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读书法。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质疑法。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思维。

3、讨论法。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提问法。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点拨法。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开始,我放映“闻鸡起舞”的动画短片然后顺势引入课文。点名朗读课文后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又为下面精读课文做铺垫。第二个步骤:研读课文,质疑解惑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要求学生为这几个故事取个简短的小标题。(①只身求学②划粥割齑③谢肴④闭门不出)再安排三个环节逐一研读:

环节一:学习第二段。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该段中能体现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的句子,发挥想象以“____了,就_____”的句式说说范仲淹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石二鸟。

环节二:学习第三段。在学习此段前,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划粥割齑”的意思,并让学生用两个成语分别概括短尾最后两句话。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然后我顺势追问范仲淹对待这种清苦生活的态度,体会范仲淹的求学之勤。

环节三:学些第四至五段。

学生轻声读四至五段,小组合作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范仲淹仅仅是因为担心以后咽不下粗茶淡饭而不吃美味佳肴的么?

2、当听完范仲淹的回答后,猜想他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皇上出游轰动全城,为什么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学生回答后我稍加点拨,归纳总结。然后我扮演学生,学生扮演范仲淹分角色朗读第五段的对话。目的在于还原情境,加深理解。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已经理解这四个故事都是讲述范仲淹的勤奋好学。第三个步骤:体验情感,突破难点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六至七段,边读边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刻苦求学的?设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其次,评价范仲淹,并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从而突破难点。最后,讲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第四个步骤;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说说范仲淹哪些言行最打动你。然后我以“少年强则国强”为结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饱含感情齐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展示),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科学合理,一目了然。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扣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描写,让学生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情感,读中领悟写法,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说明:学习并借鉴了可儿老师《四季》一课说课稿的框架,在此表示感谢。)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养花》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四组第二篇课文,老舍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写了养花过程中的真切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

学习本组课文,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们交流,有疑问和同学讨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难点是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养花》: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这篇课文是围绕“乐趣”这条主线展开的,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演示教学法。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看课件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变序教学法。根椐教材特点,不采用从段到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抓住“乐趣”这个词,学生想学哪一部分就深入学习课文哪一部分。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学生可以围绕养花“乐趣”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合作、讨论法。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围绕“老舍先生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和“课文是怎样把养花乐趣写具体的”这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说流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乐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养花》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了《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养花的乐趣)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直奔重点,寻找“乐趣”

读读课文,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1、找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讨论:“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2)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比较句子:

①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②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听录音,全班齐读。

(4)谁还喜欢这段话,请你读。

(5)老舍先生种的花很美,句子也写得很美,老师也想读这个句子,咱们一起读好吗?

(6)养花的确有很多乐趣,大家再来分享一下养花的乐趣,一齐读这些句子。

2、感悟、朗读重点句,使用学生懂得这句话从养花的“成果之乐、情趣之乐、意义之乐“这三方面写养花的乐趣。

(三)探究重点,体会“乐趣”

谈话: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句子,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1、导读表现“情趣之乐”的有关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有关“情趣之乐”的内容找出来。

(2)抓住“只要……就、照管、有益身心”等重点词、句,体会“情趣之乐”。

2、导读表现“成果之乐”有关内容。

(1)课文讲养花的“成果之乐”,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自由读,这读边想。

(3)班上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①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再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体会这句话的同学都站起来分享一下老舍先生的成果这之乐,一齐读这些句子。

3、导读表现“意义之乐”的有关内容。

(1)自由读、边读边找。

(2)小组交流:文中哪些地方是写“意义之乐“的内容。

(3)重点引导体会: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谁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呢?(原意不变)

4、把最能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抄下来。

(四)回归整体,深化“乐趣“

1、有感情的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A、思想方面;B、写作方面;c、有感情朗读等。

(五)拓展延伸,实践“乐趣”

通过让学生去想,学写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热爱,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这第么多,请有养花经验的同学说一说你养花的乐趣是什么。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像老舍先生那样在生活中发现和培养生活的乐趣,我们将会受益匪浅。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说《百草园》旨在观察自然景物,训练静态描写,那么《珍珠鸟>意在观察动物,训练动态描写,并为后文《螳螂捕蛇》的状物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其地位可谓"承前启后",不可或缺。对初一同学来说,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品。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观察对描写动物的意义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3)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为:"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童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鸟的对话为表现形式,语言亲切清新,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头、颈、肢、尾、羽等组成部分),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态的发展过程),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发挥想像和联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四、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可采用动画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如(听录音、看动画)一对大珍珠鸟(夫妇)在森林搬家到城里之前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人类的畏惧。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

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

(1)(珍珠鸟的介绍):主人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精心设置环境 ②不加干扰

归纳为"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板书)

(2)(主人的介绍):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

归纳: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通过珍珠鸟和主人的自我介绍,学生由听到的信息中归纳出要点,点拨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如:

(1)设计表格让学生在文中找词语,互改互评,理解文中内容。

小鸟的变化

活动范围

动作行为

神态描写

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已经放心

完全信赖

(2)比较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较优劣,培养学生语感,

注意用词的准确传神,养成赏品语言的习惯。

A 大鸟"伸"出小脑袋

小鸟"探"出小脑袋

B 幽深的丛林

幽静的丛林

C 一个蓬松的球儿

一个松软的球儿

(3)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此句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末最后一句的看法。你学习本文后,对观察描写动物有什么启示?

