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文书 > 交际礼仪文书 > 稿件 > 钓鱼评课稿

钓鱼评课稿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钓鱼评课稿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美术教育也在学校诸多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钓鱼评课稿

本周星期五下午,我校综合学科老师们在一起观摩了一堂由武汉水果湖小学的张红老师教授的一堂美术录像课——《钓鱼》。

张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观点和想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张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带着学生玩钓鱼的游戏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话,游戏等教学手段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欣赏、游戏、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意。然后老师予以指导。体现了师生情感交流,师生的平等关系。

二、重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通过对主人公“鱼”的分析和了解,让他们认识到鱼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征,然后老师展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具,让学生欣赏,讨论和描述,说出这些鱼分别是由那些材料做成,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环保意识。这就使教学生活化,保持生活中的文化情景。这就强调了教学要无非是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感性是美术课的一个基本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自己动手学做“鱼”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工作有序,做事有条理,讲卫生的好习惯。同时利用学生精心制作的“鱼”一起来游戏,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觉得这节课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材料的知识与教法转换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钓鱼评课稿2

今天有幸,能聆听孙主任的《钓鱼的启示》,对于高年级语文课,本是毫无经验的我怀着非常想要学习的心情去听课,果然收获颇丰。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听课的感受。

在读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然后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做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走进课文,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认识生活中的是非曲直。

朗读是高年级语文课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朗读每读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作为老师孙主任把我的非常准确,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学生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增强朗读的效果。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显现朗读效果。

本课孙主任主要由四个大部分组成,即引入课题、详解课文、提取道理、布置作业这四个部分来进行。我深刻的记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中心思想,孙主任全程直击主题,举生活中的简单明了的例子,来突出中心思想,不仅学生听得懂,也更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听课的过程我把自己当成学生,身临其境,思路清晰,并且积极的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是真实的体会又是心灵的洗礼,非常值得和有意义。

钓鱼评课稿3

刚刚听了朱**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颇有几分回味。教师能站在人生的高度、道德启迪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能够从阅读的本质规律入手、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去思考教学,整堂课抓住了一情、一理,以读带讲、以读促思,情理交融、深入浅出,紧扣人物的情感变化,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汇碰撞,上得真实、扎实。不仅是学生受到教育,我们也受益匪浅,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关注两个重点:一是把握事件,二是领悟道理。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就非常睿智,恰恰就抓住了这个文体的'特点设计教学,通过“检查预习,初知文意→再读课文,走进不舍→追溯原因,理解不舍→遵守规则,体会父爱”这样层次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展开思考。作为第一课时阅读,朱老师很好的把握住语文阅读的核心,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整堂课抓住一个“读”字,以“情”为纽带、以“读”为突破口、品词析句,激情悟理。并在读文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活文字,让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有形的画面,引发他们独特的思考,层层剥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逐步升华主旨。

朱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詹姆斯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到“我”不舍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舍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句子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特别是朱老师设计了“追溯原因,理解不舍”这一环节,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性,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为下节课真正理解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打下坚实情感基础。另外,朱老师又抓住父亲的态度,推想父亲心理,想让学生通过父亲的心里犹豫到最后的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遵守规则。

总言而之,这次活动受益匪浅,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收获之旅!

钓鱼评课稿4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可是听了朱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字词教学扎实有效,形式多样。

如在教学“诱惑”时,这个词比较抽象,朱老师化抽象为具体,把词语放在课文中去理解,文中鲈鱼就是最大的诱惑。再如教学“哀”时,朱老师利用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

二、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朱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宽松的谈话贯穿课堂,让学生从两方面来谈,“放”与“不放”找理由。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三、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朱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然后朱老师又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朱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

朱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纵观整节课,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人文课堂,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已经跟着朱老师走进文本,体味语文的味道。人文的课堂即是美的课堂!

致辞
祝词
书信
贺信
稿件
聘书
悼词
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