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学设计 >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6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依据:学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试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运算,为了分散难点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并根据综合算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列式解答:

1、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口答列式。老师问:5、3、15分别表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3、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数量关系;2、那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⑷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3)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仔细观察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

(2)进行订正。

(3)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4)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对已学过命令的组合使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命令及独力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对已学的命令的正确使用学会如何画车轮。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学过的命令进行熟练的语言编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远志多媒体教室广播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正三角形、正六边形及正十边形的命令吗?大家再来复习下怎么画。生动手,师讲解。

师:要是我们画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这个正多边形就接近圆了,通常我们就用正36边形来代替画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画圆。

二、新授

活动一:画一个边长为10步的正36边形

师:大家动手画个边长为10的正36边形

生动手,展示:

大家看看象不象圆了(很接近圆了)

试一试:

1、大家来画下书P63图2,想一想可以怎么画?

师:除了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外,还可以用其他边数更多的正多边形来表示圆,如360边,边数越多这“圆”就越光滑越接近。

2、让我们来试试画边长为10的正360边形吧。

师:象圆吗?(不太圆)要是把步数改成1呢?再试试。(象)

活动二:用重复命令画直径为80步的车轮(P64图3)

师:这车轮的辐条长度就是半径。我们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前进命令后就是正36边形的边长,已经知道圆的半径,那么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174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0174

思考下这车轮怎么分解?(分解为米字形和圆形)

下面大家动手试试看

大家看看上面的命令画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不好有偏差)知道原因吗?(不够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能?(画360边的)怎么修改?

试一试:

1、同学们看看书P65图5怎么画,这个太阳的半径为80步,光芒长20步,二者间相距10步。

提示:先想想分几步,每步画什么?

(第一步:画一个圆;第二步:将海龟抬笔移到圆心;第三步:画类似“米”字形的空心光芒。)

2、大家从书P66图6中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用LOGO命令画出来,大小可以自己决定。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区呢?

(泰山、安徽黄山、杭州西湖)

2、挂图1,边看边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黄山风景区风光秀丽、景色神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写了黄山一大奇观─黄山奇石,现在我们一起去游览观光。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请大家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

3、小小组互相读,互相检查,纠正读错的地方。

4、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按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5、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读,纠正错误。

三、把课文读流利

自己把课文读流利,给5分钟争取读两遍,看谁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破句。

四、学习课文

1、现在你最想先学哪一段呢?为什么?

(指名回答,以多数学生意见为主。)

例如先读懂第三段:

⑴ 出示挂图猴子观海,指名学生读第三段,大家看图边听边欣赏。

⑵ 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为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重点理解翻滚的云海,猴子的哪些特点特别有趣。)

⑶ 自己练习读出猴子观海奇石的特点。

⑷ 指名读,评议指导,范读,齐读。

⑸ 读了这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这块奇石的名字叫猴子观海以及它的特点。)

板书:

猴子观海 抱 坐 望

2、学习第四段:

⑴ 自己练习读出仙人指路奇石的特点。

⑵ 指名读,结合指导,齐读。

⑶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仙人指路站 伸 指

⑷ 想想看仙人指出的是通向哪儿的路,那儿的风景会怎样呢?

3、学习第五段:

⑴ 小组配合练习读好第五段,体会金鸡叫天都的特点。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名读,范读,齐读。

⑶ 说说金鸡叫天都的哪些特点让你感到非常有趣或喜欢。

⑷ 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金鸡叫天都 昂 啼

4、学习第二段:

⑴ 自己练习读第二段,提出要求:

① 读出仙桃石的特点。

② 说说你喜欢仙桃石的哪些特点?

③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集体讨论检测自学情况。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黄山的许多奇石,哪些奇石是你特别喜欢的?你特别喜欢哪些句子呢?为什么?

六、拓展练习说说、写写、画画

课文中描写出来的奇石是那么奇特而有趣,同学们喜欢吗?你想不想亲自把它们说给大家听听;或把它们画出来给大家看看;或展开想象写一写再读给大家听听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做好准备,等一会儿老师要请些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或把画给大家看看。

1、出示要求:

选一块你喜欢的奇石,把它介绍给大家听听,把它画给大家看,或写一写读给大家听听。

2、小组配合或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检查。

3、指名反馈作业完成情况。

(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作业。)

七、作业

1、想想黄山还有哪些形状的奇石,可以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2、用自己的话的把黄山的奇石介绍给家人或朋友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关于老舍养花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花草能装点自然,美化生活。人们都爱赏花,有的人更爱养花。哪些同学自己养过花,把你养花的感受说一说。养花是件非常有乐趣的事,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

