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著摘抄 > 文学语言 > 散文 > 最忆儿时那年饭散文

最忆儿时那年饭散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6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我的老家,年饭,既是指大年三十中午的团圆饭,也是指亲友之间拜年吃饭,还指拜年热潮过后,邀请邻里乡亲到家里吃年饭。邀请邻里乡亲吃年饭,叫做“请年饭”。“请年饭”的对象一般是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与自家友好的邻居,或者是帮工过自家的人。

最忆儿时那年饭散文

老家过去的年饭,一般是八大碗。肉、鱼、油豆腐,这三样,就是所谓的“正菜”。肉,当然是“走过油锅”的扣肉,鱼,是用茶油炸好的鱼块,油豆腐,是自家做的,过年的时候家里能做一轧或者两轧豆腐,这过年就比较丰盛了。

过年的鱼和肉,都是生产队统一分配,数量是按照家里人口和家里劳动力所赚的工分的多少所定。人口多,家里劳动力多,当然分配的鱼肉也多,像我们家,即使人口多,可是劳动力少,只有妈妈一个人赚取工分,是属于“超支户”,分到的鱼肉相对就会少一些。

一到腊月,我们自编的儿歌就会响彻在上学和砍柴打猪草的路上:

“二十一,不着急,二十二,炒豌豆,二十三,扫炭灰,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抖糍粑,二十七,走亲戚,二十八,杀鸡杀鸭敬老爷(读ya),二十九,打油做酒,三十,呷(吃)一餐——ji。”

而“三十,呷一餐——ji”这句,当念到“餐”字的时候,下巴扬起,得意之情写满在脸上,这“ji”音,读平声,却要念出悠长而回味的音调,似乎美餐就在眼前。

那时候过年,大年三十的中午的团圆饭,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所有的孩子可以放开肚皮胡吃海吃。正如俗话所说:“年头到年尾,只盼这一餐。”按我的揣测,我们老家三十中午饱食一餐,既是对辛劳一年的劳动者的犒劳,也是对小孩的盼望已久的回馈,更是家人团圆以后的庆贺。这先祖立下的习俗,其实蕴含着诸多的道理。这让我们从小就知道有盼头的日子,总会有希望。据说,当你对某一种食物吃饱吃腻的时候,就不会再想吃。在那样的年代,饱食,然后腻食,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的智慧。

大年三十的中餐,在家人饕餮盛宴以后,主妇们就会有计划地留出给拜年客人吃的“正菜”。

正月初二开始,我们外出拜年吃年饭咯。

“到亲戚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正菜碗里不要轻易动筷子啊!”

这是父母在正月初二在我们要外出拜年出发之前的口头禅,也是我们家的家风:拜年吃饭的时候,夹菜,只能夹自己碗边的蔬菜,筷子,不能在菜碗随便乱翻;正菜,主家不劝,决不能自己夹着吃;夹菜,要斯文,吃菜,要矜持。

这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父母从小教导我们吃年饭和到别人家吃饭的规矩。

其实,我们拜年,主要是到姑姑家和外婆家。姑姑家,是父亲的嫡亲,对待我们非常热情,外婆家,是母亲的嫡亲,对待我们更是热情。可是,在外婆家拜年的时候,也会被外婆村里的邻居请去吃年饭。这个时候,父母的告诫是必须要遵循的。

吃年饭的时候,主家有专门的筷子放在餐桌上,用来劝客人吃菜的。最有意思的是,有的主家在客人吃饭的时候,手拿筷子指着正菜碗不停地劝吃:

“来,来,夹菜吃!没有好招待的。吃菜,吃菜。”

主家很热情,手里的筷子总在指着正菜碗,就是不着菜碗夹菜给客人。客人深知“正菜碗”是主家待客的“标本”,也很知趣,附和地说:

“不用夹,不用夹,在吃,在吃呢。”

于是,伸出筷子,到“正菜碗”里探出一点碎块鱼肉,表示已经动过“正菜碗”。

对于小孩,主家会夹菜到碗里,当我们把主家夹的鱼肉放回菜碗里的时候,主人若发现了,就会说:

“不要讲礼,没有什么好菜招待的,你们随便吃,随便吃啊。”

其实,主家在心里暗自赞叹这孩子有家教呢。因为在那物质非常贫瘠的年代,有几家能让你在拜年的时候随心所欲来吃呢?当然,家里殷实的,或者大方的主家,就会再三劝吃,再三夹菜。这个时候,才可以吃下主家夹来的鱼肉。

