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9.2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背景介绍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省编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投准》,主要教材内容为往返跑和投准。

往返跑是以提高学生耐力为主的素质练习,虽然就练习的形式而言是较为枯燥的,然而,从体质健康角度来看,它对发展学生的耐力有一定的实效性。这一内容在以往的年级中多次出现过,在这一教材中再次出现,一个目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往返跑技术,另一目是经常性对学生进行耐力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投准属于投掷内容,投掷在田径运动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位置,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必须具有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它对锻炼和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协调性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掷教材在一、二年级时就以简单的掷纸飞机、掷降落伞等形式出现,到三年级时学习了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技术,四年级学习了上步及助跑投掷垒球技术。本课通过“投准”练习,复习巩固原地正面、侧向投掷技术,使学生初步理解投掷时出手的角度与远度、力度与准度的关系,为今后掌握基本的活动能力奠定基础。

本课在教材的安排上,将较为枯燥的往返跑内容巧妙地安排在了学生兴趣较高的投准练习中,这样既让学生达到往返跑的要求,又不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枯燥。

三、学情分析

1、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征:(1)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2)模仿能力强;(3)好奇性强;

2、、五年级学生男女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差异:女生文静、男生好动,一些带有表演性、模仿性的练习,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鉴于上述分析,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趣,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往返跑和投准方法,发展学生的上肢和奔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反应、协调和力量素质。

3、培养学生机智果断、遵守规则、友好合作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以“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作为指导思想。采用游戏竞赛法,利用游戏竞赛的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强等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产生想象,在思考、体验中掌握技术,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产生较强的情绪体验,激发好胜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我根据学生好胜心的特点,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过程

在课的结构上,从“身心同动”的基础观点出发,依据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育心强体、增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身心”的结构。

1、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阶段,我选用民间的秧歌舞,以其欢快旋律,激发学生地朝气与活力。其音乐的感染力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快速有效地达到准备活动目的。

2、在育心强体、增智促技阶段,本阶段是整堂课的主要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简短的交谈后,紧接着进行投准练习。在练习中,我一改传统枯燥、干瘪的练习过程,运用积分竞赛法,学生自由选择投准区域,最后按积分,看看哪组得分最多,激发学生形成高涨的练习情绪。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情景式游戏,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打怪兽的游戏,让学生打移动的目标,提高了投准的难度。并且在游戏的过程掌握打移动的目标的方法,在快乐中掌握了技能,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体育观念,这正是我们现代体育教学要追求的。最后,我安排了“运送食物”的接力赛,巧妙地将本课的两个内容很好地串联起来,既起到了投准的巩固,又达到了往返跑的目的,又运用了竞赛的方法,使本堂课达到了一个高潮。

3、在恢复身心阶段,再次选用民间体育内容--舞龙,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既起到放松的效果又陶冶情操。而且了解我国的民间体育。在舞龙中,要求学生自创造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采用互相评价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力与评价能力。

七、场地器材

彩缎球每人一个狮子头像四个怪兽头饰四个录音机1台

说课稿 篇2

老师们好!接下来和大家研讨的是《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依据地位说教材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一个引领。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习之旅。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安排不仅由课文特点决定,也是由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小学已经训练过朗读,现在升到初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不管是那个学段,都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基于学生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

2、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

3、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依据目标说创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对《春》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本课最大的创意是:朗读浸润整个课堂,以读带品,以读带赏:自读——读出层次;导读(重音)——读出感情;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四、依据创意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他散文的特点;

2、自读课文,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春的?

【活动目的:预习为走入文本,进行课堂的朗读指导、情感体验、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作了充分的铺设。】

五、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部分:

1、入课

2、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3、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4、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5、结课

(一)入课: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副迷人的画卷。对于春天,有的人吟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惆怅,有的人唱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伤,而朱自清却被春的活力所感动,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活动目的:用诗意的语言走进课文,同时为课堂奠定情感基调】

(二)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这个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本文结构明晰,对春的赞美一气呵成: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抒情线索行文。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划出三个部分的起止点吗?

