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学习 > 说课稿 >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背景知识

《雨天中的布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雨天中的布料》是继学生学习了《研究材料的特征》课文之后,继续引领他们从一个侧面深入探究材料的某一类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课选择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布料的吸水性、防水性及渗水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控制条件的模拟实验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活动,使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生活化情境认识雨中的布料。教材中以“下雨了”这一生活化了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描述淋雨后,衣服上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而思考:布料在雨中是否有不同的特性?怎么来研究?第二部分是模拟研究“毛毛雨”下的布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15cm×15cm大小的布料上,自主选择材料,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中对布料表面的水珠和布料背面的湿度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等上面的差异。同时,这个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连续观察,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部分使模拟研究“中雨”中的布料。学生借助观察雨量变化后布料不同变化的比较实验,来认识布料不同渗水性。这两个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布料的防水性或渗水性,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也将两个可以并为一个环节,由学生来设计、完善和选择实验。第四部分是布料的使用。这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使用布料。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材料单元的要求、对五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将引领学生经历“雨天中布料”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下雨),了解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的细致观察(水珠大小的变化,布背面干湿度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经历探究活动,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在今后应用时,作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部分模拟研究“雨中的布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的模拟实验,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能力的所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模拟的初识也使这部分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材料准备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从这一角度出发,准备了下列材料。

1、演示实验材料:

伞,喷雾器,各种布样一块;

2、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套):

(1)、布料(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杯子,橡皮筋各四样;

(2)、洒水器、喷雾器(均装好水),放大镜,水槽,记录纸各一个。

六、设计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原则,结合本课的特点,选择采用由美国著名的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创造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按照科学探究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一、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布料差异性的研究问题。二、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布料的具体差异性。三、利用所了解的布料的差异性,应用于生活。

七、教学板块

1、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产生期待心理,将对后续的探究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上课伊始,我出示雨伞,以“雨伞的作用”引入,激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接着问:“伞的作用是依靠什么实现的?”引入对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等布料的认识。在这基础上,适时提出:“在毛毛雨下,这些布料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促使学生推测,提出种种假想。教师根据学生的预测,以简要的形式板书。

2、研究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这是杨振宁教授的一句名言。本课中,在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假想这后,面临的就是怎么去证明?怎么从证明中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为此,我安排小组研究讨论实验的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组织实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视情况以“参考意见”的形式,给出几点实验提示:

(1)、需要什么仪器、材料;

(2)、怎么模拟下雨;

(3)、雨量、下的时间怎么控制;

(4)、布怎样摆放;

(5)、实验中,观察布料的哪几个方面;

(6)、实验中怎么分工。

在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时,主要围绕模拟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展开,引导学生意识到控制实验的起止时间、“降雨”的水量、“降雨”的高低、布的松紧等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实验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让他们思考如何在观察时对布料的变化进行细致的对比观察和记录等问题,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在一次次质疑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小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整理出比较合理模拟“毛毛雨”或“中雨”的实验方案,并作出方案的选择。

这里,为了让“雨”模拟实验起到帮助学生学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的作用,以问题“布上的水或者水珠变化有可能是很快的,四个人怎么协作?”引导学生作出细致的实验分工,让他们意识到科学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严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器具整理的关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接下来由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你的猜测一致吗?它们说明了什么?”刚开始,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实验操作的,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帮助。对分组实验,尽可能安排每组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教师适当掌控实验时间,在小组操作了四、五次的时候停止实验。

在模拟实验后,学生收拾好实验器材,描述实验现象。对学生的描述要求有序,条理清楚,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在汇报中可作出辩驳和补充。描述主要是以下几个内容:

(1)、四种布料各自的变化情况(表面的水珠、布的湿润情况、背面的渗水情况等);

(2)、对比猜测和现象,从中想到什么;

(3)、比较四种布料的变化,做出小组的结论。

学生描述时,教师简要地把内容记录到黑板上,并及时对照预测的板书作出评价。

收集到各种现象后,分析是比较关键的环节。此时,要鼓励和启发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要讲自己的结论,还要讲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这样的目的在于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作出解释的能力,同时也使得许多相关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发展他们认识物质性质的能力。

4、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围绕“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展开分析后,学生已能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差异,让他们了解布料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布料特性的兴趣。这里,我设计了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具体如下:

选择什么样的布料来做雨衣更合适些?为什么?

