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精选】说课稿合集六篇

【精选】说课稿合集六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4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合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和父母》是粤教版第三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题的内容。这节课主要以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为出发点,期待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从而得出化解冲突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激父母以及如何对待父母。恰当的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学习如何与父母更好沟通的方法,懂得如何对待父母。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懂得关心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避免和化解冲突,营造和谐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感激父母。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化解爱的冲突。

2、难点:学会理解和对待父母

二、说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讲解化解爱的冲突的内容时运用小品演绎案例

2、情景教学法:讲解如何对待父母时运用

3、讨论教学法:化解爱的冲突的内容时

4、活动教学法:贯穿于本节课当中。

5、讲授教学法:贯穿于本节课当中。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整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有:分析归纳法、自主学习

三、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刚上初中,视野开阔了,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嫌父母啰嗦,不再那么听父母的话,这就与父母之间造成了许多的矛盾,发生了爱的冲突,使得父母忧心,也使学生在成长路上增添了许多烦恼。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能否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尤其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部分我会放一首关于父母的歌。

歌曲

妈妈的吻

﹙二﹚讲授新课

设计思路:

1、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

让学生说说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事

2、爱的冲突

活动一:学生表演小品《爱的冲突》。

要求:学生在看时思考“为什么小品中的小青会和妈妈发生冲突”

设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运用了案例教学方法和分析归纳教学法指导,通过小品的演绎方式,让学生以旁人的眼光去分析这个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矛盾,从中领悟到避免冲突。

爱的冲突

电话铃铃响了。

小青:喂你好,哦,是你啊,你怎么现在才给我电话啊。你等等,我妈在,我去阳台跟你说。好了,你可以说了。

妈妈:谁的电话啊,那么神秘,不行我要去听听。

小青:你之前说的是什么事啊,这样的啊,不是很好吧,嗯,那好吧,我知道了……

二十分钟过去了。

妈妈:谁的打来的啊,聊那么久。

小青:我的一个同学。

妈妈:同学?有什么不可以去学校聊吗,天天见面的哪来那么多话聊啊,你……

小青:你烦不烦啊,不就是一个电话吗,问那么多

妈妈:怎么说话的你,怎么长大了管不了你了?我……

小青:行了,烦死了,我出去透透气

妈妈:你你你……你给我回来……气死我了

思考问题

小青和妈妈发生冲突的原因?

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和父母更好的沟通?

3、化解冲突的方法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与父母更好的沟通,然后派代表说出讨论的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教学法和分析归纳教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讨论分享与父母更好沟通的方法。最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让学生更好掌握其方法。

化解爱的冲突的小锦囊

1、时刻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对立

2、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3、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父母不大放心的事情,不要自作主张

4、提出购买物品的要求时,先要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

4、如何对待父母

活动三:播放广告

要求:要求学生在看广告时注意广告中的人物表情,以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四:爱的行动

要求:学生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切身懂得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可以为父母做点什么,从而懂得如何对待父母。

广告

思考问题

观察广告中的父母脸上的表情,谈谈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以及你的感受。

孝敬父母要做到

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活动四

爱的行动

假如今天是父亲节,母亲节,你父母的生日中的任何一个节日,你会为父母做点什么?。

(三)课堂小结

利用提问的形式:这节课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在家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让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五、说板书设计

我和父母

1、父母最让你感到的事

2、爱的冲突

3、化解冲突的方法

A、时刻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对立

B、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C、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父母不大放心的事情,不要自作主张

D、提出购买物品的要求时,先要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

4、如何对待父母

A、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B、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C、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六、说教学效果预测

1、预计达到的效果:

本节课我以“学生以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2、可能出现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深度可能有所欠缺,知识可能掌握的好,但这一节课有别于别的课,要在生活中运用好,才算是真正掌握这一课的内容,这是这节课的最大难度,但我会在生活中继续跟进。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 合作要求:(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 (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1、认识统计图各小组长完成全班的统计图,通过表格的谁多?谁少?陈述表格好处引导学生小结:这样的图都叫统计图。 全班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 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个 生3:__比__少__个。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三、巩固提高-----应用体验、梳理知识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四、对照目标-----评价整理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前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说一说:学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张你一家人的“年龄统计图”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最后,为较好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本课板书如下:

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指挥棒最多 大鼓最少。

指挥棒比大鼓多多少个 ?

