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案模板 >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7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1

活动目标: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物体软或硬的属性,并进行分类。

2、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准备:

1、贴有小山羊、小绵羊图片的箱子各一个,箱子内各放有三种软的和硬的物品。

2、软和硬的物品若干。

3、幼儿用书第4册封二。

活动过程:

一、箱子里的小秘密。

1、触摸箱子里的物品,判断软硬。

小羊们接到一个任务,让他们把村里的物品分分类,怎么分呢?秘密在箱子里。(教师出示摸箱,设置悬念。)

你们摸到了什么,它们摸上去分别是怎么样的?(教师先请3名幼儿摸摸小山羊箱子里的物品,箱子里分别是石头、木头、铁盒子。)

小山羊的箱子里都是硬宝贝,小绵羊箱子里的物品正好相

反,它们会是什么?(幼儿猜测,请幼儿摸摸箱子里的物品,

验证是否是软宝贝。)

二、软硬宝贝找家。

1、根据物品的软硬特征进行分类。

一请你帮小山羊找到硬宝贝,帮小绵羊找到软宝贝,分别放在

桌子上。(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感知物体的软硬,并进行分类。)

2、幼儿相互检验。

村长请小朋友帮忙检查,硬宝贝和软宝贝找对家了吗?

三、软硬我知道。

1、交流用不同方法判断软硬。

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件东西是硬宝贝还是软宝贝呢?(幼儿交流判断物体软硬的方法,如硬宝贝捏不动、压不扁、戳不进,软宝贝能捏扁、压变形、一戳就有个洞。)

四、寻找软宝贝、硬宝贝。

1、幼儿寻找活动室内外的软宝贝、硬宝贝。

请你找一找,活动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软宝贝,哪些是硬宝贝?(幼儿与同伴一起寻找、分类、交流,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了解猪的身体结构和特点。

2、了解猪与人们的关系,初步形成“家畜”的概念。

活动准备:养猪场视频,猪的图片,猪的用途的各种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耳朵大,眼睛小

身子胖,鼻子翘

一天到晚睡大觉

它的身体都是宝。

答案:猪

二.观看视频,交流关于猪的知识。

1、你见过大肥猪吗?在哪里见过?老师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养猪场里的大肥猪。(播放视频)

2、猪长什么样子呀?

3、教师带领幼儿边讲述边学猪的动作(从上到下):猪有大大的耳朵,小小的眼睛,翘翘的鼻子,鼻子上还有两个鼻孔,一张大嘴巴,肥肥的身体,壮壮的四只腿,全身长满毛。

三.初步形成“家畜”的概念。

1、刚才视频里的猪都在干什么呀?(自由讨论后,老师出示图片: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喝奶,有的在吃草),他们住在猪圈里可开心咯,都养的胖胖的。

2、那还有哪些动物也是住在家里,不住在动物园呀?(鸡,鸭……)

3、这些养在家里的小动物还有一个名字,叫“家畜”。

四、探讨猪与人们的关系

1、你知道家里养的这些猪有什么用?

2、我们来个知识大比拼,看谁知道的多:

猪肉有什么用?(做猪肉脯,火腿肠,香肠)

猪皮有什么用?(做皮包,皮夹,皮衣,皮鞋等)

猪毛有什么用?(做猪毛刷子)

猪粪有什么用?(做肥料)幼儿要是答不出,教师传授知识,猪粪可以让庄稼蔬菜长的更好)。

五、小结

原来猪有这么多用途,那么小朋友还讨厌猪吗?虽然猪脏脏的臭臭的,可它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要喜欢他。等中午散步的时候,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我们幼儿园饲养的大肥猪,去和它做好朋友!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3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气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是他们很爱玩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儿也都有吹气球的经验,而在瓶中吹气球幼儿接触少,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灵感,来自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科学泡泡——瓶中的袋子”,意在引导幼儿在猜测、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感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的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从小爱观察,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习惯,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体验到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生态课堂追求一种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此次活动四环节紧密相扣,步步提升,让幼儿在“低碳”课堂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科学的奥妙。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瓶口套有气球。(如图所示)

2.幼儿记录纸人手一份,哭脸和笑脸娃娃若干,教师记录纸,记号笔。

3.课件

4.操作音乐、集中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在小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吹气球呀?

