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著摘抄 > 名著导读 > 乡愁 >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5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 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

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

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

把握技巧: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情感:深挚

停顿: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初步体会游子思乡情怀。

第二环节------深情朗读

自由练读:模仿第一小节,练习朗读全诗。

反馈朗读:

①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读的一小节(师生评价)

② 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更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深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语言美,并感悟诗歌表现的主题。

第三环节------品味赏析

协作交流:

①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诗人怅

惘不已,这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②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③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的?

集中反馈并明确:

小时候(少年)——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 来(中年)——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老年)——海峡——思乡念国

师:乡愁本是非常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而诗人要讲究形象性,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向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叫借物抒情或托物寄情。由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

深化主题:深情朗读

设计意图:“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文本的理解,提炼文本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及写作技巧,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诗人的思乡念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热爱家乡、爱国情怀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放飞想象,挥洒诗情

一、佳句仿写:以“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话。

教师示范:乡愁是一枚青橄榄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伫望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给学生提供参考物象:金达莱、童话、摇篮曲、热茶、木桥、明月、家书、挥手、小溪、故事、家园、梨花、一幅画……要求学生仿说。

二、续写诗尾:乡愁是母亲温暖的怀抱;乡愁是万千游子无尽的惆怅与期盼。余光中先生如今已年过古稀,快奔80高龄。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此时此刻就在海峡对岸登上高处,遥望大陆,久久伫立………………他在想什么?他在盼望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为《乡愁》续写下一节。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课件)

三、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读这首诗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四、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 (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两岸分离(板书)

五、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

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节奏、重音,感情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讨诗歌深刻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诵读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感情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三、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仪器:

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

读品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回忆学过的诗句导入课文

(二)、赏愁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根据你学习诗歌的经验,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2、听范读,感受和明确诗歌的恶感请基调和语速。

(感情基调:深沉哀伤语速:舒缓稍慢)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基调和语速。

4、明确节奏和重音。

5、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

(三)、品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的事物来形象表达这种乡愁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托物寄情)

2、诗人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把握结构顺序)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说乡愁故事,品乡愁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走进文本,深层把握)

4、揭示诗歌主旨,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5、美读乡愁诗。(再次通过诵读体会深沉情感)

6、背诵诗歌,

(四)、抒愁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带愁字或抒发愁意的诗词名句。(积累,探究)

(五)、课外练笔

请用一句话、一首诗、一幅对联来表达我们自己的乡愁。

(课外拓展与运用)

(六)、总结

播放佟铁鑫《乡愁》音乐,结束课文。

附: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侯

(母子离愁)

邮票

现在海峡←→船票长大后

(思归忧愁)(夫妻别愁)

坟墓

(丧母哀愁)

后来

托物寄情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离骚
望岳
劝学
雨巷
乡愁
背影
边城
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