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精选地理说课稿集合6篇

精选地理说课稿集合6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8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地理说课稿集合6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 设疑导学法

2。 图例导析法

3。 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

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 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 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 "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 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 。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理说课稿 篇3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地理说课稿 篇4

中学地理“说课”的内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遵循地理教学规律,以口述的方式阐述个人对一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思;以及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设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2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为例,简单说明中学地理“说课”的几大要素。

一、说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介绍欧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题“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第三框题“传统的畜牧业”,第四框题“繁荣的旅游业”。第一课时介绍欧洲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本区经济发达来源于三大产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重要产业,本课时重点介绍了其畜牧业。教材打破常规,采用倒叙方法,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特点出发,引入欧洲发达的畜牧业;接着教材活动内容,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又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区的气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丝剥茧,简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情

1、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传统的畜牧业。

2、能力目标:《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地理课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进而理解基本规律。因此本节课能力目标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读图收集信息,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我国西部牧区面积广大,更有许多优良畜牧品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借鉴西欧经验,为祖国西部开发建设献计献策。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描述温带海洋性的气候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欧洲畜牧业成为传统产业的原因。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七、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

[投影]“欧洲人的生活图”。(定格在餐桌上)

教师在复习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及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投影欣赏两种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畜牧业。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感悟生活,发现问题”。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开探究过程

[活动二]

[投影]欧洲西部牧场图。简单介绍欧洲西部国家的畜牧业情况。

从导入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但这只是直观现象,还应从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处适宜教师运用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牧场情况,进而进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广泛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并引出活动三。

[活动三]

让学生读课本图8.23“欧洲西部地形图”大致了解该地区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学生归纳出:欧洲西部地区位于大西洋东岸,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且多东西走向,中部平原广大,这种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场广泛分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出示]欧洲西部地形轮廓板图。让学生上讲台,用磁性贴将“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轮廓图上。

教者明确地形特点: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通过学生读图,使学生明确本地区地形特点;贴欧洲地形图,让学生上讲台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

帮助理解,记住主要的山脉、平原、岛屿名称和位置及山脉的走向。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做的意图在于“注重差异,培养能力”。

本区的畜牧业发展除与地形有关外,还与气候有关,那么,本区的气候怎样呢?

[活动四]

[投影]欧洲西部气候图

分组讨论:1、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引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概念。

2、这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有何影响?

教者明确:1、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匀。

2、这种冬暖夏凉降水较多的气候适宜牧草生长。

分组讨论,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发言,尖子生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又知道这种气候适宜于牧草生长。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五]

再读课本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从图中让学生读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本区为什么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教者提示:从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等方面去分布、归纳,最后点评。

(三)深入探究过程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以及其对欧洲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但那一地区有没有种植业?情况如何?

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比较,了解本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种植业,只是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

2、学生阅读课本p.62材料

明确:欧洲西部地区劳动力短缺,生产高度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经过深加工后的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也是本区畜牧业一直发达的又一原因。

设计目的在于说明畜牧业的发展除与自然条件有关外,社会经济条件亦是影响因素。至此难点迎刃而解。

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的纬度相似,也以畜牧业为主,有很多牧场,优良畜种。

[诗歌欣赏]《敕勒歌》

但本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粗放,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结合西部开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为祖国的发达、富强贡献力量!是各位同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生欣赏诗歌――敕勒歌,引出我国西部牧场,加强“学生渗透,激发热情”。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同时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与练习

1、我国西部有哪些牧区?有什么优良牲畜品种?

2、欧洲西部地区和我国西部牧区在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何异同?

