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精品】说课稿集锦6篇

【精品】说课稿集锦6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3.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说课稿集锦6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设计理念

小学生守则第七条提出: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可在和家长的谈话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大都是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和不关心他人的自私的品质。甚至有的同学还经常对父母大呼小叫,无故发脾气,丝毫不顾及家长的感受,使做父母的很伤心。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设计了《心系父母,学会感恩》这堂以孝敬为主题的班会课,让孩子认识到,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单向的,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孩子不仅要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

二、课前心理情感的准备。

在确定班会课的主题后,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受到教育,感受到父母的真情,产生爱父母的情感,而不是靠枯燥的说教往学生的头脑中灌。我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一方面让学生开始了以下准备工作: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活动氛围。播放《父亲》和《母亲》的mtv,让学生感受到那如山的严父爱、如水的慈母心,进行全员发动,并公布了本次《心系父母,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2、选定主持的同学。

3、收集一系列反映父爱、母爱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材料、歌曲、mtv和背景音乐。

4、然后将适合本节班会课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5、活动准备。

(1)你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让学生在回家与父母交流自己名字的含义中明白:自己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自己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编织。

(2)搜集班级中反映母爱和父爱的震憾心灵的亲情故事,让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把它写下来,并在班级中进行了一次朗诵比赛。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对话,搜集学生在家中的突出表现。

(3)课间播放感恩歌曲,结合音乐课,全班同学边做手语边学唱《感恩的心》

(4)开展我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端一杯茶,说一个笑话等孝敬活动,让孩子明白如何来回报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课前资料的搜集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用心感受父爱和母爱,学会感恩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知恩图报。

三、注重体验感悟,在活动中进行教育,使教育源于生活,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效。因此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使教育走进生活,贴近学生,使整个课堂在情感体验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我给学生创设了多个情境: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讲述与母亲发生的感人故事,关心父母的小统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你打算怎么做,把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来等。所有这些都来自学生生活,是那么亲切,可以看见,可以摸到,这样的设计也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学生行为的指导更有效。班会不拘于形式,让学生从真正的参与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大家感受着、思索着、回忆着来自父母的爱,沉浸在爱与被爱中。

2、以前,孩子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都理所应当,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一堂课以及课后活动的延续,会引起了他们心灵的震憾,使孩子们明白,原来爱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之处。

3、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让孩子们由体会到感激,从而更敬爱他们的父母。从感激父母开始,感激老师的教诲,感激同学的帮助……感激所有给过他们帮助和关怀的人。

4、希望教学活动过程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争当“好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一心想着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这节课,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爱的氛围,让他们学会关心,知道感恩,创造更为和谐的社会。

说课稿 篇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 “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这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多个版本的教材予以选用。这说明此内容既是课标所要求的,也是编写者所看重的,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有必要。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为新旧概念的建构作铺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风的形成》一课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要让学生建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以教材为本 兼顾本地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

课本里的“观察上升的空气”环节,采用了螺旋纸圈作为实验材料,学生观察后大多数会得出空气受热后会旋转的结论,不利于后期教学的开展。因此我把螺旋纸圈改成了质轻易得的羽毛作为演示实验的材料。学生在观察后能立马得出“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结论。鉴于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向往好奇的心理,但又缺乏必要的操作经验,所以我边演示边详细地讲解,为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作出示范。

三、引发认知冲突 促进学生思考 提升思维力度

当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演示实验得出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结论后,我继续发问: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动吗?一般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我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地猜想:被加热的空气上升后,会留下一个空位,这个位置会一直空着吗?并以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对比,学生也一致认可空气和水一样是可以流动的',从而孩子们会得出“空位会被周围的空气补充”的结论。这也为后面分组实验中的方案设计做了铺垫。这不正是学生思维得以提升的体现吗?

四、有效拓展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拓展思维的广度

《课程标准》同时指出: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既要在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提高学生科学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必将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把课堂猜想和课外的动手验证相结合。结束教学后,我用一段视频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发问:蜡烛加热空气形成的风很小,怎样改进刚才的实验能得到更大的风呢?这样的提问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也符合五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更是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风的形成》是一节传统的经典课,以往的教学不乏精彩之处。而我是从学生原有认知的概念出发,学生通过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用实践加以检验。帮助学生以证据和逻辑,主动建构科学概念,锻炼了分析、比较验证的科学思维,并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以显性化呈现,真正让科学概念与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科学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动手动脑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在教学中,我大胆改进与创新,使实验装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给予时间照顾每一组学生,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当然,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单独完成一次实验,也正是在组内协同的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我的困惑

1.现在大部分学校(包括城区)对科学课的实验仪器配置落后,生分组实验造成严重影响。

2.科学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班级之间或是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该如何调和?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卡通——动起来的漫画》是人美版小学第十册十二课内容。

