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案模板 > 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

   来源:文萃都    阅读: 3.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 1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只小盒子、6个苹果,FLASH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导入: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不大也不小"

1、引导语: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碗呢?早就准备好了三只碗。

2、哪知碗给爸爸?什么颜色的?

哪只给妈妈?什么颜色的?

宝宝呢?

三、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今天小熊一家要吃4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样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数字,这个是1号瓶……3、几号瓶给熊爸爸吃?为什么?

几号瓶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几号瓶给熊妈妈?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

四、情境"分玉米", 感知"粗"、"细"

1、引导语:第二样早餐是什么?(玉米)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玉米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

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人是讲胖的,玉米要讲粗(动作提示),慢慢的,就变……(动作收紧)细了小结: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五、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明确要求: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他们是这么分的:熊爸爸吃得最最多,熊宝宝吃得最最少,熊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

2、幼儿复述要求:他们是怎么分的?

3、幼儿走到桌边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重复讲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

4、幼儿带着自己的操作卡回到座位上

5、评价

(1)把错的拿出来:对不对?

(2)出示对的:对不对?谁跟他一样?问问爸爸妈妈对不对?

六、情境"分鱼"

1、引导语:第四样早餐是鱼。盒子上有什么?什么意思啊?

2、哪个盒子给爸爸?(6条鱼的)宝宝呢?(2条鱼的)妈妈呢?(3条鱼的)爸爸妈妈们同意吗?

3、揭开盒子:我们来看看。6条什么样的鱼?

4、现在还是把6条小鱼给爸爸吗?

5、小结:有的时候数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时数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这个问题有点难,等我们长大了就明白了。

活动反思

《三只小熊的早餐》的数学活动是让孩子在故事情节中认识三只小熊,在对家庭成员的认识中区分大小和比较的大与小,高矮和比较高与矮,由此帮助三只小熊分早餐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大、中、小;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让幼儿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活动导入部分通过出示三只熊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通过肉眼的观察初步感知大中小的区别,并通过比一比的方法,知道并了解区分大中小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幼儿乐于在玩中去学习各种知识,对数、大小的概念和都有了些零碎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数数、比大小等也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故事将整个活动贯穿起来,发现三只熊的关系和大小。

在这个感知的过程中,让幼儿在观察、操作、讲述、游戏中求知,并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

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三只熊的早餐》含反思 2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知并发现物体的高矮、大小、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

2、尝试根据三只熊的大小为其分配相应物品,并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人手一套,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察小熊一家,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师:宝宝们!小眼睛!瞧一瞧!老师的大屏幕上有什么?(出示ppt1)

(小熊)还有谁?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宝宝,我们可以说是小熊的一家!

师:看看哪个是熊爸爸?你怎么知道这个是爸爸?爸爸长的怎么样?

师:熊妈妈在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穿的衣服的颜色、围了围裙、穿了裙子)

师:熊宝宝在哪儿呢?(中间)(年龄最小,长得最矮)

2、师:今天小熊一家要去爬山,爬山可是很累的!要有足够的力气,我们一定得吃饱饱的。熊妈妈准备了营养的早餐。猜猜看,熊妈妈会准备什么早餐?(幼儿猜测)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不大也不小(中等)”

1、引导语:你们说的可真多,我觉得那都是你自己爱吃的。到底有没有猜出来呢?一起来看看!

2、(出示ppt2)小熊一家的早餐有什么?(有蜂蜜,玉米。)几样东西?(2样)

师:宝宝,吃早餐需要什么工具呢?(碗,勺子)

3、我们需要三只碗!宝宝看看,这三只碗分别是谁的?哪只碗是熊爸爸的?为什么呢?(熊爸爸个子高,吃的最多,所以要给他一个...)

哪只是熊宝宝的呢?(熊宝宝最小,吃的也最少,所以用最小的碗)

师:最大的红碗给爸爸,最小的蓝碗给宝宝,剩下这个不大也不小,中等的碗给熊……妈妈。

5、师:一起来看看,你们排的和顾老师的是不是一样的!

三、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有餐具就可以吃早餐了!第一样是熊一家最爱的.....蜂蜜!

2、师:宝宝,猜猜看!哪一瓶是熊爸爸的?为什么?(2号蜂蜜瓶最高,里面装的蜂蜜就多,正好分给个子高,吃得多的.爸爸。)

熊妈妈的蜂蜜在哪?(熊妈妈的3号蜂蜜不多也不少,中等分量正好给她。)

那熊宝宝的会是哪一瓶呢?为什么?(1号蜂蜜瓶最矮,里面的蜂蜜也就最少,所以给胃口最小的熊宝宝。)

四、情境“分玉米”, 感知“粗”、“细”

1、引导语:第二样吃的是?(玉米)三根一样长(师用动作帮助幼儿加深感知)的玉米!哪一根是熊爸爸的?为什么?

哪里不一样,用动作告诉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他长得比较......用动作引导:粗。)

宝宝们,记住了!这个我们有个好听的字来说叫粗,用动作表示细:这个我们叫细。老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来学一学粗和细。我们一起来变得粗一点,再粗一点。细一点,细一点........

2、师:就像老师的腿比较粗,宝宝的腿很细。回家后还可以和你爸爸妈妈找一找什么东西粗,什么东西细!

3、 因为熊爸爸胃口最大,所以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4、熊宝宝的玉米是哪根呢?长的怎么样?师用动作提醒:细

5、这一根不粗也不细的中等大小的玉米给...熊妈妈。

五、操作巩固

1、师:宝宝,看!我们已经帮小熊一家分好早餐了! 吃完早餐,小熊一家要去爬山了!他们会带上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2、幼儿说一说他们带了什么。师讲解一下。(帽子,天冷了;背包:装着食物,水和雨伞;伞:以防下雨;球:休息的时候玩一玩。)

3、宝宝,小熊一家要带的东西都在桌子上,看到了吧!好,现在每人选一张纸,和你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拿到的是什么?

提醒:宝宝,上面的东西是要送给熊一家的,所以现在不能拿下来,拿掉你就没有了!(幼儿讨论)

4、请一两名说说拿到的是什么。说一说大小的不同等,觉得哪个应该送给熊爸爸......

5、出示操作表格:看看,老师的纸上有谁?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帮忙把纸上的三个东西分给这个熊一家。哪个给熊爸爸,哪个给熊妈妈,哪个是熊宝宝的,分给谁的就贴在它的旁边。(发纸)

6、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7、展示讲解。

拿两三张操作纸放在投影仪上看。(有错有对)错的请大家一起帮忙纠正。

宝宝,看看这是xxx的,他贴的对吗?最大,最粗的应该分给爸爸,因为爸爸最高......

老师还有一张,你们来做小老师看看他做的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哪里错了?纠正。

六、结束活动

师:宝宝们!你们帮助小熊一家分好了东西,他们笑嘻嘻的在谢你们呢,你们应该和熊一家说什么呀?(不客气!)

宝宝真懂礼貌!熊宝宝说下一回还来和你们玩,好不好?(好)小熊一家要出门了,我们和他们说再见吧!

师:好的!宝宝们,再见!手里的作业可以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看!

活动反思:

《三只小熊的早餐》的数学活动是让孩子在故事情节中认识三只小熊,在对家庭成员的认识中区分大小和比较的大与小,高矮和比较高与矮,由此帮助三只小熊分早餐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大、中、小;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让幼儿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在这个感知的过程中,让幼儿在观察、操作、讲述、游戏中求知,并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