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文库资料 > 实用文知识档 > 浅谈教学中的发言现象

浅谈教学中的发言现象

   来源:文萃都    阅读: 6.7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浅谈教学中的发言现象

浅谈教学中的发言现象

经常都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一节课,举手的往往就只有两三个学生。”曾经,我也为这事而苦恼过,如果让学生认读生字等简单的问题,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大多数孩子都会争着来回答;而如果在讲读课文时,提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那举手的就寥寥无几了。为此,我查阅资料,认真分析,总结实践,逐渐找出学生不举手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找到了一些方法、途径,激发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不举手的原因

1、习惯于倾听别人:有些同学已经习惯了上课只听别人发言,自己保持沉默,因为他觉得这样没有压力。认为只要听得认真,学习的效果也不错。

2、教师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过难或与学生所学知识联系不大,以及生活经验感受较少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无手可举。

3、在不经意间,会形成教师只与少数学生交流,而其他同学充当听众角色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很多启发式问题,但总会被一些很愿,也很能表现的学生抢先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经常发言的活跃分子。有时,教师会有意地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但问题是其他的学生往往不积极举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即便举手了,站起来交流时,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本没法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

4、随着年级的升高,班级学生会很不乐意在课堂上发言。这些学生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发言是否令自己满意。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完整,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精彩;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发言不一定正确而宁愿不举手发言。少数原来积极表现的学生还会因为问题的简单而不屑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学生有时还会看一些人的起劲而在嘴角流露出一点不屑的笑意。

二、明确举手的目的

1. 举手发言是具有自信心的表现:举手说明我行或者我愿意试一试,愿意把自己内在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展现出来,这是个性张扬的表现,是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2. 举手发言是享受学习权利的表现:举手回答对了是一种自我肯定,回答错了是一种自我纠正。个人上课贯穿自我肯定与自我纠正,积极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的权利和乐趣。通过教师的点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更通过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优先获得请教师解决个人疑问的机会,对自己在学习上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3. 举手发言是遵守规章制度的表现:教师通过学生上课发言可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不说不了解情况,但学生不合时宜的说话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侵害其他同学的学习权利。举手发言就是向教师申请发言的权利,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表达自己的观点。举手发言也是对教师上课过程的尊重。

4. 举手发言是锻炼自己的需要:有些胆子比较小的同学,也可以通过举手发言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在公开场合的把握和应变能力。

三、采取措施促使学生举手发言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是整个社会的追求,和谐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良好、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温床。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具学习的安全感、积极性和参与性,去撷取更多的知识,把自身的个性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主创新性的学习。那怎样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呢?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我认为,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把家庭生活琐事造成的糟糕心情带到教室。只要一走进教室,就必须让自己的心情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调整,让学生看到一个阳光灿烂,活力四射的你。这样,你的开心、快乐无形中就会传递给学生,这样就易于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几乎每个学生都怕老师。因为怕老师而不敢张扬个性,潜力的发挥也受到限制。许多事实证明,学生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毫无耐心、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厉

声训斥学生的老师。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表面看似屈从,但内心绝对是抗拒、排斥、不愿与之合作的。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多把真诚的微笑带给学生,这样才能把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从而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第三,教师做事要民主。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要事事唯我独尊,一定要民主。只有民主,课堂气氛才会和谐。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心情才会舒畅。学生的心情舒畅了,他才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创新,真正把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点燃智慧,把课堂气氛激活,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可见,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有效的问题应该是帮助学生学到东西,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所进步。因而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应该在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稍作提升,让学生动动脑筋就可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积极回答你的提问。这好比摘果子,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棵参天大树,你让他去摘取树上的果实,多数学生可能会因树太高而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尝试,有的则会觉得希望太渺茫干脆选择放弃。如果果树不太高,摘取果子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努力一把,跳一跳就能摘到,那学生就觉得有奔头,心理就会萌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肯定会很积极地去试一试。所以,不论备课、上课都应把关注学生放在首位。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在了解了珍珠鸟的变化(由怕人到不怕人)后,我提了一个问题:“珍珠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问题一出,我就知道出“问题”了。全班只有两三个人举手了,我知道,问题把孩子们给问蒙了。是呀,一下子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了解作者对珍珠鸟的付出,他们怎能理解这个问题呢?稍一思索,我示意举手的孩子放下手,换了个问题:“文章仅仅只是在写珍珠鸟的变化吗?”许多孩子边举手边回答说不是,还有作者与珍珠鸟的互动。我接着说:“读完文章,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举手的人更多了,大家纷纷