打翻了一杯水,你考虑用什么布来擦,为什么?

课后请同学们关心一下身边的布料,运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在课外继续研究,选用什么样的布料做内衣最合适。从而把本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上下课铃声不再成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5、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而科学课的则更能体现学生探究事物的一个过程。本课的板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具体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提出问题——预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作出解释——应用”。通过板书强调了主观预测和科学实验的差异,从而形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认识方式。

板书: 雨中的布料

预测:观察到的现象:

1、……1、……

2、……2、……

3、……3、……

…………

不同的布料在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差异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思路

水果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开展《秋天的水果》的主题活动时,孩子们的兴趣度较高。当品尝水果时,有的孩子发现水果里面有籽的,为了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进一步了解多种水果的种子,我选择了《蜗牛和苹果》。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者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目标为:

1、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排一排,了解,《蜗牛和苹果》的故事内容,知道苹果的种子会发芽。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知道苹果的种子会发芽。难点定位于: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图片的排序。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老师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一起来把故事排排队,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过程:

1、在导入环节,我出示两张图片,通过开放的提问:“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小蜗牛为什么哭了?”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思维,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测与表达。

2、当孩子完整欣赏了故事内容后,孩子们进行分组交流与讨论,并根据故事内容排图片。分组是让幼儿自由结伴,培养自主性。当孩子们在排图片时,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商量,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3、我和孩子一起来讨论:“苹果树是从哪里来的?”并切开苹果,引导幼儿观察里面的种子,发现秘密。

4、我准备了梨、石榴等多种水果,并切开,让孩子观察比较水果的种子,拓展幼儿的经验。

说课稿 篇3

一、活动生成:

《上床睡觉》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有趣的读本,它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很多动态的信息,有不断发展的变化。其次,这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读本,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有画面的直观信息,有隐藏其中的推理信息、有可供想象的开放信息等。选择这本读本来进行教学,小朋友肯定会很感兴趣,会被深深吸引。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结合语言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技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拓展幼儿的想象力与思维,我把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幽默的结局,理解一一对应。

2、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中呈现的细节,来推测相关情节,学习如何利用图画线索读图。

3、喜欢看这本书,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难点和重点

本节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中呈现的细节,来推测相关情节,学习如何利用图画线索读图。

重点是根据图画合理推测故事情节,大胆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开展此节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绘本活动的乐趣,我做了以下物质准备:课件《上床睡觉》,音乐《小动物模仿操》,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易抓住孩子的眼球,方便教师开展教学。

五、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讨论、讲述、表现,从而轻松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了讨论谈话法、学思考、学观察等学习方法来获得知识。

具体如下:

1、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活动中,我以老师首先揭示或引发讨论内容,然后由幼儿进行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多次让幼儿讨论对动物睡在哪个位置,以"为什么""猜一猜"让幼儿深入思考问题,并让幼儿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看法,讨论法结合了《规程》的要求,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避免了幼儿因说教、指导过多而产生的腻烦、抵触心理和行为。