幼:想。

2.分别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

师:请你来试试。气球怎么样了?

幼:变大了。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

幼:我是用力吹的。

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用力,才能吹得大大的。

3.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个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并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

幼: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纸,来认识一下,瓶子代表什么?问号呢?小手呢?

师:好,猜测能吹大的小朋友举手,用什么来表示能吹大呢?

幼:打钩。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测,到底能不能吹大,还要验证一下。请你轻轻地从背后的口袋里拿出装好气球的瓶子,试一试。

4.幼儿自由在座位上吹气球。

5.师幼讨论。

师:成功了吗?那“小手”标记下面怎么记录?

幼:打叉。

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已知经验,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为下一环节感悟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用大小不一的四种瓶子吹气球

1.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为什么一开始这两个气球能吹大,现在不行了呢?

幼:没用力。

幼:瓶子太小了。

师:那我再给你们几个大的瓶子,猜猜能不能吹大。

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记录好了,轮到你们要去实验了。请小朋友记住:一个小朋友有一个筐,里面有四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试一试,听到音乐就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指名幼儿说说有没有成功。

小结:原来,能不能吹大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

(评析:《纲要》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原来,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三、幼儿再次探索,寻找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两次都没成功,你们失望吗?别急,老师这里有好办法。

2.出示幼儿记录纸,交代要求。

师:这是你们的记录纸,我再请你们去实验一下上面的这四个瓶子。记录纸的背后有笑脸娃娃和哭脸娃娃,如果哪个瓶中的气球吹大了,就在旁边贴上笑脸娃娃,如果没成功就贴上哭脸娃娃,好玩吗?

在实验之前,我有三个小要求:①还是每个瓶子都试一下;②认真做好记录;③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有什么秘密(四个瓶子中的一个身上有洞,并贴有标志)。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评析:两次尝试下来,激起了幼儿“怎么还是不能成功”的思考及“我还要试”的渴望,教师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信心,再次让他们尝试。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总结提升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道理。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吧。

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出去了,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寻找日常生活里与此有关的发明。

师:科学家们还根据这个科学道理发明了许多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播放PPT:打气筒、吸盘、针筒等)

总结: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回教室去试一试吧。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也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此外,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拓展,也让幼儿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最后,教师给幼儿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在放了吸管的瓶子里吹气球,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将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幼儿进一步尝试、探索、发现。

2.家园共育:带幼儿了解更多关于空气压力的科学小道理。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4

活动目标:

1、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感知和探索沙的特点。

2、通过玩沙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建构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和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盛水的杯子每人一个,围裙每人一条,小棒若干。

2、活动前检查沙坑安全及卫生。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带领幼儿到室外脱下鞋袜在水泥地上跑一跑、跳一跳,说说是什么感觉?(很硬,脚踩上去不舒服,摔在地上很疼。)

请幼儿再到沙坑里跑一跑、跳一跳,说说是什么感觉?(很软,很舒服,摔倒了都不会疼。)

与幼儿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沙很软。

2、发现游戏

①让幼儿用手玩一玩干沙,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知,看看有什么发现: (沙很轻,不用费劲儿就可以拿起来。沙会跑,它会从手指缝里掉下去,说明它很细。沙没有味道。干沙不能粘在一起……)

②发给幼儿每人一个杯子,让幼儿到水池里取水,自由活动。鼓励幼儿将新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把一杯水全倒进沙里,水倒得太多,就能看见沙的上面有很多水,水上面还有几粒沙浮在上面。把水慢慢地倒进沙里,水就不见了。把沙放进杯子里,沙不会溶解。沙变湿了可以捏东西……)