教材共两页,选取了中外各国大量的卡通图片供学生欣赏。除一些卡通漫画作品外,还有部分动漫影视截频,不仅如此,在选材方面还注重了多种卡通表现形式的兼顾:传统绘画卡通、水墨卡通、电脑三维卡通、纸艺卡通等。在教学中有利于解决本课的两个教学重点:1。通过欣赏不同的卡通作品,使学生对“卡通”这个概念有明确的理解;2。 通过欣赏和评述活动,最终可以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卡通作品。

根据教材及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卡通的由来及相关知识。

2、欣赏多种形式的卡通作品,认识卡通的一般表现形式。

方法与过程:

1、了解卡通的特点,绘制有特点的卡通造型。(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及对多种美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卡通创作的乐趣。

2、感受卡通形象的正面性格,引导学生支持国产动画片发展。

画具应准备铅笔、水彩笔、彩色铅笔等。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加以了解有关卡通的各种知识,第二课时则进行卡通作品的临摹与创作,此次我讲授的为本课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一节“欣赏·创作”课,与教学内容、目标及环节,我主要选择的有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激趣法、分析比较法、讲解法、欣赏感受法、要点指导法等。

学法:欣赏法、理解法、交流表达法、实践运用法、分析比较法、练习法、情感体验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三维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

1。问题导入

通过问问题引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卡通——动起来的漫画》。

【设计意图:这种方法直观明了,由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分析探究

(1)认识并了解“卡通”

a。教师、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看过的卡通片。

b。讲解“卡通”这个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经典的卡通形象,引出视频,利用图片与视频的直观对比,使学生突破教学重点,理解“卡通”的含义。】

c。交流有关卡通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讲述卡通知识,明白卡通的由来及发展,在认识的基础上,达到“了解卡通”的目的。】

(2)欣赏并品评“卡通”

a。进行猜卡通人物的小游戏。

【设计意图:欣赏不同国家的部分卡通作品,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对卡通的热爱。】

b。游戏进行后,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总结出卡通两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卡通作品的欣赏、品评,了解卡通动漫作品两个重要的表现元素,达到“品评卡通”的目的,并解决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即卡通人物的设计。】

3。绘画创作

(1)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临摹或想象并表现一个卡通场景下一场景的动作、表情变化。

(2)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要点:美国动画的造型较为夸张,注重情节,日本动画的造型较为唯美,很注重铅笔稿的制作。在临摹或创作的时候要注意保持纸面的洁净,画面线条要流畅细腻,涂色应做到色块均匀、色度饱和、过渡自然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练习或创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并对卡通造型手法加以指点,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教学我主要设计了文字板书形式,先在黑板上写下卡通两个重要的元素:表情和动态。然后把不同国家的的卡通特点板书在黑板上。【设计意图:卡通两元素和不同国家的卡通特点的板书为学生下一节课中卡通人物的创作做好了理论准备。】

在本节“欣赏·创作”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与交流中认识、了解卡通,运用卡通造型手法进行练习、创作,最终使学生爱上卡通。教学设计上与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疏漏,敬请各位同仁雅正。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理念:

小学英语课程是奠定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石,学会学习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学生通过唱歌、做游戏、表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去习得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运用语言,它引导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课所授内容为《新标准英语》第二册第二模块第二单元“Thatmonkeyisfat.”1)这一课的主要功能是继续谈论动物,并学习用英语描述动物。(2)能听、说、读、写本节课的字母。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模仿、勇于开口、与人合作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学会生活。

四、教学方法:

直观呈现法、情景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短时高频,以活动课为主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本节课我将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潜在资源通过实物、卡片、Flash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直观呈现法、情景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寻找其中有趣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创设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实践、感知、运用英语思维,使其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模拟的动物园情景,活化教材,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五、课型听说读写综合运用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Step1:Greetings..

老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带领学生表演上一模块学过的歌曲,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活动中来。

Step2:Warmingup.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心强,玩性大,因此可以通过模仿表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获得了锻炼,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本环节我首先出示了三张图片,先提问,让学生说出图片上动物的名称,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指着他们说:It’sbig.或者It’ssmall.。通过肢体语言模仿表演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回忆起已掌握的别的动物名称,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信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Step3:Presentation

本环节共分为四个部分,词汇教学、句型教学、歌曲教学和字母教学

在呈现新知识时,我设计通过精彩、美丽的图片,激起学生的视觉神经,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参与学习。

1.词汇教学

a.单词部分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观看课件呈现活动(1)。老师指着课件中的树问学生:What’sthis?教授新单词:treeisshort.接着,老师指着猴子说:monkeyisfat.

b.教授新单词:thin、fat等。在学习新词的过程中,教师用肢体语言和学生一起做动作,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词汇,为学生进一步描述动物做好铺垫,这样做,既巩固了生词,又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