2、学观察:通过多媒体演示法,把幼儿带入幽默的画面中,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意境,感知故事内容的涵义,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学思考:教师以适当地提问,通过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思考、感受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我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鼓励多样性的学法,使幼儿得到全方位地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这么简单的故事怎样教幼儿呢?其实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很简单,但它有很多空间给我们挖掘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发挥读本的教育功能。除了教幼儿朗读故事之处,还能从读本当中获取什么知识呢?读了这本书,孩子能够学会什么呢?其实在《上床睡觉》这个故事中,巧妙的融入了数的概念、量的体验有关数学领域的知识经验。如小蛇和河马、大象的对比,动物与枕头的一一对应关系等。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模仿小动物的身体动作,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接着,以故事的形式为开端开展教学。首先,小班孩子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的小动物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幼儿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动物想上床睡觉。其次小班的孩子对"吊床"这个概念还不清楚,如果让孩子来说说什么是吊床,孩子根本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在故事中采用了直接告诉幼儿的方式,然后边说边指着封面上的吊床,这样更直接一点,符合小班幼儿具体直观性思维,助于孩子的理解。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观察图画中呈现的细节,来推测相关情节,学习如何利用图画线索读图。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教学,不断地抛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幼儿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之中,所以当看到每一页时,我都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等问题去引导幼儿读图,尽量地让幼儿去猜测,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测结果表达出来,让幼儿在猜测、读图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内容。

最后,活动在《小动物模仿操》音乐声中结束。

活动延伸:孩子们在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在后面的活动中可侧重文本中动物的心理活动,让幼儿能大胆推测动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总之,我想本次活动通过多种手段让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的内涵,幼儿的认知得到了扩展,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及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家园,安排了四篇主体课文《我是中国娃》《一起歌》《地球妈妈》《多想去看看》。向我们表达了生活在地球之家、世界大家庭、祖国之家的人们的感受,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感情。

“我是中国娃,生着黑眼睛,长着黑头发。”——从感性上对自己、对中国人的认识。

“写的是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感受着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影响。

“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概括儿歌的主题。无论身在何处,心儿永远向着祖国。

《我是中国娃》这首儿歌语言浅显生动,意蕴悠长。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叫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家”。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更容易被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因此,本课教学适宜采用多媒体这一能融形、光、色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环境分析:

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料整理:

在教学中注意适当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借助生动的图片、课件、音视频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三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识字、合作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民主、开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文章内容,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这句话的意思。在民主、开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文章内容,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指导“、”的写法,把“头”“不”二字写美观。

四、说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离不开直观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理解新识。

具体设计:教师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表达中清晰地了解课文,通过电脑画面和配音、具有说服力的画面的感知,唤起学生热爱祖国每一寸土地和身为中国人而骄傲的情感体验;适时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介感知课文,巩固练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五、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有通过小组长和老师检查提高学生读书、识字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及应对策略和整合点

在一个优越的网络教学环境中,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及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整合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大家请看这是我们中国的版图,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面,今天我们这个大家庭要有几个娃娃来做客,瞧,他们来了!

(依次显现出示中国娃娃和各国娃娃的照片)

2、大家观察这几个娃娃长得什么样儿,你觉得他们长得可爱吗?(生答)哪一个是中国娃娃?(生答)这个中国娃娃和其他的娃娃有什么不同?我们在座的小朋友都和这个中国娃娃一样长着黑眼睛、黑头发,和她一样可爱、漂亮,大家互相看看是不是这样?

3、和照片上的小朋友打个招呼好吗?用中、英等多种文字出示“你好”的问候语。(课件展示文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我是中国娃。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

回答:“可爱!”