然后是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2、用师生串读的方式,读出层次。

师读(1、2段盼春)——指名学生读(3—7段绘春)——师生全体读(8—10段赞春)

(朗读要求: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感情充沛。)

3、学生再读“盼春”部分,试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段内容。

【活动目的:通过串读和自读,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主体内容,明确作者写了悄然而至的春草,五彩缤纷的春花,“吹面不寒”的春风,“密密斜织”的春雨,喜迎春归的人们这五种图景。】

(三)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三:这个教学内容分三个步骤

第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或段落,在相关的内容旁边做一点小小的批注。)

第二,学生交流,教师点拨,重点点拨盼春和赞春部分,体现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珍惜。)

第三,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一: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指导: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递进,后一个要重读,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来、近”传达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所以要重读。

语言片段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指导:“一切”是这段要表达的对象,可以重读;后面排比句中的“朗润、涨、红”突出了山水太阳的不同特点,表现初春各种事物勃勃生机的景象,可以重读,重读之后,排比句强调语势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也在这重读中表达出来了。

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指导:结尾这三句话,赞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第一句话“春天、新、生长”要重读,着重赞美了春天是新的、生长着的;第二句话“春天、笑、走”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第三句话“春天、铁、向前去”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这三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昂扬。但不要过于阳刚,要读出春天的柔美之感。

【活动目的:本单元的朗读重点之一是掌握重音,读出重音,就是强调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突出表达某些情感。实现这一个目标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既明确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也学会在朗读中通过重音传情达意。】

(四)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这个教学内容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1、提出主问题:请大家默读下面文段,从写法角度说说你的发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学生能发现的:

①借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比喻突出色彩,拟人使景物更有灵性,排比增强气势,加强情感。

②发挥想象描写写春花想到了秋果。

③调动各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突出春天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学生难发现的:

①句式富于变化,短句为主,生动活泼

②虚实结合,(花是实,果是虚)以想象拓展画面

③动静相宜,动态为主,写春花就写蜜蜂嗡闹、蝴蝶翻飞。烘托映衬春花的繁多、灿烂。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

3、指导学生用“停连”读出画面、读出景物的特性。

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我是这样指导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百花争先恐后景象开放的情形,要连读,读出争先恐后的画面感。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三设譬花色,强调花色的艳丽,增强画面的色彩美,要停顿。

“树上”领起后面的联想,“花下”领起后面蜜蜂酿蜜喧嚣沸腾的景象,要停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说杂样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说散在草丛里。两个比喻写出野花的细小明艳,一个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使画面呈现生机。要连读,读出野花的繁多,读出野花的明艳,读出野花的情态。

4、方法学用。用所学的停顿和连读的方法,朗读下面三个语言片段。

语言片段一: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语言片段二: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活动目的:《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文中的语言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体现出了作者一定的写作个性。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第二个朗读重点——停连,欣赏本文写景手法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朱自清的写作个性与语言风格。】

(五)结课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运用新学的朗读技巧,串联表演读文。

指名一生读盼春——指名五生读绘春——全体生读赞春,教师情不自禁加入

【活动目的:串联演读,既是对课堂朗读学习的检验,也是朗读的升华,同时课堂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 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单向流动

1.来源 逐级递减

2.起点 2.表现形式

3.渠道 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 1.最高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说课稿 篇4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

的美丽。

二、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切入点。

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告诉同学这节课我们仍旧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懂诗题;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知诗情、悟诗意;感悟升华;拓展阅读。以上就是本节棵的教学流程,让同学们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这首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学会这首古诗。

说课稿 篇5

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认识“好水罐”和“破水罐”两个角色。

2、难点:正确看待好水罐和破水罐,理解它们的心情。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特如下设计:

(一)扎实双基训练。

我以“花”导入,让学生说说“花”的词语,既是对学生平时词汇积累的一个检验,又为下文“说说破水罐看到的美好景象”做了铺垫。

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检验初读效果时,检查了词汇的朗读,分节朗读,默读思考故事中三个角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每一次朗读提一次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循序渐进,读准,读通,读懂。

