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数学课菱形优秀说课稿汇总

数学课菱形优秀说课稿汇总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8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篇一:菱形说课稿

数学课菱形优秀说课稿汇总

高青县实验中学 邢春林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19.2.2《菱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紧接《平行四边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是性质与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二、 教法与学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景: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由此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画演示,得出定义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展示,得出菱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菱形的定义,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探究性质

用一张长方形纸进行两次对折,再用剪刀剪下有折痕一个角,把剪下的角再展开,观察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和两次折叠形成的折痕.

问题1:通过刚才的折纸,观察剪下的一个角展开后,它有怎样的对称性?它是什么图形?

问题2:通过折叠过程你能从哪些方面探究出菱形的哪些性质?

学生动手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学生观察思考后,在班上交流:1.剪下的角展开后是一个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2.探究菱形的性质与前面所学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相同,应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别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图形.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教师同时强调结论仅有操作实验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才能作为性质进行应用,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给出证明过程.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

[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这样设计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

(四)典型问题,应用性质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其中1—4题是直接应用性质的简单问题,包括边、角、对角线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体验菱形性质的应用方法。第5--6题是为导出菱形的另一个面积公式而设计的,教师出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要求菱形面积,在不好求高的情况下,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不好求解,可以考虑把菱形转化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分别求解的方法,继而引出菱形的另一个面积公式: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首先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层层深入,逐渐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五)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学生归纳、梳理交流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P102第5题

选做题P103第11题

篇二: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淅川县东方学校 王新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六章《菱形的性质》的第一课时。

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要学习和研究的是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这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后要学的正方形又是特殊的菱形,所以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课的内容渗透着转化、对比的数学思想,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并会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观察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欣赏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同时感受菱形的对称性,获得到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在教法上我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出示导纲,合作互动,导学归纳,等环节。让学生自己感受、理解和掌握概念的产生和由来,首先我设置了一组学生熟悉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发现菱形的特点,得出菱形的概念。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剪裁等活动,得出菱形,进而通过类比的方法,归纳总结出菱形的性质,使学生加深对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区别,探索总结出菱形的所有性质。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学生继续探索菱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数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人人都有事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勇于动手探索的习惯和能力。

学法指导: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在方法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特殊四边形性质的方法,即按“边、角、对角线”的思路进行学习。因此,本节课自始终是让学生依据导纲自学课本,学不会的可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分别有好,中,差三类学生)。这样可以让优秀学生先自学,中等生学不会的可以请教。学困生学不会的可以让优秀生指导他学。既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自学。

1.用图片展示图、看一看,提出概念。

我出示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1:是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后回答是平行四边形;)接下来,我提出问题2继续观察;如果把它的一个角变为直角,它变为什么图形?(学生观察后回答是矩形)。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邻边相等时就变成一个菱形。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有两种,即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学生兴趣肯定很高,同时也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有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得出另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作好过渡。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引出菱形的概念,并板书课题

(二)合作互动

1:认识菱形

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剪成一个菱形吗?

小结: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设计意图】:引入菱形的定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菱形性质的探究 剪一剪:将一个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

探一探:

(1)菱形的四边有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2)菱形的四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3)菱形的对角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4)菱形的每一组对角线是否平分一组对角?

(5)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谁是对称轴?它是中心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中心在哪儿?

说一说:

(6)从菱形的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上说说它具有的性质,它区别于矩形、平行四边形特有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否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方面进行合理的探索。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通过对折很容易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两条对称轴BAC互相垂直,及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通过边的重合发现边是相等的等。.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先让学困生说,中等生补充,优秀生做更全面的总结。最后老师在学生交流的'的基础上出示菱形的所有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

推理能力. D

3、菱形的面积计算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能否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吗?

思考:计算菱形的面积除了上述方法外,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四个直角三角形或两个等腰三角形等,利用对角线计算菱形的面积公式吗?