回答:“作者十分喜爱珍珠鸟。”我:“现在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珍珠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下,全班百分之七十的孩子举起了手,蔡小娇说:“是因为作者十分喜爱珍珠鸟,他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使得珍珠鸟十分信赖他。”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所以,我们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要非常熟悉,同时还要备学生,相同的意思要采用怎样的方式问出来,学生才能回答。

(三)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言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不可能达到老师预先设计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不着边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要批评、辱骂学生,否则,学生就会遭受打击而对你产生抵触心理,不愿与你合作。因为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喜欢被赞美,被鼓励。所以作为老师要懂得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要知道,老师的表扬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老师要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一个班几十号人,各有优势与不足。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就必须抓住他的闪光之处,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用赞识和信任去感化他,发展他的自信心,增强自我进步的主动性,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言的积极性就自然会提高。所以,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用赞美,鼓励的语言。如:经常叫一些胆小的同学回答问题,只要他们站起来了,在他们坐下后我都会让全班鼓掌为他喝彩,我会说:“某某某,你真棒!”或者:“某某某,你真勇敢,真聪明!”等等激励的话。对于偶尔发言的孩子可说:“你的发言给老师带来了惊喜,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精彩的`发言。对于发言较好的孩子可说:“你的智慧总能给大家带来启发,谢谢你!”或“你的发言使大家豁然开朗,太了不起了!”等;”对于不发言的孩子可说:“这节课老师还没有听到你的发言,真想听一听!”“只有多动脑筋,积极发言,脑子才会越用越灵”等。

(四)想方设法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一片沉寂,没人作答。究其原因,不是问题难度大,不切合学生实际,而是学生心理顾忌太多导致他不愿开口。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想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

教师就必须扫除学生的心里障碍。记得在一堂语文课中,我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平时是怎样过年的?”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心想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下子就会回答出来的。可是呢,却令我大失所望——班上只有一两个女生举手,男生没有一个。我一看,顿时就非常生气,平时课间,我班男生那可是活跃分子,铃一响,男生就有气无力地坐在位子上,眼睛里没有一点灵气,反差太大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这些孩子打不起精神来?我问学生:“老师讲的课,你们没有听懂?”“听懂了。”“那老师讲的课不好?”“不是的。”我让学生坐好,挺起腰,抬起头,我用眼神迅速扫了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惊讶的发现:班上的男生一见我的眼神就把头低下。莫非有什么原因?细细一想,原来是“害羞”在作怪。找到了原因,我就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你们知道是谁不?”问题一出,有几个男生就小声议论了“是班干部吧”,还有说是学习好的。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大声地说:“同学们,刚才你们说的都不对,老师喜欢的是那些在课堂积极踊跃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心里知道但不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还有那些想说却不敢说的学生,老师对你们非常的生气,我还不如去对学前班学生讲课。”话语一出,几个活跃的男生一下子就举手,“老师,我来回答问题。”见这几个学生举手,其他的学生也举起了手。我又笑着对学生说:“恩,看来老师不用去教学前班的小朋友了,现在你们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老师非常想听你们每个同学的想法和见解,因为你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我期待着。”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好!”这节课,我用了激将法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扫除了孩子的心理障碍,找回了自信。

当今课堂的主旋律是共同探讨、倾心交流。教学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若想让这个过程更有效,就必须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师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释疑解难,这样才能共同淋浴知识的灵秀。

知识问答
教育培训
生活休闲
实用文知识档
专业资料
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