认真观察老师出示的照片。从中找出中国小朋友的照片。

说中国小朋友的外貌特征。(眼睛、皮肤、头发等)学生坐好认真观看。

凭自己的已有认识回答。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直观式教学,便于学生自己点击学习,并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愿学、乐学,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打开书57页,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借助拼音能读会多少?(学生自读)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圈出的字词多次再现,为识字做好铺垫。 2、谁借助拼音已经能把课文全读下来啦?指名读,提要求:咱们来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吧!那么在听小朋友读课文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做呢?)此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仔细看”的师生对话练习。让学生明确倾听范读的要领。 3、这位小朋友读完了,你想夸夸他吗?再听听视频录音吧! 4、初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你想像这位小朋友那样美美地读一读吗?老师先看看谁读书的姿势最正确,谁的书立得最直——学生自然做出读书的正确姿势。读的时候声音要洪亮,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5、再读课文,熟悉生字。(请你再把课文小声读一遍,边读边圈出生字。认不好的生字多读几遍,做到会读会认。) 6、检查认读生字情况。(生字娃娃现在要和我们交朋友了,我们就比一比,哪位同学交到的生字朋友最多,是最聪明的中国娃娃!) (1)在儿歌中认生字。(幻灯出示无拼音的课文)师:现在扣下手中的书,看大屏幕,老师这篇课文可没有拼音,看你能不能认出其中的生字,比比谁认得快。(认一类生字时强调字形,之后再认二类生字。) (2)脱离儿歌认生词。幻灯片出示生词:全班学生抢读生词。再指个别生字学生来认读。 7、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指一名学生看书读课文,学生互动评价。(认会了生字,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一人读,大家听,比比谁的耳朵灵,听他读得声音是否洪亮、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课文是否通顺) (2)这位同学读完了,你想给他什么样的评价?就请你直接对他说吧! (3)再指一名学生来读,学生再次互动评价。(谁想再来读一读,读得更好呢?) (4)课件出示去掉拼音后的课文,学生看大屏幕读。(这回看看去掉拼音后谁读得最好)

学生按要求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与自己的小伙伴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一边听一边仔细看书。

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学生自然做出读书的正确姿势。

(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主动识字

3名学生分别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说,小朋友读得很熟练,很准确,声音很洪亮,而且还有感情,这时则更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来读。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课文欣赏”

通过听音频,再次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给学生提供识字方法的交流机会,互相促进。

【设计意图】该环节要充分体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将课文中的字词抽出来认读,体现由文到句,由句到词,到字,逐步识字,减轻识字负担。

让学生参与评价,进一步巩固识字,为由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学生可能会这样说:“xxx,你读得很准确,也很熟练。”“xxx,你读的声音很洪亮……我要向你读得那样好。”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同学们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中国永远是我们的家。作为中国人,你感到怎么样?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是自豪的。

2、指导学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师适度鼓励表扬。

3、生配乐读文,感受自豪。

(1)指名读;

(2)齐读;

(3)男女比赛读。

生畅所欲言、踊跃回答。

有感情读课文:

自己试读;

指名读,读出自豪的语气。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课文欣赏”

提高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验情感1、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一共有几句话?你怎么知道是三句话呢?

2、谁来读读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请你把这三句话分别大声好好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想想你从每一句话中都知道了什么?通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谁来说一说,你从每一句话中都知道了什么?你想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我是中国娃,生着黑眼睛,长着黑头发。

先把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在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中国娃”“黑眼睛”“黑头发”这几个词,

强调要重读,即边理解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在理解句子的同时再来读读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个别读)。

——写的是在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

学生自己先把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边说,老师边引导(课件演示象形文字演变的步骤)

(同学们,你们看,咱们中国古代人多聪明呀,在没有发明汉字之前他们根据图画自己创造了象形文字,经过了几千年象形文字就演变成了咱们现代的汉字,中国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特别悠久。)(咱们现在写的汉字其实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你们觉得咱们的汉字漂亮吗?希望同学们今后好好练习中国字,把中国字写得漂漂亮亮的。)有感情的朗读:写的是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用中、英文字“你好”的问候语对比,帮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上学了我们要学写中国字,可是我们从一出生听到的就是中国话,呀呀学语说的也是中国话,所以中国话和中国字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请同学们再带着感情来读读这句话。

——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

先把句子读一读。谈自己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老师边引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是我们全班同学和所有的老师我们这些都长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又都有一个大家,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中国)(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离开了中国可能会到哪里去呢?你们会忘记中国吗?为什么?——因为中国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此处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首先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学生可能知道自。己家庭的小家,对于中国还是个“家”可能就建立不好直接的概念了,所以我还是要用语言来引导学生。

4、同学们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么谁想给大家来美美地背一遍呢?