4.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型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业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中介,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绝好环节。

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内容多元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手、脑、耳、目、口等器官,不仅使观察、思考、想像、记忆等智力因素得到锻炼,而且使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所不能比拟的。

5.板书设计。

(1)养鸟的过程: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2)作者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写作启示:A.抓住特征

B.动态描写

C.想像感受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第三处写作启示由学生自己归纳书写,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五年级第一学期 版教材13课,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作者曾是我国五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上被誉为神童的作家刘绍棠。文中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写作上也很有特点:选材有点有面,记叙详略得当;修辞方法巧妙灵活,语言含蓄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4、理解句子含义。

5、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6、积累文中我专心听课的句子及课内外赞美老师的词句。

7、学有困难的学生说几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一个事例表达对老师的感恩。

8、明白省略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逐字解释法,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

2、过自读、引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应用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本义及在课文中的意思)、说说句子的意思及句子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理解句子含义。

4、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联系文本想象说话。

5、联系上下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名人尊师爱师的事例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重点:

1、朗读课文,感悟并学习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2、理解句子含义。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练习说话。

难点:

1、理解句子含义。

2、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二、教学对象分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前两课的指导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理解本课句子的含义依然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艺术,是一种移请的艺术,加上本文人文性强,是一篇很好的教人做人的文章,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情感目标的达成度才最高。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这堂课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真正动情、动心,才能激活思维,有感而发。所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这堂课的关键。

三、教学策略及设计

1、以学生为本,教师引领点拨,解决重点和难点。

无论是课前的渗透:搜集名人尊师的故事,积累尊师敬师的格言,谈自己的感悟,课堂上请学生谈田老师的语文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及点评和导语无不体现我对学生感悟的尊重,都以学生为本。。读课文,展开生生互评,让学生读读划划,交流交流,或是几处想象说话,有引但更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品词品句,理解含义教深句子的,都由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动来完成。

新课标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

在关键处点拨应该为重点之处强调,思路堵塞之处疏通。在理解句子含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巩固方法。在对文本的反复琢磨中,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并与同伴交流,共同体验、感悟,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课前我充分考虑学生理解句义中的难点,有的是关键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有的是体会句子对表现中心的作用需要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我都预设了何处点拨、如何点拨的环节。如文中春雨指文学的种子,学生较难理解,课堂上我便引导学生认识春雨是宝贵的,每一滴春雨都被土地吸收,用以滋润土地。紧接着问学生,由此看来,田老师每讲一个故事,都培养了我的想象力,好象春雨一样,把什么播入我幼小的心田呢?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为启发学生理解插柳的含义,先引导学生联系田老师的话得知其本义是插下一根柳枝,结果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柳树。随后启发学生从寻找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关系中发现答案。

2、化难为易,由浅入深。

文章中有几句含义很深的句子,如何让学生深刻领悟是个难点。所以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通过对田老师讲故事那段的朗读感悟,说说田老师的课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一般私塾老师和田老师讲课的不同之处体会田老师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良苦用心,领悟培养人才之不易。并且顺水推舟地引出了田老师培育了我的想象力及我深深感谢田老师为我播下文学的种子这两句,为后面的春雨、 插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词句的理解埋下伏笔,为化解难点铺设了道路。

3、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在课上我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更好的理解体会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加深了对师恩难忘的认识。在和作者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融合中有了许多的新发现、新感悟。

文中故事这一部分篇幅较长,在文章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中一带而过肯定不行。然而读几遍又会花很多时间。这一朗读环节我动了一番脑筋:在学生自学课文时对这部分内容已有了初步感知。第二遍朗读我通过过渡语语创设情境,然后用引读的方式单单念故事中田老师根据小诗想象的部分,关键之处通过老师的导语,如:田老师的故事还没有完呢,他还继续想象故事的发展和结尾。 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学习除了平时的阅读,大多来自课堂的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文章的言语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规范语言的熏陶。

4、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在这节课行将结束之时,我站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及人文素养的高度,要求学生诵读品味作者笔下赞美老师的词句,利用外在的语文资源,源于教材,又适当弹离了教材,适当放大了阅读范围,这些,不仅是一种优美语言的积累,也是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升华,更是师生情感的升华。那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教育性的语言,使教室里充溢着一种崇高的美。学生们为之动情、动心,至此再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个事例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这种发自肺腑之声将把师爱生,生爱师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使知识的掌握,心灵的美化,情操的陶冶结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常会问自己,怎么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共享语文学习的美好。我想:只有教师对自己角色有了正确的定位,树立教师是课堂上的引领者和合作者的意识,才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实现教学的智慧。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