[设计意图] 通过导纲中问题的一步步细化,不断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四个直角三角形,或两 个等腰三角形等方法推出菱形的面积。同时也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4、例题: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2 ∠ B,试求出∠ B的度数。并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在导纲中自己探究此题的解答方法,不明白的可在小组内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要点拨引导。若是个别学生有难度,则先找中等学生演板示范,再让好学生点评,其他学生听,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以及对书写格式的规范要求等。

( 三) 导学归纳

对自己说我有哪些收获?(知识上,引导学生分别从定义,性质,计算等方面进行总结,在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同学说有哪些温馨提示?(注意书写格式规范要求等)对老师说你还有哪些困惑?(心里明白就不知如何书写解答格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感受探究过程中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反馈训练

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2、菱形ABCD中∠BAD=60度,则∠ABD=_______.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边长是( )

4、菱形与矩形都具有的性质是 ( )

A对角线相等。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对角线互相垂直

5、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 )

A、四个角都相等 B、四条边都相等

C、对角线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6、菱形的对角线具有的性质是( )A、互相平分但不垂直

B、互相平分且相等。C、互相平分且垂直 D、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7、菱形ABCD中,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5cm,AO=4cm,求两对角线AC、BD的长。

A【设计意图】: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菱形的 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拔高训练: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

求:(1).对角线AC的长度;

(2).菱形ABCD的面积.

作业布置

1、利用所学过的几种四边形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

2、教材:P105页练习第1,2题P115页第8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练习的布置使学生能在课外时间里也能加强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C 、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定义:2、菱形的性质:

(1)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 (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并且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篇三:人教菱形说课稿

中卫市中宁县第二中学 麦吉红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菱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下面,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菱形学习的要求和我对本节课的理解说说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纵观整个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教材已经设置了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图形等相关知识,在本章前几节课又编排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等内容,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预设.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菱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它既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和特殊化,同时它也为本章后面正方形的学习做了铺垫.因此,菱形的学习在整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相交线、平行线、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平行四边形、矩形性质和判定的探究应用,也是本节课知识的学习类比根据,学生对图形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能力, 但初中学生的年龄又决定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弱,不喜欢枯燥的文字说教。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从四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菱形的定义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菱形的定义、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菱形中的运用。

3、解决问题:

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探究推理菱形特殊性质,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菱形,感受数学的美,体现数学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分析

基于本节课(菱形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性质和有关计算而展开的,菱形的性质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菱形的定义及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菱形性质的探索和推理证明;

3、菱形性质的运用;4、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5、培养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

1、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从定义出发,首先应该肯定,菱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一组邻边相等.因此在教学在我们采用运动方式探索菱形的概念及性质,如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演变过程,得到菱形的概念,并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形成深刻的印象.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①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还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质(个性).

3、对于菱形性质的教学我采用折纸制作菱形模型,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发现、归纳、论证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

习惯。

四、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由于菱形并不是孤立存在,它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还蕴涵着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所以我把菱形的性质和特殊三角形综合运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我突破难点的方法是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显示一个菱形被分割出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两对等腰三角形,让学生直观感受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或者两个等腰三角形,使学生知道在菱形的计算或证明时常常将菱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活动一)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演变菱形。借助筝形辨析菱形的概念。

设计意图: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学习菱形性质做好类比。

2、探究菱形的概念,课件展现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平移特化为菱形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深入理解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活动二)感受菱形。

设计意图:在欣赏中为学生在生活和空间与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只要留意就可以发现菱形,菱形的美是对称、和谐、简约的美。菱形很美,可以用来改变和装点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菱形的愿望。 (二)类比探究 论证归纳

(活动三)折叠剪纸,目的:探究菱形的性质

①我对折纸活动做了这样的处理:任一形状的纸,先折

②分组讨论,探究菱形的性质,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菱形的性质验证。

③严格逻辑推理证明以上的结论。

这个探究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遵循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逻旋上升式原则,按照学生从“直观操作→直觉猜想→合情推理→逻辑推理论证”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问题情境。在这里,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学习时间,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自主的去操作、去猜想、去验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说理,得到菱形的性质。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且帮助学生理解推理不同的验证方法。期间教师根据学情做出适当的点拨,这样做既能较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更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教师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获得了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预测到(1)学生对菱形性质探究的方向不一定正确、合理,符合老师的预期,不一定能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合理的研究,并合情地做出猜想. 我根据课堂状况随时做好引导和指导,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及时的完成