师生共同总结沙的特点。

3、建构游戏

引导[1][2]下一页 幼儿运用小棒进行建构游戏(也可用小棒在沙上面画画)对自己在沙坑周围获取材料进行活动的幼儿加以肯定。

4、欣赏游戏

共同欣赏每位幼儿的作品,给每位幼儿以肯定和鼓励。

5、收拾、整理材料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看看什么地方有沙,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次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说说沙的用途。

活动点评:

本活动以发现教育为契机,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培养了幼儿的求实精神,提高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5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穿衣服首先要找领子,而领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认识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领子,并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各种漂亮的衣服领子。

活动准备:

教具:各种领子的衣服(小朋友平时穿的衣服和衣服图片)。

学具:各种领子的衣服图片、图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衣服,你们看看是谁的?(分别讲出是谁的)请这位小朋友上来穿穿这些衣服,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并从观察中得出结论:穿衣服首先要找到领子。

这些小朋友的衣服不仅颜色漂亮,而且它们的领子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是要让小朋友来认识这些领子的。

教师讲解教师分别出示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领子,如:方领、圆领、尖领、西装领等,让幼儿讲讲是什么领子?并教给幼儿正确地称呼这些领子,从而对领子形成一定的概念。

教师出示图片,讲讲一些不常见的领子名称,如:燕尾领、青果领、蟹钳领、驳壳领、中装领等等,特别让幼儿认识一种氨纶编织的领子,虽然它与下摆一样宽窄很难分辨,但是只要掌握领子短、下摆长就行了。这样能让幼儿知道更多的领子种类,加深对领子的印象和认识。

幼儿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观察幼儿穿的衣服各是什么领子?分别讲出名称。

玩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桌子边走边念儿歌:“找找找,找领子,找出**的领子来。”分别拿出桌上摆放的领子的图片,这样巩固对领子概念的掌握。

鼓励幼儿设计创造各种自己喜欢的、认为是最漂亮的领子(在纸上作画),并讲讲自己设计的领子叫什么名字?然后把领子介绍给大家。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领子,并叫出了它们各种各样的名称,今后你们一拿到衣服,双手一提起领子,穿衣服就省事了,穿衣也就学会了。

今天小朋友真能干,设计了许多漂亮的领子,你们都是小小设计师。希望你们长大以后为人们设计出更多更新型的领子,成为一名大设计师。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6

活动目标:

1、 能对泥土和沙子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发现泥土和沙子的特性和差异。

2、 能运用泥土和沙子的特性进行塑造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较大泥块、泥土、沙子、筛子、习惯、小木锤、水桶、抹布。

材料准备:比较记

录表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激发兴趣

引导语:瞧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些沙子和泥块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请你们抓一抓、吹一吹、筛一筛、敲一敲,发现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2、操作探索、比较、记录泥土和沙子的不同

出示操作的记录表,引导幼儿了解探索的内容。

引导语:谁硬?谁飞得快?谁落得快?谁散得快?请你在相应的格子里画“√”。 引导幼儿操作探索:

(1)抓一抓,看看谁硬,感受沙子的颗粒状

(2)吹一吹,看看谁飞得快,体验沙子轻的特点

(3)筛一筛,看看谁落得快,感受沙子细小的特点。

(4)敲一敲,看看谁散得快,体验泥土松软的特点。

组织幼儿在完成操作后进行集体交流

3、探索泥土和沙子加水后的变化

引导幼儿用水把沙和泥块浇湿,观察它们遇水后的变化:

捏一捏,体验湿沙和湿泥的可塑性

搅一搅,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喝泥易溶于水的特点。

重点探索:泥土添加多少水更适合进行捏合?

