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育随笔 > 第五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3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第五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第五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本单元包括四篇宋代散文,在教学中需要了解唐宋八大家所代表的宋代散文的创作成就,理解散文中蕴涵的历史教训和人生哲理,还需要复习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落实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立足课内、兼涉课外,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夯实基础。

一、 知识点整理

1、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4)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5)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6)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7)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8)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2、古今异义

(1)俨骖騑于上路    

  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上轨道。       

(2)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终究,到……结局;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今: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5)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今:数词。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10)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今:合用为连词。

(11)岂非人事哉

  古:人力所及之事;今:指有关人员录用管理等事宜。

(1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属官,下属;今:做某种事。

(13)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14)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15)与向之噌  者相应    

  古:先前;今:方向,相对。    

3、常见实词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④谪戌之众,司》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没有)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③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④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读dei,必须,应当)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形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力量)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形状) 

(4)道     

①有碑扑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5)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  (大概)

(6)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

④文过饰非 (掩饰)

(7)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附,归依)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④若水之归下也  (归聚,汇聚)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返回)

(8)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容易)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  (容易)

(9)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上报,报告)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

  (10)鼓     

①微风鼓浪  (振动)

②噌吨如钟鼓不绝  (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击鼓)

(11)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  (大概)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几乎,近于)

(12)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  (发出,发生)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启用,被任用)

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征调)

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动)

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  (头发)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发送)

1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

1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13)始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③余始循以入(开始)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4、常见虚词用法

(1)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有时,偶或)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2)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3)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但是)

(4)与

①与尔三矢  (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通“欤”)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为,给,替)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

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和)

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亲近)

(5)其

①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

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  (代词,其中的)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 

(6)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

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人,没有谁)

(7)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

③水何澹澹  (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  (哪里)

5.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②以地事秦  (侍奉)

③义不赂秦  (坚守大义)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

⑥名之曰“褒禅”  (命名)

⑦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⑧莫能名  (说明白)

⑨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

⑩微风鼓浪  (激起)

11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

12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

(2)名词用作状语

①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②有泉侧出  (从旁边)

③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④仓皇东出  (向东边)    

⑤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⑥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①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

②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③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④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问其深  (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保持完整)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③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④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情享受)

  使动用法

①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击退)

②忧劳可以兴国  (使……兴盛)

③逸豫可以亡身  (使……灭亡)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使……呜)

⑤数十伶人困之  (使……处于困境)

  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戒)

6.文言句式

(l)判断句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⑧梁,吾仇也。

⑨此三者,吾遗恨也。

⑩燕王,吾所立。

11所在皆是也。

1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3此世所以不传也。

(2)被动句

①洎牧以谗诛。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⑤智勇多困于所溺。

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①(其)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②(众)扶而仆之。

  省略谓语动词

①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

②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省略宾语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②举(之)以予人。

  省略介词

①磔磔(于)云霄间。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③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4)变式句

  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介词结构后置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四、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五.高考文言文翻译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析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