21-9=12(个)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生活着新奇的生物。它同样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孩子们往往会被这种神秘与新奇所吸引。而作为今天的欣赏名师作品和手工,今天要挖掘的是孩子们观察欣赏的能力和手工技能。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好奇心强,对未知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和向往。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海底世界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本次活动《海底世界》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通过剪贴的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海底世界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使之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促发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幼儿通过剪贴的学习活动,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马蒂斯作品《海底世界》的理解和对海底世界的美好、丰富的想象。

二、说活动目标

这次的活动目标是:

1、感受马蒂斯剪贴画作品简洁、夸张的造型艺术风格,尝试用概括、夸张的剪影方式表现海底世界

2、体验创作剪贴的乐趣。

三、说活动准备

首先是材料准备:

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供给了彩纸、剪刀、胶水。

其次经验准备,在活动前让幼儿知道大海里的各种生物。

四、说教法:

在此次活动中,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有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的开始,老师引导幼儿欣赏海底世界,所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发现法,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孩子的引领者,要引领孩子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

2、观察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特点。

3、个别指导法:在幼儿进行创作的时候,老师个别指导一些美工基础较差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多种颜色,达到有层次的教学的目的。

五、说学法:

1、观察法

2、尝试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剪影的艺术特征,引发联想

1、、我首先出示剪影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剪影的特点。

2、通过对剪影的认知,初步感知剪影的艺术形式。

通过让幼儿观察马蒂斯作品的一个片段,从而了解到剪影是用很简单的图形来表现的。

二、欣赏马蒂斯的剪贴画《海底世界》,感受作品的风格,表达自己的认识

1、出示画家照片,介绍画家及作品名称。

2、幼儿分组欣赏、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欣赏自己创作的海底世界,互相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教法、活动过程及活动特色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活动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活动内容选择的理由,《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选择和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变化无处不在。

2、活动目标:

一个活动的生成,就必须有特定的目标,围绕活动内容的开展,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以下二个活动目标:

目标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目标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当然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的重、难设定为: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的变化,尝试把科学启蒙受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 环境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话和操作的机会。

2、物质准备: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海绵、矿泉水瓶、图书、、积木、橡皮泥等,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材料,未充气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并且借助外物可以一物多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个活动特意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我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贯穿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谈话法、观察指导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仔

细观察四季变化的显著特征。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2、引导谈话法:演示完毕,教师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观察发现法:幼儿动手操作后引导幼儿将可变和不可变物体进行了分类。

4、实际操作法:本次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第二次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化。

(二)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实物操作法、讨论探究法。

1、观察发现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课件的演示,观察了四季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进行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己现有的经验认知上对物体进行可变和不可变分类 3、讨论探究法:科学领域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分享法主要运用于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难进行深化,对现有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

4、集体分享法:在这个环节中,内容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点上,而是落在了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使本次活动主题得到深华。

三、说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了解四季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里,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课件“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如:当冬季来临时树叶会变黄,花儿会凋谢,气温降低??等等,从而引伸到寻找生活中的变化。 那么除了四季有变化,在老师这还有许多的物体,请你们看看这些东西它会变吗?把疑问留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进行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这也正如《纲要》所倡导的“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兴趣和欲望为主。 通过观看课件,面对丰富的材料,在老师的疑问中,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完成任务,对于第一次操作的结果,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物体发生变化条件进行演示,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话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动延伸:分享我的发现

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充分肯定孩子观念的同时引导幼儿乐意分享别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类进化、货币演变及汉字演变过程到现代通迅工具及房屋变化的课件,使本次活动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丰富幼儿

知识拓展幼儿视野上得到较好的促进。

四、说活动特色

1、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发现的变化。

2、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落在了幼儿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

3、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给予了幼儿足够表述及想像的空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幼氛围。

科学教育在幼儿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教”与“学”呢“在这一问题里,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幼儿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为,幼儿的变化你像流动的水,很难预料,但只要我们老师心中实实在在地装着每一位幼儿教育,踏踏实实以<<纲要>>为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迈出坚定的前进的步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13课《瓶子新生代》。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翻开《瓶子新生代》这一课,我的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两个词---“好玩、有创意”。走进这一课,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并以此为创意的起点,从“仿生”设计并制作瓶子,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本册的第1课《台灯设计》已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直有创意的台灯,在这基础上学习此课,学生已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仿生元素的运用意识,对于用橡皮泥制作物品,在上一册《杂技表演》》这课,已学会一定的橡皮泥制作方法。这种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以后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1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技能目标:

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教学难点确定为: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小组探究学习法:

在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泥塑瓶子时,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手中泥塑瓶子的制作方法以及它模仿了什么自然物,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三维目标。。

2、欣赏观察法:

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各种瓶子和自然物,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自然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他们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

3、合作交流法:

在欣赏同龄人泥塑作品时,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块是说说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准备一个花瓶、几个孩子制作的泥塑瓶子,橡皮泥一罐,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四至五人为一小组坐在一块儿。学生应在课前准备一罐橡皮泥。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5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了解瓶子文化。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先和学生玩一个给两张照片找茬,仔细观察两张照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发现第二张照片中少了一个花瓶时,我再从袋子里拿出那个少了的花瓶,然后跟学生一起探讨花瓶在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本堂课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第二个环节:欣赏瓶子,拓宽创作思维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瓶子,让学生认识到瓶子的范围很宽广的,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引导启发,明确创作方向。