4、小结: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沙子不溶于水。泥土吸入水后会变软,易溶于水。

5、游戏“我是小小创意家”

组织幼儿分组创作造型,体验湿泥和湿沙的造型美。

活动反思: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知沙子和泥土的不同,第一次试验时建议选用较大的泥块。活动应多多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扬沙。如果这样的活动有家长陪同活动的整体效果会更好地。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7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激发幼儿爱好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幼儿用书内容自编故事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想办法帮帮小动物。

教师总结:其实小动物都很聪明,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2、引导幼儿看挂图,了解一些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师:这是谁?变色龙遇到危险会怎样保护自己?为什么这种方法能保护它呢?

——按照以上方式逐一进行提问,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的独特性。迁移幼儿生活经验,相互交流其他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教师保护自己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的是利用周围环境来保护自己,有的是用自己特有的本领保护自己,

3、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说说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师:小动物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你们平时遇见过危险吗?你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精神。我想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不仅能够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也能体会到我们应该善待人类的好朋友——动物。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8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东西不可以溶解。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四个塑料杯、一根筷子

2、白糖、味精、盐、米、沙子、记录表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2、活动难点: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小实验:引起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1)老师出示一杯温水、一些白糖,幼儿观察。

师:“白糖和水要一起玩游戏了,我们来看一下。”

老师示范:糖放入温水中,并搅拌。

(2)讨论:白糖放入水里怎么样了?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师:糖放入水中、经过搅拌,就不见了,溶化了。

2、幼儿实验活动:分出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不溶解。

(1)师:“老师也准备一些材料,你们来做一做,待会告诉老师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

(2)幼儿进行操作并回答问题

师:“小朋友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3)幼儿再次实验,并做好记录(一幼儿操作一幼儿记录)

(4)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分类: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并记录下来。

小结:有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有些东西是不溶解的

3、师:“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在水里能溶解的?”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用你们学会的方法,回家动手做一做,看看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溶解,来学校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思路清晰,教具准备充分,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但在演示讲解时,表述还不够清楚。在幼儿操作时,对幼儿的观察不够。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9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身边的事物比较快和慢,并且引导幼儿感知快和慢之间的变化。

2、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以及谦让的精神。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二、活动准备:

1、平衡木两张、球3—4个、陀螺、风车等。

2、音乐磁带(快和慢两段音乐)、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音乐进场,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快和慢。

1、我们一起听一段好听的音乐吧!

2、“听完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发现?”

3、“原来音乐有的快有的慢,那我们就听着有快有慢的音乐中让身体动起来吧!”

(二)、感知周围事物快和慢的关系。

1、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到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区域中玩一玩,并且比一比谁快,谁慢?

2、集合:“刚才你们都玩了什么?你们在玩的时候谁快谁慢一点呢?”

3、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吧 你们再去玩一次吧!

4、集合:“你们这次谁快谁慢呢?为什么?”

(三)、拓展幼儿的思维,发展发散性思维。

1、快的东西是不是一直都是快的,而慢的东西是不是就一直都是慢的呢?

2、怎样才能把快的东西变成慢的,而把慢的东西变成快的呢?

3、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想的办法也很多,快的东西不一定会永远都是快的,而慢的东西也不会一直都是慢的,就像有的小朋友吃饭很慢,但是只要你愿意改变,努力一点就可以变得快起来。

(四)、小朋友,其实时间过得很快,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做什么?能不能浪费时间呢?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10

活动目标:

1、感知形状、高矮等不同的桌腿其承重力不同。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块若干,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胶棒、记录纸、记录笔若干。

2、照相机一架、电脑一台。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引起幼儿兴趣:

1、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什么东西变成的?还能用什么方法将纸变成其它的东西?

2、教师告诉幼儿今天用两张纸来做一个只有一条腿的桌子,比一比看谁的桌子放的积木多,并用记录笔将所放的积木块数量记在记录纸上。 二、幼儿探索:

幼儿尝试用两张纸做成不同的桌子,往桌面上放积木块,并做记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拍照。

三、交流分享:

1、教师将照好的照片用对比的方法在电脑上再现。

2、每展示一组桌子后提问:

①这两张桌子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哪个积木放的多?

②两张一样的桌子、为什么一个积木放的多?一个积木放的少?

