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著摘抄 > 文学语言 > 散文 > 乡村夜色散文

乡村夜色散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5.5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夕阳一声轻叹,隐入西山。天灰地暗,山影模糊,竹烟树雾。几乎没有过渡,一下子,乡村便沉入夜色。

乡村夜色散文

村妇点燃灶火,扇起炊烟,趁烧水的空闲,站上阶沿呼儿唤女。小孩在父母的呼唤声中,匆匆跑回,刚上院坝,家狗便亲热迎上,前奔后跑,跳跃狺吠。鸡鸭早已进圈,正挤挤挨挨,叽叽嘎嘎地调整着势力范围。牛哞传来,低沉如山,急燥似火;老猪撒泼,以嘴拱圈,焦虑不堪;小羊矜持,娇声轻咩,浅叫低唤……它们,在催要晚餐。

有人唱起歌来,声调高亢,音色天然。唱着流行京剧,东一句西一句在几个样板戏里乱窜。成不成调,合不合韵,是不是那词,只有唱者自己知道。歌声一下子窜上来,颤抖着要爬上山脊,听者正觉其悠悠忽忽,气流不继,刚担起心来,唱者一个急转,歌声猛然跌入溪沟深处,一丝低哑的声音,似要钻破地皮。

突然,鸱鸺尖利的叫声从林中传出,令人毛骨竦然。夜,一下子诡谲莫测起来。

起风了。

有时,风从山巅流淌下来,娇柔细弱。流过敞开的双合门,流进红火的厅堂。油灯左摇右晃,一忽儿东,一忽儿西;灶火上窜下跌,一忽儿后,一忽儿前;只有旱烟不管风来风去,随着男主人的一呼一吸,一忽儿明,一忽儿暗。门外昏暗处,微风中,竹影婆娑,树叶翻转;再远,想象里,山脊轻摇,小路慢扭……

有时,风从山巅倾泻下来,狂暴威猛。撞击紧闭的门窗,挤进每一丝缝隙,甚至撕裂裱糊在窗棂上的报纸。肆无忌惮地从树林中呼啸而过,愤怒地吼叫着,跳跃着,发泄着。此时,坐在屋里,灶边,听着窗外呼呼风吼,觉得:家,真温暖!

夜行人或打着手电,或提着马灯,或举着火把,在暗夜里赶路。

火把四五支,行人七八个,多是年轻人。边走边舞动火把,火舌翻飞,路边肃穆伫立的树木,被搅得左倾右斜,脚下蜿蜒逶迤的山路,被晃得前簸后颠。边走边唱歌笑谈,声浪喧喧,所过之处,林中宿鸟扑刺刺惊飞,夜出觅食的野兽忽喇喇四处逃窜。

手电,马灯,多为单盏。手电直指前方,马灯一直悬在右边,不急不徐沉稳老练的,肯定是老者或中年。手电前一下后一下,马灯右一下左一下,燥动不安胡闪乱晃的,应该是半大小伙。手电照着脚尖,马灯吊在前面,小心翼翼紧紧张张的,绝对是小孩。

沉沉的夜色里,手电,马灯,火把,飘飘忽忽。一会儿隐入塘凹,一会儿爬到山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眼看着就到了跟前,又一下子消失不见;四周打望,不见踪影,正要收回眼神,又一下子冒了出来。

夜越来越深了,农家的灶火灭了,油灯熄了。夜行人也到达目的地,踩了火把,吹了马灯,关了手电。

黑,深沉如墨的黑控制了一切。

万籁俱寂,月黑风轻。尖着耳,会听到一阵阵细微而清晰的鼾声:有老人的,小孩的,丈夫的,婆姨的,小伙的,姑娘的;还有牛的,羊的,猪的,狗的,鸡的,鸭的;甚至塘鱼的,山蛇的,田蛙的,蟋蟀的,蚯蚓的,囊萤的……

【腊肉又飘香】

快过年了,走过小城的大街小巷,仰头一望,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挂着腊肉;河边临堤,有人搭起简灶,燃起柏烟,熏制腊肉;农贸市场内,腊肉摊一个接着一个,摊上堆摞叠码的全是腊肉;好几家副食店,也在门前打出“出售老腊肉”的条幅……腊肉的香在年边的日子里又一天天地浓烈起来。

腊肉的制作并不复杂:将猪肉分成四五斤、六七斤大小不等的块,浸泡在盐水里,几天后取出,于寒风中晾干,经烟熏火烤,除去水分湿气后,便大功告成。烟熏时,必须用柏树枝叶,这样熏制的腊肉,吃起来有一股柏枝的清香。

以前,农家的腊肉均高悬于柴灶之上的屋檩,从头年腊月,经春暖花开,盛夏酷暑,秋高气爽,寒冬凛冽,可以一直保存到第二年腊月。有客来,搭起楼梯,爬上屋檩,取下一条,在微火里烧过,在冷水中泡过,菜刀重重刮过,丝瓜瓤反复搓过,分成小块,放入铁罐煮上一个多时辰,用竹筷一插,可透过,即熟。切成薄片,但见膘白肉红,直接食用,入口油而不腻,软而不绵;和榨菜或豆香炒食,膘油浸入菜里,连和菜也淡香幽幽,开胃下饭;蒸制成烧白,熟得入口即化,感觉得到它滑过喉管肠道,胃里一团温暖;将精瘦肉沾上各式佐料,川味麻辣,广味香甜,由食用者各取所需。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家已经没有柴灶了。腊肉又有了新的保存办法:冬天,腊肉就挂在屋梁窗边,任风吹日晒;春节后,小阳春里,大家便把腊肉烧洗刮搓干净,放入冰箱冷冻室里,一样可以保存到第二年腊月。

现在,我家厨房窗边就挂着一排腊肉。每天回家,我都要到厨房去逛一下子,欣赏想象一下。隔三茬五,会主动取下一块,烧洗刮搓煮后,切成薄片,和着豆香榨菜什么的炒着吃,其色夺目,其香盈鼻,其味爽口,觉其已经达到了色香味俱佳的至境。

记得《论语》里有一句话:“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据说,“束脩”,就是腊肉。可见,腊肉,在春秋时就已经是敬师贽礼了。今天,在我们川东,仍有过年给教师送腊肉的礼节。很多农家走亲戚,背篼里背着的,肯定有腊肉。毛脚女婿初次到老丈人家,奉上的,必有一只腊猪腿;谢媒时,送给保媒人的,少不了一只腊猪头。

腊肉,黄灿灿,黑黝黝,夺我眼目。微风吹起,一股熟悉的气味飘过,沁我心脾。走过住户,锅里正在煮着的腊肉香气溢出窗户,我不觉口舌生津,真想一步迈进,作客此户,大快朵颐。

对联
句子
散文
词曲
古诗
情诗
诗词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