(2)会对性质的探索口头表述比较零碎,凌乱,所用的语言一定不够

恰当、准确,教师做好梳理点拨总结工作,并适时板书。另外学生容易遗漏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做好点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由菱形的轴对称得到了菱形的性质,并对所实现的结论进行验证,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此时,我会适时利用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活动四)、例1,理解推导菱形面积公式,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对教材做了适当变动,将菱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设置为例1,以题目的形式出现减轻学生对理论知识点学习的枯燥和心理压力。

(三)建立模型 提炼方法

(活动五)例2、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周长为20m, ∠ABC=60度,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m )

为了满足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求,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把课本的例题作为一道提升能力的题,通过独立思考,生生交流,选能力高的学生示范。这道题目能让学生准确的利用菱形的性质,巩固新知,第三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这个环节我预测: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能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两条小路的长,即菱形对角线的长,但出现计算√300的困难,由于没有学习二次根式,还不会对它进行化简,教师提示需要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取近似值即可。

经过整个环节,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已运用自如,通过体验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并在挑战中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美妙。

(四)阶梯练习 因材施教

(活动六)适度科学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篇四:《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菱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尤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用途和作用举足轻重。而各种四边形因各种因素,在外形、本质上也各具特点,为了区别和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平面几何中作为重点研究之一,教材把对菱形的研究也列为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菱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性质,菱形以特殊的对称美深受人们喜欢,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菱形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及性质之后的学习内容,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通过与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性质的类比,促进菱形性质的学习。而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能够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等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

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2)过程与方法: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建立菱形和掌握菱形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应用菱形的对称性,获得美的感受,通过师生共同探索菱形的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2)教学难点

菱形性质的探究及灵活运用。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人人都有事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勇于动手探求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而达到深刻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的目的。

2.学法: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通过自主探究、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说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供材料,引导感受。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这些美丽的图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文字说教,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问题1:这些图片中有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吗?

问题2:这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问题3:这些图形和平行四边形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通过图片的展示与变化,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平行四边形,另一方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菱形。

2.教学演示,导入新知。

回顾前面我们怎样给矩形下的定义,从角的方面变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类比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一条边的变化过程,给出菱形的概念。

设计理念: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矩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特殊在什么地方,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发现矩形与菱形的区别,还可以发现矩形与菱形的联系。

3.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的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

做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4.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利用前面学生自己剪出来的菱形,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在巡视过程中,我给予适当的点拨,然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述说所发现的结论,小组和小组间进行补充、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经过学生的讨论回答,最后我对学生所做的回答进行总结。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说出它的对称轴。 问题2:既然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菱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具有哪些特殊性质呢?

问题3:将菱形的对角线连接起有哪些相等的角呢?有哪些相等的边,对角线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问题4:菱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就在这一环节上,在这一环节中,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补充,集大家智慧,分析图形,使学生能从线段、角、角平分线、图形的形状、大小和面积方面得到更多的结论。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探索,精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发现的特征更易于理解记忆。

5.归纳总结,初步应用。

通过前面对菱形的性质的猜想与验证,归纳出菱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我设计了三组题。

A组:(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则它的边长是 。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

B组:教材例2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周长为80m,∠ABC=60度,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1m 2 )

C组: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且DE⊥AB,AE=2。求(1)∠ABC的度数;(2)对角线AC、BD的长;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我采用“讲练结合法”,A组题是基础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只需要简单的运算;B组题作为例题讲解,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C组题是本节课的拓展延伸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在学生解题时,教师给予适时点拨,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思想。

