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案模板 > 《世说新语》两则(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来源:文萃都    阅读: 5.6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教学目标 :

 1. 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  

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 ,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讲述 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学生翻译讲述)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抓猪准备杀掉它。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成真了呢?'  

    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辩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呀!'  

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2、探究事件意义 

寓意: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启示:做人要讲诚信,言出必行,大人更应该给孩子们做榜样。 

3、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    )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    )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     (2)幸尚宽,何为不可(            )  

(3)陈太丘与友期(       )   4)太丘舍去(       ) (5)既已纳其自托(       )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⑧遂携拯如初。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     》、《    》,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     》,它是    时期“      ”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    (朝代)至     (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作者简介: 

1、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 疏通《期行》句篇 

1、 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

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 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 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  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 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引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 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

(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  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复述情节探究展示。 

第一层:(开头到“何为不可”)写二人对别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见。(故事开端, 起因)

第二层:(“后贼追至”到“遂携拯如初”)写王郎欲毁约,华歆坚守诺言。(故事发展、高潮)                                  第三层(末一句)写世人以此事评定二人品行。(结局) 

(4)故事内涵: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5)评价审美展示。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 

 

方会娟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