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阅读答案 > 《西湖游赏》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湖游赏》阅读理解及答案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6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西湖游赏》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承平时,头船如大绿、间绿、十样锦、百花、宝胜、明玉之类,何啻百余,其次则不计其数,皆华丽雅靓,夸奇竞好。而都人凡缔姻、赛社、会亲、送葬、经会、献神、仕宦、思赏之经营,禁省台府之嘱托,贵珰要地,走贾豪民,买笑千金,呼卢百万,以至痴儿呆子,密约幽期,无不在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此语不为过也。

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至禁烟为最盛。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内有曾经宣唤者,则锦衣花帽,以自别于众。京尹为立赏格,竞渡争标。内珰贵客,赏犒无算。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无置足地;水面垂楫,栉比如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萧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人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弁阳老人有词云:“看画船尽人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盖纪实也。

既而小泊断桥,千舫骈聚,歌管喧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爆仗、起轮、走线之戏,多设于此,至花影暗而月华生,始渐散去。绛纱笼烛,车马争门,日以为常。张武子诗云:“帖帖平湖印晓天,踏歌游士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最能状此景。

茂陵①在御,略无游幸之事,离官别馆,不复增修。黄洪诗云:“龙舟太半没西湖,此是先皇节俭图。三十六年安静里,棹歌一曲在康衢。”理宗时亦尝制一舟,悉用香楠木抢金为之,亦极华侈,然终于不用。至景定②间,周汉国公主得旨,偕驸马都尉杨镇泛湖。一时文物亦盛,仿佛承平之旧,倾城纵观,都人为之罢市。然是时先朝龙舫久已沉没,独有小舟号小乌龙者,以赐扬郡王之故尚在。其舟平底有柁,制度简朴。或传此舟每出必有风雨,余尝屡乘,初无此异也。

【注】①茂陵:这里指代南宋宁宗赵扩。②景定:宋理宗赵昀年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糜金钱,靡有纪极 糜:浪费

B.此语不为过也 过:过失

C.最能状此景 状:描绘

D.偕驸马都尉杨镇泛湖 偕:共同

9.B(过:过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密约幽期,无不在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以自别于众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①若游之次第②若入前为寿

D.①独有小舟号小乌龙者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1O. D(D.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A.焉:①代词,这里。②语气词,了。B.于:①介词,和。②介词,在。C.若:①连词,如果;②代词,你)

11.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游赏盛景的一项是

①朝昏晴雨,四序总宜②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

③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④③悉用香楠本抢金为之,亦极华侈

⑤千舫骈聚,歌管喧奏,粉黛罗列⑥以赐杨郡王之故尚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③⑤⑥

11.B(①总写西湖风景特点,非游赏所见盛景。④写理宗时所制之舟。⑥是说小乌龙船的情况)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盛赞西湖作为天下游览盛景,时时刻刻总是风物宜人的。从游船、活动、人物等方面,勾画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湖春游图。

B.第二段作者详细描绘“探春”之游。先从正面写贵族巨室争先郊游的豪阔气派,再从侧面叙述京尹立赏推波助斓,引得观众云集。

C.第三段,作者着重叙述了游览断桥时的盛景,依照时间顺序来写,游人从上午一直游到晚上还不愿散去,月亮升起后,仍有人绛纱笼烛而游。

D.文章末段写了宋宁宗在世时没有多少游幸的事情、宋理宗打造了奢华的游艇而没有使用,冷静真切的叙述中隐含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12.C(“游人从上午一直游到晚上还不愿散去”错,文中为“始渐散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鳞,亦无行舟之路。(5分)

(2)一时文物亦盛,仿佛承平之旧,倾城纵观,都人为之罢市。(5分)

13.(1)(5分)都城中的人、才子佳人,在两岸聚集,几乎没有放脚的地方;水面上的彩船,密密麻麻的像鱼鳞一样排列,也没有行船的航道。(“骈集”“置”“画辑”“比”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5分)一时间文物也极为繁盛,犹如太平年间的盛景,全城百姓一同前来观看,杭州全城的人因为这停止商业活动。(“盛”“承平”“倾城”、被动句式1分,语意通顺1分)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