6.课堂小结,归纳要点。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老师进行引导、整理、归纳。

篇五:菱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的一名数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菱形》,该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第2课的第一课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所以,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我将以此理念为指导,对本节课进行构思与设计,设计中力求使“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下面我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㈠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菱形》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和矩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之后的延续和深入,是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以及探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又一个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探索,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

㈡ 教学目标

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量和学习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菱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给图形下定义的基本方法。

2.经历菱形的性质探究发现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在操作、观察、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验、猜想、推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在探究菱形概念与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审美情趣。

㈢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概念和性质而展开的,菱形的概念和性质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的概念与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基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差,不喜欢枯燥的文字说教的特点,所以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归纳总结”得出菱形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倡导我们: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倡“在做中学”,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反思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于小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简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但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说理能力较差,探究易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针对性与层次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简单推理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探究概念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概念是思维的的细胞,李邦河院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微不足道也。为了让学生真实经历菱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学生四人一小组,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拼出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各组展示活动成果,然后提出问题: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中,哪些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你认识哪些,然后教师指出这种还没有学过的特殊平行四边形叫菱形,并再次提出:你能根据给矩形下定义的方法给菱形下一个定义吗?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菱形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是:一般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不相等,而菱形的邻边相等,从而根据矩形的定义把菱形定义为: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菱形概念的概括过程。

2.欣赏图片,感受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的理

解自己所存在的世界,因此我选取了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片,在欣赏中,为学生在生活和图形与几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感受到:菱形的美是对称、和谐、简约的美,随之我激发学生,你想不想当一名设计师,把菱形点缀到生活中去?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名探索者,共同合作探索出菱形的性质。这样水到渠成的进入了教学的中心环节。

3.猜想论证,归纳性质

该环节继续使用学生在上一个活动中拼成的菱形,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形猜想菱形有什么性质。这个探究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遵循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逻旋上升式原则,按照学生从“直观操作→直觉猜想→合情推理”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问题情境。由于探索菱形性质的途径不唯一,所以我在探究活动中采取了分组合作的方法。在探索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里,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学习时间,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自主的去猜想、去验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说理,得到菱形的性质。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我预测:

(1)学生从“边”的角度,可以由菱形的拼成过程,猜想到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他们能用菱形定义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验证出猜想是正确的。

(2)学生从“对角线”的角度,也可以由菱形的拼成过程,猜想出“对角线互相垂直”,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学生不易想到,这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学生也不难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验证出这个猜想的准确性。

(3)学生也不难发现菱形的面积不但可以用边长乘高来计算,由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性,也可以利用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来计算。

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菱形的性质,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我适时引导:数学思维的美好,就在于探索、发现的过程,因为这蕴含着付出与收获的喜悦,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应用新知,体会美妙

数学思维的美妙就是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或手到擒来,或曲径通幽,或峰回路转,高耸入云端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美妙,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把这一环节设计为“小试牛刀”和“大显身手”两个版块:

(1)小试牛刀

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菱形的性质,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题,这两个题目都是对菱形性质的初步运用。

(2)大显身手

经过以上两个简单的练习,学生已具备准确的运用菱形性质的能力,他们现在渴望能有一道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我把课本的例题设计成了一道开放型习题,在不改变例题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开放问题的结论,通过独立思考,生生交流,选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得出的结论并说出推理过程。我用板书给出例题的推理过程,既起到示范作用,又强调了说理的严谨性。

这道题目既能强化本节重点,又分散了难点,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开放的情境中达到新课标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数学日记,总结反思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一个完美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学习与反思中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成长=经验+反思。为了让学生养成反思与评价学习历程的习惯,我对以往泛谈收获的做法加以灵活的变通,设计出了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的方法,

通过写数学日记,学生学会梳理知识,自我评价。我会在下节课挑选出精品日记并展示,引导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7.作业创新,体验生活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综合与实践”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书写作业和实践作业两种类型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这节课画下完美的句号。

四、板书设计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五、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本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利用教具让学生操作,通过实验,猜想,验证获得结论,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使他们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愉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实践性作业富有创新性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参与整个课堂学习,又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