(二)找准切入点。

我以“故事中出现了哪三个角色,你觉得他们怎么样?”这个问题作为本文教学的切入点。抛出一个话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说的机会,在师生的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这一环节中,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抓住破水罐的感情变化线。

破水罐的心情一波三折,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伤心。

我让学生找到表示心情的词语后,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深入阅读,把自己当作破水罐来体会它当时的心情,理解因为每次只能运半罐水,让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它十分惭愧,即使面对美丽的鲜花,它也只有一丝快乐,从而体会出破水罐一直处在自卑和自责之中。

(四)适时拓展想象。

在学生答道破水罐因为一路的鲜花而有一丝快乐,文中却没有对这一美景展开描述,需要我们补白,于是我以鲜花作为拓展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一下,破水罐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可以用上课前说过的词语,来说几句话。既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为下文做铺垫,面对这么美的鲜花,破水罐它的心情为什么只有一丝快乐呢?

(五)自主探究寓意。

寓言旨在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而本文的道理是通过挑水工之口揭示的,但我第一课时并没有设计理解体会挑水工这一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呢?在认识理解了两只水罐后,我设计了“童心留言版”,让学生对好水罐和破水罐写写话,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懂得了一些道理,有的责备好水罐不该骄傲,有的安慰破水罐,希望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学生们能正确全面地看待这两只水罐,就是对寓言故事的一种收获,也是本堂课的预计目标。而理解挑水工的人物形象就是第二课时的重难点。

板书是文章的浓缩与精华,我将依据教学步骤适时板书,具体设计如下:

14 一路花香

好水罐 无须骄傲

破水罐 不用自卑

挑水工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座右铭,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至于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间灵性的互动和智慧的对话,还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兴能通过今天的说课活动,向各位汇报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课出现在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在教学中,我把对主旨的感知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对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城县平舒镇童子初级中学的吉雅娟,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此就《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向大家做汇报。

首先,我要阐述的是活动设计的理念;然后,介绍活动环节的设置;接着就课堂实录简述一下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最后进行课程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理念:

步入初中七年级,来自不同小学的孩子们面临着适应新学校,熟悉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问题。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同学相处过程中总是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事件。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和谐相处,团结合作,成为好朋友。看到语文课本中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通过学习研读,我决定开展一堂综合实践课。力求能够通过这次活动教会孩子们搜集恰当的资料,并合作共同策划组织实施小型班级活动,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学会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资料。并通过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网络经历,独立思考网络交友的利弊,并能坦诚地与同学交流看法。学会负责的承担任务,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能听懂他人发言的意思,能抓住自己的突出之处作自我介绍,态度大方,声音清晰,生动有趣的介绍自己,让同学们愿意与他(她)交朋友,也交到自己想交的好朋友。

活动意图: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农村中学生和城镇中学生存在着地域差别,农村孩子淳朴善良却不善言谈,而且很少在公共场合说话,甚至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导致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因为一言不合产生摩擦隔阂。语文学科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发挥学会倾听,声音洪亮准确清晰的表达,准确的判断,认真的书写的学科作用,通过“交友之道”、“向朋友展示自我”两个板块的活动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交友能力。

教学环节设置:

首先明确活动主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探讨此次活动的学习目标。经过大家共同讨论拟定了如下目标:

1、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其他材料。

2、借助整理的材料讨论、交流各自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

3、搜集整理网络交友的利与弊。

4、设计邀请函,介绍设计理念,抓住被邀请者的学科特点。

5、设计自己的自我介绍。可以运用图片、照片、视频、PPT或者自己有关的故事。

6、以自我介绍为主要方式,与同学合作,组织一次自我风采展示活动。

活动形式:组建互动小组,设计小组名片,制作教师邀请函,设计自我介绍。

活动前期准备:

1.自愿组合:

活动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在组建过程中,有的学生成了“无人理会的弃婴”,有的学生成了“抢手明显”,有的组刚刚成立半天就改变主意重组。这是学生交往合作中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合作交往教育的一个良好机会。抓住这一教育机会,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学生们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受欢迎,大家愿意和他合作交往;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受欢迎,大家不愿意和他交往合作;怎样做才能收到别人的欢迎;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有哪些技巧等,大家可以去寻找一些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一个个研究小组组成了。

2.设计名片

合作小组组成后,学生为了联系方便,互相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电话或住址等。可以设计自己的名片,发展到设计小组名片,讨论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设计口号。

3.信息搜集

课下学生合理利用业余时间,首先围绕活动主题搜集资料。可以利用书报,上网查阅、书籍,可以拍成照片,或者去新华书店,图书馆搜集资料,一个人为单位进行整理,以备小组之间交流探讨。

活动实践过程:

第一个环节:交友之道。

1、学生能将自己搜集来的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论述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享,既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又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网络交友的利弊,充分引导了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交友,认识到网络不是单单用来玩游戏的,而是学习的好助手。

第二个环节:自我风采展示。

1、自制邀请函,发挥小组的团结合作,有创意的表达。感受集体荣誉。2、小组自命名,也是个人智慧和团队智慧的融合。3、自我介绍,练习学生的动笔能力,思考能力,朗读能力。使学生能了解自己而且能准确的介绍自己。

有了这些活动体验,学生明确了交友的原则,认识了自己,也了解了同学,懂得了如何在交往过程中有礼貌的准确的表达;集体活动如何发挥团队的团结合作,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活动均由他们自主、合作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指点。

课后反思:《有朋自远方来》是20xx部编语文新教材中的第一堂综合性学习课程,由于活动准备时间不够充足,出现了两个活动时间分配前多后少的现象,第二个环节学生的自我风采展示,有些学生没能进行自我介绍而留有遗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以能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综合性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性。针对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考和分析问题比较片面的特点,我以后要采用采取“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对每一个阶段的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发挥自己的特长、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说课稿 篇8

同学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篮球原地运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第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与健康》内容中基础模块中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原地运球技术,原地运球是篮球运动中最基本的运球技术,是学习其他高级运球技术的基础,为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

教材要点:五指自然张开,压迫球的顶部,运用手掌将球向下压的动作(不可用“拍”的方式操作)。运球时,眼晴要正视前方,不可看着球。根据教材安排,体现本教材强调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本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原地运球动作方法,并能完成相应的原地各种运球的基本动作技能。

第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篮球运球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练习,努力使95%以上的学生全力投入篮球运球的项目活动中。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鉴赏能力及发展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自评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成功感。

第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本运球技术动作

难点:变换运球时手对球控制能力

第五,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为初中学生,虽然存在差异,但这些学生对篮球项目都有着一定兴趣或希望自己在篮球运动中有所发展,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第六,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第七,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引入情境阶段、激发动机阶段、技能学习阶段、总结整理阶段。

(一)引起注意阶段: (4分钟)

1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3安排见习生

(二)激发兴趣阶段: 热身阶段 (2分钟) 绕篮球场慢跑2圈。

关节活动:1、头部运动 4*8拍 2、肩部拉伸 4*8拍

3、手腕、踝关节运动4*8拍

(三)新授知识阶段: (20分钟)

1、原地运球

2、指出重点与难点。

1、教师讲解、示范各种运球技术动作及注意点。 2、学生分组结合球做有球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学生代表做正确示范 5、查看课堂反馈意见

6、如有反馈意见及时召集学生作进一步讲解并继续分组练习 7、安排各组进行展示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

(四).兴趣提高部分:分组展示 (10分钟)

小组长牵头,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运球技术作小组集体展示,要突出有新意

目的:同学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技术,体验篮球带来的乐趣,放松心情。

(五).恢复调整阶段 (4分钟)

1、边做好放松练习,边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 2、宣布下次课内容和课外练习内容。 3、安排归还器材。

第八,场地器材:

室外篮球场2片,篮球40个。

第九,预计教学效果

练习密度预计:35 % 运动量预测:平均心率110次左右,最高175次左右。 学生对篮球本身兴趣比较大,因此学生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参与程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