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学设计 >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3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篇1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