八、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如下:

九、说问题设计

教师可以依据“活动”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动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十、说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视频资料及诗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

以上结合《8.2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一课,简单介绍了地理“说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说什么。教师在说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说课”不是讲课,应该“说”,绝对不能“念”(或“背”)讲稿或教案;②应充分准备,面对的是评委或者老师,应该把自己准备的成果展示给评委或老师(如课件、板书设计、知识结构等);③普通话要标准,并注意语言简洁、明确;④注意时间限制。

地理说课稿 篇5

一.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没有水地球上将不会有生命的存在,水资源是相当的重要。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的问题却十分严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费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水资源,认识水问题,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②树立正确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难点:

①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②树立正确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图表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点: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

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学法指导:

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以关于水的谜语导入本节课。

(设计意图: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与水有关的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提问)水对人类这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又是怎样分布的呢?(多媒体动画显示地球上水体的比例)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对水资源的紧缺有了深刻的认识。) (承转)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5页下面一段话,讨论全球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树立水资源危机意识。) (承转)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的水资源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课件展示)资料1:图片“我国大部分城市供水不足”

资料2: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状况。水资源总量大小居世界前几位的国家依次是:巴西、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印度尼西亚 、中国。从人均水资源状况来看,中国人均水资源是巴西的1/16 ,俄罗斯的1/10,加拿大的1/50,美国的1/5,印度尼西亚的1/7。

(提问)资料反映我国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地理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能力。)

(引导)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除了我国水资源人均量不足外,还有哪些?

(课件显示)漫画就地取“材”

提问: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

(播放视频)“水资源污染”

(提问)结合漫画和录像,请你说出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情境中受到熏陶。)

(教师承转)除此以外,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课件展示)漫画“熟视无睹”

(提问)这幅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树立节约意识)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对此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答)

(活动)请结合我们身边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也画一幅漫画。

(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承转)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投影展示)图片: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 (提问)你从图上读出了什么信息?我国的降水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对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与水资源分布之间的联系。)

(提问)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会造成什么影响?

(引导)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投影:三峡水库风景图)让学生结合收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三峡的功能。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加深水利设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承转)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在空间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课件展示)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状况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引导)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什么措施呢?

(投影)“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介绍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情况。

(设计意图:从工程的决策、投资、功能、意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承转)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展示)“节水标志”(问题)请同学们说说它的含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师总结)面对如此宝贵而又紧缺的水资源,我们只有像爱惜掌上明珠一样爱惜它,人类才可能继续生存发展。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以节水惜水为立意,设计公益广告用语,提醒大家珍惜水资源。

(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本课小节。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面对如此宝贵而又紧缺的

资源,我们只有做到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才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四)、作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

第三节 水资源

水是宝贵的资源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上:南多北少。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文最精彩的概括,又能体现文章的灵魂。“水是宝贵的资源”用彩色表现出来,是想体现水的宝贵。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用红色表现出来,意在树立学生节约水资源和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地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台湾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分析省级区域特征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爱国热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并能在地图上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2、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识记台湾主要城市,并了解其职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以文字、图片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一)教学重点

1、台湾的位置范围;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2.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依据:由于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的关键,而自然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节课学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依据: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也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个难点。

三、说学情:

前几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地理概论的相关知识,而对区域地理特征,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外,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利用图形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采用“读(看)——议——讲”结合法、读图讨论法等。

五、说学法:

本课中,我大体从以下两方面来渗透学法:首先,针对初中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这一生理特点,我以活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其次,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以阿里山图片为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问)阿里山在什么地方?(答)台湾

(讲述)阿里山只是台湾省众多美丽风景中一个,台湾省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被称为我国的宝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一起学习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依据:《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丽的阿里山引入台湾,便于开展教学。

整个教学类容安排以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投影“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完成在图中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南海。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纬度位置:________穿过中南部,地跨_____带和___带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__,北临____,东临_______,南临_____,西隔________与________相望。

范围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3.6万平方千米。

3、投影“台湾——中国神圣领土”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计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环境

1、采用的学习模式是投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图,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特点。

2、教师对难点问题设问,引起学生思考重视,如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3、穿插“阿里山”与“玉山”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操。

地形:以____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__部,地势__低__高地壳运动较活跃,多_____。

气候:类型:____带和___带____气候。气象灾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丰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资源:深林资源、农作物、矿产、水产和海盐。

三、发展中的经济

这一部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学生阅读P81-82,再小组讨论总结台湾省的经济有哪些特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业)

(合作探究)读“台湾岛交通及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思考:1、说出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和铁路线的分布特点。2、台湾经济以“进口-加工-出口”为基本特色,试从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人口与城市

这一部分内容简单,直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五、小结

由于时间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口述知识结构,对重点问题进行复述。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