的,法律和其它社会规则一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