3、教师小结:桌腿粗、桌腿矮、积木放的多,积木交叉摆,摆放的块数多。

4、鼓励幼儿做出承重力更大的桌子。

四、发挥创造:

1、幼儿再次探索,根据原有和刚刚获得的经验,做一个能放更多积木块、更稳定、更结实的桌子。 2、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五、观察推测:

1、教师将桌子做好,请幼儿猜一猜能放多少块积木。

2、教师将一筐积木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桌子能否承住。

3、提问:为什么我的桌子能放这么多的积木?

4、教师小结:桌腿越矮、越粗、放的积木就越多。

5、请幼儿帮助老师收拾材料,并放入活动区。

活动结束:

鼓励幼儿继续到活动区探索桌子的承重力。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二、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12

一、招呼,导入活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我拍了几张照片,可是只拍到了它们的一部分,你能帮老师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吗?

二、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认识种子。

1.播放课件,和幼儿一起认识种子。

(1)你吃过西瓜吗?(吃过)西瓜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绿色的、红色的瓤)西瓜里黑黑的是什么呀?(西瓜子)

(2)这是什么呀?(玉米)你吃过玉米吗?(吃过)玉米可以怎样吃呀?(煮着吃、烤着吃、炒着吃)我们吃的是玉米的那部分(玉米粒)。 (3)这是什么呀?(豌豆)你吃过吗?可以怎么吃?吃的时候豌豆呀、豌豆粒是什么颜色的,可是当豌豆粒成熟了,可以做种子的时候啊!它就变了,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看一看吧!

(4)扁扁的、黑色的、中间有点黄,你拿对了吗?玉米的种子呢?噢,真好,黄色的对不对?豌豆的种子呢?对了,是黄色的圆圆的小颗粒,和我们吃的时候不一样。小朋友们真棒!

(6)你还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给小朋友讲一讲吧?老师发现有一种种子,咱们小朋友好像都不认识,(水稻的种子)这究竟是谁的种子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2.种子的生长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一定想知道种子是怎样生长的?有一种植物生长在大森林里,看看它的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吧你知道要让种子发芽都需要哪些条件呀?(土、水、阳光)对,老师还有一种让种子发芽的方法,我们去看一看吧!你要仔细观察呦!

三、幼儿动手操作(生豆芽)。

综合评语

能够选取生活中幼儿的种植历程开展活动,吸引幼儿。通过自主观察、自己动手尝试,大大提高了幼儿观察力、探索力,而且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13

活动目标:

1、知道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的流动。

2、通过操作,知道风能产生动力、风的大小能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这些特性。

3、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乐于尝试。

活动准备:

牛奶纸盒和泥工板人手一份。风车、自制彩带、纸制青蛙若干。事先对于空气的知识有一些了解相关视频。

活动过程:

1、通过感受扇子扇在脸上的感觉了解风的形成。

t: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现在我用扇子对着你们周围的空气扇一扇,你有什么感觉呢?

t:为什么你会觉得身上凉凉的呢?风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空气动起来了,风就来了。

t:现在,我再用扇子扇一扇你们,看看,有了风,把你身上的什么地方吹的动起来了?

2、了解风的特性。

(1)风能产生动力(出示风车、纸制青蛙、彩带)

t: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空气动起来?(出示辅助材料)先请个别幼儿尝试。

t:我这里有一些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玩具?现在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们怎么样想办法请风来帮忙让他们动起来?(提示幼儿可以交换玩)

t:你是怎么让他们动起来的?

小结:跑一跑,扇一扇,吹一吹都能变出风来,有了风,就能让一些东西动起来。

(2)风的大小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出示牛奶盒子、泥工板)

t:跟风玩游戏开心吗?还想不想继续来跟风玩一玩游戏?(出示泥工板和牛奶盒子)我这里有泥工板和牛奶盒子,谁来试一试,用泥工板让牛奶盒跑起来。

小结:

我们可以用泥工板靠近牛奶盒子的底部朝着一个方向扇一扇,牛奶盒子就能向前跑了。(两人一组找空地方比一比)

t:(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比一比)刚刚谁的牛奶盒先到达,谁的晚到,为什么会这样的?

