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育随笔 > 重拾朗读利器,搞好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重拾朗读利器,搞好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1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它是由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的。曾几何时,“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利器,它对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为语文教师所青睐。 

重拾朗读利器,搞好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创新教学的实践中重新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下面就朗读的作用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朗读能使学生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而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理。

二、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例如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骂范进“现世宝”,说他是“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嘴里尽是污言秽语,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然而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来了个大转变,嘴里尽是颂扬之词:“我这个女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小女在家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和我结亲,我自觉得女儿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胡屠夫这一人物形象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就会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对他进行审美的正义裁判。

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其实,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分析便可发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其一是对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的反馈。学生在朗读中,教师便可以发现文章中的一些字的字音是否读准了,通过字音也可发现学生是否记住了字形,特别是形近字或已经变异的形声字,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到了字义。如把“簿”读成“薄”,把“铿锵”读成“坚强”等。

其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反馈。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朗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的意蕴和深情,能感悟出文章中的哲理。如八年级课文《芦花荡》的第一段,若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敌人的恨,和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爱,便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如果读来语气平淡,只当作纯粹的景物描写,便知道学生对此理解不深;若语调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感受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姿态,则能更胜一筹。反之,一个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读起书来,干瘪瘪的,一点味道也没有,根本无法读出感情、意味来了。

其三是对学生勇气、自信、习惯等的反馈。胆小的同学读起书来往往声音非常小,并且常有添字、漏字、读错字的情况发生。还有的同学甚至害怕得声音发抖,或者不敢读出声来。这些都是缺少勇气的现象。学生的自信往往在朗读中表现出来,一个学生,他的语文成绩再差,但他敢于读书,并且敢于大声的朗读,这便是自信心强的表现。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往往在朗读中表现出来,有的同学唱读,有的同学指读,还有的同学不看书只知道跟着别人和着读,这些读书的坏习惯若不通过朗读是无法得知的。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知道学生的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

四、朗读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虽然说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我们去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大量地阅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作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稻稷菽麦等等都有广博的知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还得博览群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重拾“朗读”利器,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去欣赏课文,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才能真正搞好我们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杨静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