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春天的畅想》说课稿

《春天的畅想》说课稿

   来源:文萃都    阅读: 3.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天的畅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天的畅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春天的畅想》。本课分两课时,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评价、开发七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春天的畅想》一课选了很多描绘春天的画面来帮助学生了解春天。其中既有古今中外画家的绘画作品,又有描绘春天的摄影、雕塑作品,还有学生的佳作,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堂欣赏课。本课主题紧紧围绕春天展开,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本课的知识目标为:通过欣赏、感受、解读、品味春天,让学生喜欢春天、赞美春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方法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选择恰当工具、材料,运用多种形式,探索不同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方法;情感目标为: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围绕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加深对其它艺术形式与美术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经常接触欣赏课,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技能技巧表现能力。本课主题十分贴近生活,学生们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已有所拓展,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多数学生表现春天的形式与手法较为单一,欣赏艺术作品时很少去思考、体会其中的意境、传达的信息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引发情感——发展认知——认知巩固——课后拓展”的模式展开课堂教学

1、 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

2、 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3、 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4、 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来设计:

(一) 引导阶段:

教师播放音乐《春之声》、朱自清散文《春天》、梵高油画《盛开的桃花》。请学生思考:“春天”的形象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塑造的?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字、音乐与美术作品共同赏析的形式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

(二) 发展认知阶段:

1、 观察联想: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春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春天的特点、景色,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2、 欣赏感受、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油画《初春的阳光》《花开得果园》以及雕塑《春风》,请学生思考美术家是怎样通过美术作品表达春天的各种信息的。

3、 展示多幅作品的对照比较及重点放大展示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中的春天。以摄影《桃花》与油画《桃花谷》为例对比分析: 自然美与艺术美具有哪些共同美感、自然美与艺术美不同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创设良好的情感基调,引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并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 认知巩固阶段:

1、 请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到的春天以及对春天的畅想。

2、 结合课本上的优秀学生作品,思考如果是你会如何表现春的特点。

3、 同学间相互交流,汲取别人优点,完善自己创作构想。

设计意图:采用自评、互评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热情,借此发挥学思维发散性的特点。

(四) 课后拓展阶段:

小结所学知识,请学生试着用色彩表现对春天的主观感受。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学习淡彩写生做铺垫。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对比,将本节课的重点直观清晰地呈献给学生。

六、课堂评价

自评、互评、点评的课堂评价的设置,宽松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敢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准,同学间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七、资源开发

教材资源、多媒体资源、校内外资源(图书馆、网络等)。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