我先出示橡皮泥,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用橡皮泥制作什么物品,并说说在制作中用到了哪些技法。接着我请一学生上来跟我比赛用橡皮泥做瓶子。我是用盘的方法做了一个蛇形瓶子,然后引出课题《瓶子新生代》。这里让学生边说自己会制作的东西,制作方法,对泥塑方法进行了复习。接着让学生跟我比赛谁做瓶子速度快,这一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示学生今天是要从仿生的角度设计一只独特的瓶子,明确本节课的方向。

第四个环节:欣赏作品,探究制作方法。

然后请学生翻开书32、33页,说说最喜欢哪个造型,并说说原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巧妙地模仿自然物这一角度来欣赏交流。在交流中我抓住牛这一瓶子造型进行重点交流,让学生明白仿生时可抓住自然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加工,不一定要那么写实。紧接着,我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只同龄人做的泥塑瓶子,让他们小组进行欣赏探究,派代表说说它借鉴了什么自然物,还发现哪些制作技法。学生在交流时自然掌握了多种泥塑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重点,通过借鉴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方法、新思路,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铺垫,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第五个环节:欣赏自然物,提供创作素材。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外形特征名显的自然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他们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的制作提供模仿的素材。

第六个环节: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我先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的泥塑瓶子和自然物,他们准备模仿什么来做一个瓶子。接着让学生两人合作或单独完成一只有自然物得到启发,用橡皮泥制作一只有创意的瓶子。对于学困生我会适时给他们指导,特别是一些细节处的衔接。

第五个环节: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展示,作品欣赏以点带面。作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与肯定,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堂课的教学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摆放在阶梯形的展台上,这样的展台便于学生清楚欣赏到每一件作品,也让展示整体化。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大家一起围在作品四周,一起欣赏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优秀的作品,由作者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夸一夸它的优点,提一点更好的建议。此次活动将欣赏评价变得游戏化,生活化,让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来说说第五大板块:板书。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

《瓶子新生代》

自然物

特征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七巧板》是鄂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六册第十三课。本课通过用七巧板在平面上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培养学生对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体会拼摆造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用几何图形拼摆生活原形,简便、易操作,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手工制作。但其形状的概括具有抽象性,要求学生拼出教材上没有的新图形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必须引导学生解决。教材上展示了用七巧板拼出的人物、动物的图形,可供学生拼摆参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能够动用简单的、限定的几何图形拼出多变的新图形,体会其中的造型乐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

在拼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难点

拼出教材上没有的新图形。

(五)教具准备

制作成型的七巧板拼图,七巧板纸板,灯片,录音机,磁带。

(六) 学具准备

七巧板、作业纸、胶水。

二、说教法

在本课中采用了直观教具展示法、操作过程演示法、形象思维视觉刺激法、启发示谈话法进行教学,以确保课堂教学做到“追求审美、引导创造、强调参与、重视过程、突出情感、激发兴趣、力求愉悦、注重听觉视觉”这三十四个字。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法渗透是很重要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视觉感知——模拟认知——实践探知”三步法,即首先观察成型作品,了解七巧板的构图特点;然后模拟实践,拼摆七巧板图形,明确拼摆方法;接着采用模拟中明确的拼摆方法实践操作,进一步熟知七巧板的特征,且构图上有所创新。这样,使学生在愉快地制作与积极的创造过程中,在小组讨论与协作制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其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及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这样几句话作导语: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的小伙伴(师出示七巧板拼摆成型的作品),你们看他多爱学习,正聚精会神地看书呢!

(二)感知美(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拼图的特点,感知拼图的美。)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限定的几何图形拼出多变的新图形,首先就必须了解构图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示范作品,展开联想,分析七巧板成型作品各部分的形状特点,了解七巧板拼摆构图的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一说七巧板中的几何图形,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哪些物象原形?

师设问:

(1)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可用三角形表现?

(2)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有区别的,你知道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可用正方形表现,又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可用平行四边形表现?

从而,学生了解了七巧板构图的特点,感知了七巧板拼摆的美之所在,并启发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展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构思美(模拟实践,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构思美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上用七巧板拼出的人物、动物的图形,感悟七巧板拼摆构图的美,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幅学生喜爱的作品,模拟拼摆这幅图形,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为学生构思作品提供依据。同时,师利用灯片上的画面,引导学生构图时尽量做到构图美。

(四)实验体验,过程中创造美。

学生自己动手拼摆七巧板图形,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及想象力,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此借优美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下创作。

(五)展示美(欣赏性评价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学科的重点,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作品,更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生个性的保护。因此,教师在总结评比中:(1)请学生夸一夸自己的作品。(2)师表扬思维新、构图美的作品。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