二、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老舍旅美时得了“腰脊骨软组织粘连”,动了手术。后来在回国途中,病情加重,到香港已不能走动,只好留在香港。到北京后,一直留下了“坐骨神经痛”症——即课文中说的“腿病”。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

三、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及老舍养花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a、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计较、门道、昙花、菊秧、大雨倾盆、狂风暴雨、奇花异草、三年五载、秉烛夜游、有益身心、胜于吃药、置之不理、自生自灭

(注意矫正计较的“较”、昙花的“昙”倾盆大雨的“倾”的读音。)

b.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

(注意弄懂“计较、门道、秉烛夜游、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的意思。)

四、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指生按自然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自然段列一个小标题。)思考: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养花要摸门道;养花有益身心;养花使人喜悦;养花使人伤心;养花的乐趣。)

2.谈谈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

预设:

(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

(2)养花很辛苦。

(3)养花能增长知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其实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瞄准感觉。

从课文中,我们感觉到,花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给了我们丰富而敏锐的感受。自古以来,诗人作家写花的很多,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对花的感觉也不一样。我们已经初读了《养花》这篇课文,知道著名作家老舍正因为爱花,所以才养花。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作家的业余生活,去尽情体味一下老舍先生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板书:养花 ——乐趣 )

二、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中心话题:

老舍从养花中获得了哪些乐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结合中心话题自己默读、感悟。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3.全班汇报。

采取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预设:着重理解以下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可以体会出作者爱花,确实把养花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这句话中“自己会奋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指有些花草不怎么选择天气,不怎么需要养花技术,就能自己生长。作者爱花,养花,不是为了研究和试验,而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所以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4)“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5)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如此循环”指“像这样循环”。指作者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这句话是说养花付出的劳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比吃药效果还要好。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6)、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c.补充空白,强化感觉。

师:a、老舍在劳动中发现了真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文中

发现不少真理,继续读下去,你也会发现不少真理的。

不劳动,就( ),这也是真理。

b、你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真理,联系你的生活说说:

不劳动,就( ),这也是真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7)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8)菊秧遭灾,不怪暴雨,也不抱怨邻家,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说明作者宽厚待人。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9)从小猫上房看出了院子里的花草很多。菊秧有“三百棵”,“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还养着昙花…… 说明:老舍养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些都说明老舍的花养得很好。对养花充满了乐趣。

(10)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

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随机板书: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 又长见识

小结:作者通过养花,掌握了养花的门道,在他眼里,花草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呵护,这足以看出他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热爱。走近自然,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三、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向生活延展。

a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b、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

(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 向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老舍的《劳动最有滋味》或《劳动的开端》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平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兴国县洪门小学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

2、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圣诞节。

3、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⑵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读书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⑵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⑷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

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贴。

2、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二、理解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⑴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⑵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3、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⑴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⑵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训练

1、小练笔:

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

2、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自己的祝福。

四、总结全文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释题激趣,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

要下雨了。

点名读题。

提问比较:

“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

(“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

2、启发激趣:

你知道下雨前有哪些自然现象吗?

(点名说,收集资料)

3、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呢?

读一读课文。

(点名说)

(贴出小动物的图像)

小朋友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这些情景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待会儿,就请同学们扮演这些小动物,喜欢哪个动物就读那个动物说的话,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二、读读说说,理解品味

点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他们读得好不好,在动作与表情方面有没有小建议送给他。

1、燕子低飞:

⑴ 指导读小白兔的话,他为什么要大声喊“大声喊”是因为小白兔觉得小燕子跟往日不一样──往日飞得高,今日却飞得很低,感到有些奇怪,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急切的、疑问的语气。

⑵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感悟,比一比谁读的好?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

板书:

……正……呢!

小燕子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是要下雨了吗?”谁能读读这句话?与“是要下雨了”比较(小白兔将信将疑,要读出这句话的疑问的语气 )。

2、小鱼游出水面:

⑴ 指导读小白兔的话:

语速稍快些,读出急切、疑问的语气。

(小鱼的行为跟往日不同,小白兔感到奇怪,急切地想知道缘由。)

⑵ 是啊,小鱼怎么有空出来呀?谁能读读小鱼说的话再告诉大家?

(原来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小鱼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指导读小鱼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亲切。)

可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尾小鱼,潜游在水下,感到水里很闷──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伸直身子,张口“透透气”。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雨前天气闷这一现象的感受。

3、蚂蚁搬家:

⑴ 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读蚂蚁说的话,“是”要重读,要读出句子肯定的语气。)

⑵ 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会向什么地方搬东西呢?

(往高处搬,以避免雨水的冲击,板书:蚂蚁搬东西)

⑶ 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又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这么做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因为此时,小白兔完全相信要下雨了。)

重点指导读第8自然段,语速稍快,特别要读出小白兔急切的语气。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