谁都明白,年饭桌上那八大碗中,其中扣肉、煎鱼、油豆腐这三碗菜,基本都是年饭中的“摆设”。尤其是那碗扣肉和鱼块,要招待所有的亲戚。扣肉碗里,有些主家会在扣肉底下垫些油豆腐,那是可以吃一点的,而那碗鱼,几块用茶油炸好的鱼块,是每一餐年饭中的“傀儡”——没有谁家舍得煮一整碗鱼,都是用青菜炒鱼或者用白菜梗炒鱼,炒好的青菜或白菜梗放在碗里,在上面摆好鱼块。而年饭中必须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可是鱼又不足,巧妇只好如此。而作为主妇的母亲们,深谙其中道理,所以,都会告诫自家孩子到亲戚家拜年的时候,不能随便吃鱼肉。

可是,到外婆家拜年,可以不必拘束。

我们经常说外婆家外婆家的,也不是专指外婆,在我看来,外婆家是每一个儿童心灵深处的天堂,是我们年少时候的避风港。外婆家,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疼爱、关怀、温暖、自由。

得到外婆家亲人恩惠的人,长大以后,不管走得多远,外婆家是永远的乡愁情结,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内心深处总有一缕阳光,总有一份热情。

小时候,外婆家,就是我们兄弟姐妹的天堂。

父母生育了七个孩子,我们从小就没有爷爷奶奶,爸爸在外工作,母亲要出工劳作,我们都是大的带小的长大,家务的繁重和家境的贫寒可想而知。可是,到外婆家,我们不需要像小妇人般做家务,是外公外婆的宝贝孙辈,是舅舅舅妈的真正客人。

外婆家比较殷实。三个舅舅,一个是大队干部,一个是赤脚医生,还有一个正当年,而我的外公在家族里具有绝对的权威。外婆,虽然是母亲的继母,却非常温和贤惠。

我们最难忘的是大舅妈和小舅妈家的年饭。

两个舅妈知道我们家因为子女多,劳动力少,家里贫穷。所以,过年的时候,总会为我们家的兄弟姐妹特意留下大块瘦肉、壮实鸡腿和要有尽有的油豆腐。

在大舅家吃年饭的时候,大舅妈拿着劝菜筷子,不停地夹杂放到我们碗里。你若推让,大舅妈就会强制性分给我们每人两块扣肉,每人一个鸡腿,我们俗称“鸡把子”。因为父母的.告诫在心里,我们还是会推让,于是大舅妈就会说:

“我的崽呀,舅妈家是谁家啊?尽管吃,家里有,都是为你们准备的。舅妈家里今年家运好,养的鸡,都活蹦乱跳的。这是特意为我的这些宝贝外甥留着的呢。”

大舅舅在旁边,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外甥们吃,不时附和:

“蠢呀,特意留给你们的,必须吃。”

我们的母亲,从没有如此亲热地称呼我们为崽崽或者宝贝,所以,在吃大舅妈的年饭的时候,不要说那大块的扣肉,不要说那壮实的鸡腿,就是听到大舅妈这“我的崽呀我的宝贝外甥啊”的称呼,心里感觉幸福极了。

而小舅妈,嘴巴不甜,却有绝妙的“劝吃法”。我们每每回忆在小舅舅家吃年饭的时候,都有一种苦恼的幸福感。何谓“苦恼的幸福”呢?

小舅妈厨艺同样很棒,劝吃菜同样很热情。她的热情表现在行动上。不时往你碗里夹菜,不时说“吃,吃”。你如果推让,她趁你不备,夹起扣肉或鸡腿到你嘴唇边擦一下,然后就说:

“你看,你看,这肉都被你的嘴唇碰过了,必须是你吃掉的了,哪个还会吃?”

有时候,已经吃的很多了,她还是如法炮制地用她的特殊方法劝吃。到她家吃饭,真有吃饱了撑的感觉。

两个舅妈的年饭,是我们贫苦的童年时代最美好的滋味,也是我们贫寒的童年时代最温暖的记忆。每每回忆起来,心里特别甜蜜,也特别感恩。

而今,很多人羡慕我们大家庭的和谐,其实是有源头的。古语说:施恩无念,受恩莫忘。即使“无念”也“莫忘”,但是,所有的言行已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年饭,是一个家庭主妇的试金石,而餐桌上则是一个家庭家风的展示台。

对联
句子
散文
词曲
古诗
情诗
诗词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