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育随笔 > 教育机智案例--对症下药,分寸得当

教育机智案例--对症下药,分寸得当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案例】 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科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们学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动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

教育机智案例--对症下药,分寸得当

    【评析】冯老师在处理这次作弊行为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追查责任的惯用方法,而是依据学生做了错事心里不安,知错欲改的心理,采取了一个足以震动学生心灵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记下麦考莱的名言并写出心得体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学生把这种教育要求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执行。这样,学生既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又不感到自己是教育对象。冯老师在处理这起作弊事件中,根据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分寸得当,采取的“宽恕”态度激起了学生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这种宽恕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冯老师运用教育机智的精当和巧妙,确实令人赞叹。

         FROM:《教师的心理教育》,重庆大学出版社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