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8.1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只在于容貌,而在于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因此我确立本节教学目的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二、说教学思路: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此文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全部流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分为四大部分:走近居里——解读美丽——升华美丽——书写美丽。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节课中始终都处于激活的状态,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思维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走近居里。激发学生解读居里的兴趣。

2、解读美丽

主要让学生理解“美丽”的多层内涵。要求学生先在文中去寻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这一步骤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居里夫人的美丽重点在“内在美”,即:坚强执著,献身科学,淡泊名利,懂得 “美丽”的具体表现。

3、升华美丽

最后从理解课题进一步提升对美丽的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索,居里夫人的“美丽”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4、书写美丽

课文的教学还应重视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引导学生说出来,写下来。因此,让学生书写美丽,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献身科学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和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感情激发。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看图片、朗读课文的形式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读、范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大多数学生没去过北京,但对北京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通过口述、看升旗仪式插图,点燃这种激情,逐层加深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谈谈我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复习旧知识:

1) 齐声背诵上一节课学过的课文《日月明》。

2) 听写生字,叫两位同学板演。

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命得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我多想去看看》,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也是文章的内容所在。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学生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

3、 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生现在的拼音掌握得可以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于是我首先采用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标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然后,指名读、范读,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感情。

4、 学生字:

我板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13个生字,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生字,然后让他们把音节写在生字上,最后叫学生读生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我在领读,加深学生的记忆。

5、 布置作业:

读熟并且背诵本篇课文。

说课稿 篇3

一、说内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是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复习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函数概念的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集的元素之间,按照某种法则确定的一种对应关系。然后用集合语言给出函数的一个新的定义。它既是对初中的函数概念的一个提高,又为揭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作了准备,这种编写也体现了在认识上由特殊到一般的新课程理念。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难点:对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初步学会从图形(或图象)、表格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体会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概括、

归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初中的常量、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复习再现初中变量观点描述函数的概念,为后面用集合和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奠定基础。

请同学观看几段视频(神舟六号的发射,花开放的过程,人身高的变化过程,汽车行驶的过程,运动员跳水的过程等)。

在这些过程中,总是因为一个量的变化影响着另外一个量的变化,他们之间总存在着一些规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数学知识描述这些规律——变量与函数(揭题)。

通过实例:(1)认识生活中充满变量间的依赖关系;(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形成

1.探究实例:

1、(幻灯片1)如图,这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请大家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提出问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任取一个时刻t(时),请问都有几个温度与它相对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并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任取一个时刻t(时)都只有一个温度T(℃)与它对应。

2、(幻灯片2)如下表,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利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x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3、(幻灯片3)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提出问题:请问任取一个不同的r ,S的值有几个?

请大家填写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r 的值,S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2.引出概念

从上面的三个函数关系的例子,回答以下问题: 1.三个函数例子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出函数关系的实质:是表达两个数集的元素之间,按照某种法则确定的一种对应关系。

用集合语言来更确切地刻画函数的定义: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数集,对A内任意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值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利用实际问题引出概念,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概念深化

从上面的三个函数关系的例子,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完成, 1.指出定义域,并写出值域。 2.区分函数与函数值 3.作为函数有几个要素?

4.如何检验给定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5.在函数关系式中,函数的定义域有时可以省略,你能明确它的定义域吗? 在实际问题中定义域还受到谁的.制约?

通过实例和问题,突破理解对应法则这一难点。

(四)习题探讨

用多媒体依次出示教材上的三个例题,老师先分析每个例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自己独立完成,最后通过大屏幕展示规范的解题格式。

对例1,让学生求解后,规范解题格式,小节求定义域的方法。 对例2,学生自我完成后相互对照交流,小节求值域的方法。

对例3,先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启发学生把x-1看作一个整体,不妨先用t来表示,体会整体代换的思想。小节求对应法则,即求解析式的方法。

通过例题的讲解,规范解题格式,培养解题规范的习惯。

(五)巩固练习

教材第33页练习A1-5题,练习B1-5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能熟练的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六)归纳小结

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教师完善。 知识上: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思想方法上:整体代换的思想

让学生积极发言,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及时点评并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见课本第52页习题2-1A1、4题;B第4题

2.选做题:由投影展示.

目的: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

六、说板书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用红色笔标注,整个板书充分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说课稿 篇4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说课稿 篇5

教学过程

歌曲激趣

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

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从歌曲中,你听出了什么?

(友情提示:可以从形式,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谈。)

学生举手发言。

小结语:大家听得认真,听得动情;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之情。再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的最好桥梁。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再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的多了,整理下来,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异同。

2?学习书信的写作方法。

3?在体验运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学会感恩。

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作者再什么情况下给儿子回的信。傅雷想通过这两封书信告诉儿子什么?请以“从___看出,这封书信是作者在儿子___时给儿子回的信。”的句式回答第一问。

学生速读后举手发言。

明确:第一封家书 儿子消沉时 败不馁 做个坚强 人

第二封家书 儿子成功时 胜不骄

品味赏析

正是期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使这两封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家书有了相同的内涵。我想知道,同学们喜欢着两封家书吗?能把你喜欢的词.句和大家分享吗?

体验运用

傅雷的家书,不仅能使他儿子—傅聪获益匪浅,也定能使我们这些阅读者获益匪浅。让我们学以致用,用我们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吧。

A 小李的爸爸和妈 妈 不幸双双下岗 ,小李也因此情绪消沉,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假如你是小李的好朋友小丁,决定给小李写一封短信。你该怎样写?

B 小帆前些日子去参加演讲比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回来后,就总是指挥这个,教训那个,学习也很浮躁。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小颀,想给小帆写一封信。你会怎样写?

(左右两大组分别完成A﹑ B情景演练)

拓展延伸

(看来同学们已从精神上把两封家书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了。)的确,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或许,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一个父亲?其实爱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一下,你们感受到父亲对你们的爱了吗?

先把你的感受告诉你的同桌,再和大家分享。

交流分享

小结:大家的述说很动情,也很感人。傅雷有一位让他为之骄傲的儿子——音乐家傅聪。我想:既然大家已理解 了父亲并深深感受到了父爱,那么,只要同学们努力争取,长大后也一定会成为让父母因你而骄傲的人!

作业安排

父爱是无言的,较之母爱,它更深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才能发现,他和母亲一起用真情为我们搭建成长之桥。今天下课后,我们能否用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手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关心呢?

结束语:放歌曲《感恩的心》

课后反思:这节课目标明确,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的述说很动情,感染了许多听课的教师。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课文读的较少,基础知识——字词也是在课前检查而没有在课堂上展示。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