小结:

原来风大,东西就跑的快,风小,东西就跑的慢。

活动延伸:

t:那到底风大好呢,还是风小点好呢?(观看视频)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14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草的多样性,并对小草感兴趣

2.能比较种植草和野草生长的不同

3.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积极寻找发现各种小草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草的多样性,并对小草感兴趣

难点: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种植草和野草生长的不同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并认识幼儿园里的几种小草,联系园林工程师讲解

材料准备:有关种植草和野草生长的录像带,在幼儿园附近找一处野草较多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介绍园林工程师并向他问好。

二、在幼儿园里寻找小草

1.请幼儿告诉工程师叔叔,幼儿园里有什么草

2.工程师找出幼儿未知的小草,出示并告诉幼儿这些草的名称。

3.启发幼儿向工程师叔叔提出有关这些草的问题,区分种植草和野草。

4.观看录像:种植草和野草的生长,让幼儿知道人们为了美化和净化环境而铺上草坪,种植花草,因此要爱护它们。

小结:幼儿园里有许多种植草,像草坪、金盏菊、菊花、沿街草都是人们种植的草,我们要爱护,幼儿园里也有一些野革,像蒲公英、空心草,它们是自己长的,我们也不能随便拔野草。

三、在幼儿园外寻找小草

1.带幼儿到幼儿园附近野草较多的地方。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这里有什么样的小草,也可以把每一种草拔一根来。 (幼儿分散寻找、观察、采集、交流)

2.你找到哪些小草,它是种植草还是野草,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看看工程师叔叔找到了哪些小草,听他介绍其中一些草的名称、生长特征等。

4.数一数,你一共找到了几种小草,谁找的小草最多

小结:小草真多,大多数都是野草,有各种各样,有的会开花、有的结籽了、有的有香味,它们长在树根旁、台阶边、墙缝里、草原上、山上、沙漠里……我们以后可以再到别的地方去找一找小草,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

延伸活动

简易制作小草标本。

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15

学习目标

了解分类垃圾箱的种类和功能。

分辨可再利用的垃圾,培养珍惜资源的态度。

活动准备

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短片。

幼儿搜集废纸、塑料瓶、饮料罐及废旧电池,带到幼儿园。

点心时间吃剩的果皮等食品垃圾。

《美丽村》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2 - 13 页。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小组

1、与幼儿一起观看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短片,向幼儿提问:

你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吗?(废纸、塑料、金属。)

你和家人也把垃圾分类吗?(自由回答。)

老师可从以下网址下载香港环境保护署有关家庭垃圾分类的宣传短片

向幼儿说明:这是生活在香港的人们在进行垃圾分类,那么,我们是怎样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呢?

2、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2 - 13 页,与幼儿讨论:

图上有四个大的垃圾箱,它们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两个“可回收物”垃圾箱里边分别应该放什么样的垃圾吗?

写着“厨余垃圾”的垃圾箱里应该放什么样的垃圾?

应该把什么样的垃圾放在写着“其他垃圾”的垃圾箱里面?

3、请幼儿把带来的废纸、塑料瓶、饮料罐、废旧电池和吃剩的食品垃圾分类放好,摆在桌子上,请幼儿说一说,这些垃圾分别应该放在哪个垃圾箱中。

4、老师告诉幼儿:塑料、金属和废纸,可以回收后再制造有用的东西,如废纸可制成再生纸等。把垃圾分类便于回收利用,这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方法之一。各地都有专门的废品回收站来收购这些有用的垃圾。

5、请幼儿调查自己居住的地方及附近有没有分类垃圾箱,自己和家人是否使用过,然后回幼儿园向大家介绍。

活动评价

能说出分类垃圾箱的用途。

能说出哪些是可循环再生的垃圾。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