2.句型教学

a.句型部分我采用的是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观看课件呈现活动(1)引导学生说: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主的学习,自己摸索、尝试着去描述。可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b.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然后模仿跟读,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课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c.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单元“活动(2)”的图片内容,请学生仿照活动示例,用恰当的形容词,让学生通过“找朋友”活动,结合本课的句型灵活地运用反义词描述动物的特征。然后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句型,完成“活动(5)”来描述其它动物的特征,拓宽运用语言的范围,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d.第三个活动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参观动物园。这个活动是为了操练本课第三部分的“内容活动(3)”而设计的,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上的图象,引导学生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本课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对话,让学生体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3、歌曲学习。

a.学习活动(4)的歌曲,请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动物。

b.播放歌词录音,请学生逐行浏览歌曲并跟读。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熟悉旋律跟着唱,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c.再以小组比赛song.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感。(评出最佳小组)(完成任务4)通过歌曲,调节了学生的大脑,舒缓精神,以此结束本课的语言教学,留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4.字母教学

学习活动6的字母。字母教学对初学英语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一定要认真对待,教师指导学生认读字母,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导学生书写。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Step4:consolidation.

1、说说其他小动物

通过看图片,让学生用句子说其他小动物的特征。此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听音乐,想象看到的场景

让学生通过听一段动物的声音,猜猜是哪种小动物声音,让学生试着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表达,自己动脑的学习方式来教会他们学习。

七、板书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时面向全体,一个好的板书设计,能给学生提供可输入信息,能起到好的收获。本课的板书起到了“突出本课重点,浓缩本课精华”的作用,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听、说、做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对学生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予以表扬,逐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幻灯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幻灯2)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灯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能力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3、情感方面: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节课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2教法和学法(幻灯4)

2.1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2.2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 教材处理(幻灯5)

本节课是从一个实例(问题)的解答来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改编为问题——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并及时穿插相对应的例题和练习,加以巩固.

4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同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首先通过老师的自我介绍,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丁文婷,我的年龄吗------比您们都大,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也让学生轻松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建了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利用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列方程到列出不等关系式。(幻灯6)

(1) 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此前规定的身高1.1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调整为身高1.2米-1.5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这意味着在12月1日新规实行后,1.2米以下儿童可免票,1.2米至1.5米的可购买半票,1.5米以上则须全票. 问题:现在若用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最后类比方程的概念由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4.2承上启下

通过两组练习,(幻灯7)

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2)-3>-5

(3)x≠1

(4)x+3>6 (5)2m<n(6)2x-3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一是判断不等式,既巩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补充“≠”“≤”“≥”这些符号。二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个环节,4.3 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1.(幻灯片8)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你能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吗?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第一问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第二问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数值,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问四问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这一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类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问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连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表示形式.

其次通过两组练习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节。整个环节通过“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四个环节,4.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幻灯9)

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至少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该环节设置了一个俭省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个环节,归纳反思、重组结构(幻灯10)

4.5 归纳反思、重组结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最后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在第一环节,学生有没有积极思考,尝试列不等式,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关注学生能不能判断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个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三种表示的总结,然后通过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迁移情况.第四环节考察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第五环节不仅评价学生总结的知识点 而且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

问题一: 巩固练习: 练习1

问题二: 探索新知: 练习2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 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

以上,我仅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基本原理》。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三个方面来说明。

【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必修4第十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继学习等量关系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又一新的关系-----不等关系。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与等量关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不等式性质及解法的基础,又是构造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基石;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标要求

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掌握比较法。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的地位,我提出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②掌握作差比较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

②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

②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使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并应用作差比较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作差比较法过程中得变形。

【说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1: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

问题2: 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1:主要是

通过课前的问题展示,让学生感受不等关系与等量关系一样来源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对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1)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引例1: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写成不等式就是:

引例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写成不等式组就是--用不等式组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找出列不等关系的方法,这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注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问题的关键。

三、反馈矫正、巩固提高

. 问题1: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xx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不等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体现本节的重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启发诱导的同时,训练了学生观察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例2起铺垫作用,体现认知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 问题2: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所有上述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本节知识。突破了如何判断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不等式这一教学难点;教学时可先请二位同学(最好是学生自愿)分别上台板演,同学们集体纠正,同时给学生一个解题的规范示例。

.教师将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整和在一起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本节知识。突破了如何用作差比较法比较大小和证明不等式这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研究:

a克糖水中有b克糖(a>b>0),若再添上m克糖(m>0),则糖水就变甜了。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糖水加糖会更甜"的现象?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四、总结评估、内化结构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揭示了什么数学思想?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表现怎么样?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后习题以及A组试题

2、课外拓展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必做题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课外拓展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说教法、学情与学法】

1.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说教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本节教材的特点注重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而且学生参加高中新课程的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初步养成了探究习惯和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

3.说教用具与学生用具:

投影仪、胶片、三角尺、刻度尺

【说课综述】

本节课是有一定难度的概念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讨论交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化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发现自己的潜能。

以上即是我对《不等式基本原理》的认识与处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