【设计意图】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背的形式可能更是多样的,课堂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单独背,更加渲染课文的情感。

33句

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自由长谈。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品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中国人长的是黑黑的眼睛,还有黑黑的头发,他们和其他国家的人长的是不一样的。此时,我可以再次出示中国儿童和外国小朋友在一起的照片,再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和理解。【设计意图】学生可能对中国汉字的体会不形象,我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字到简体文字的演变历程,同时并加以解说使他们对中国汉字演变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加深体会中国汉字的形体美。

二、学习写字,感受汉字之美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中、生、头、不”,组织小组讨论:也当一回“老师”怎么教大家写好这几个字?

2、组织汇报,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拓展阅读《歌词中国娃》、《龙的传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写“中、生、头、不”四个字时应注意什么,汇报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写字。

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学唱歌曲《中国娃》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汉字之美,当小老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学写字“写一写”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歌曲欣赏

三、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中国娃,除了相貌、文字、语言,你对自己的祖国——中国还有哪些了解?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2、同学们对祖国知道的可真多,是呀,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到处都有让我们每一个中国娃娃值得骄傲的事物。

3、大声齐呼: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

4、下面就请同学们伴着动听的乐曲一起来感受这份自豪与骄傲吧!

5、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学生畅所欲言。

生一次又一次齐乎,感受自豪。

共同欣赏《娃哈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和学唱《中国是我家》。

生人认真倾听老师读

梁启超

先生的语录

【设计意图】此处拓展,学生可能会说看天安门升旗,看长城,看桂林山水等等,总之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说。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的延伸,使学生感到祖国的壮美,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国娃而感到骄傲自豪。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腾飞的祖国(国旗、长城、神七上天、08奥运等画面。)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 MV欣赏(《娃哈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国是我家》。)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梁启超语录”

【设计意图】学习梁启超语录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为中国人是自豪和骄傲的,最重要的就是要牢记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

四、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我是中国娃》习题精选

(一)、我会写。

中( ) 生( ) 头 ( ) 不( )

(二)、我会连。

写 中 头 说 不 娃 眼

发 是 睛 娃 字 国 话

(三)、我会填。

我们中国娃生着( ),长着( ),写的是( ),说的是( ),( )都是( )。

(四)、我知道。

头的第五笔是( ) 中的第二笔是( )

方的第四笔是( ) 不的第二笔是( )

作业布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生字。

五、《我是中国娃》 板书

5、我是中国娃

黑眼睛 黑头发 中国字 中国话

说课稿 篇5

我们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地收集到了许多图片,在进行(共享)展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小组比别人慢,比别人差。这时我发现,展示的图片,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资料能力的契机。于是我马上号召各小组将图片分类整理,待会儿展示。

(一)分类整理文件夹,展示作品

我们在进行第二次展示时,有的同学按花色来分,有的按品种分,有的按花茂盛与否来分,还有的同学说最好按品质分,因为杜鹃文化及麻城的灵魂文化。更古至今,象征源远流长;扎根山崖,体现顽强不屈;火红一片,象征红色精神与热情奔放……(随即播放与之相配的视频)

(二)小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及善于发现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展示结束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下载与保存图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还可以怎样保存图片?通过交流,我发现原来他们还知道了一些保存图片的方法,并且还做了演示呢。

(本环节,通过学、说、演、练、展示、拓展。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下一步)任务二:关于杜鹃的文字的下载与保存

有了图片下载与保存的基础,文字的下载与保存就不难了。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自学,发现问题,互帮互助,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既学会掌握操作技巧,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学间的相互指导,质疑解疑,既培养协作精神,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第一步)1、出示任务 整理自己的信息,准备小导游竞选。

要求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介绍时要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作品或其他的演示形式。

(第二步)2、合作探究 准备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我适时对学生做一些插入音乐,调节图片的大小等技术方面的指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步)3、小导游风采展示

我们在全班进行了“小导游竟选”,还评出了 “最佳小导游”和“优秀导游小组”。(简单展示交流录像)。

4、我的作品展

课后我将他们的作业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留给下次上课时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提高,这是我的教育追求。本环节既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再次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四个环节)(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文字图片下载与保存的方法,学会了分类,初步具备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了解了家乡的杜鹃文化。

但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其他的网络信息该怎样下载呢?当一个网络中的内容限制了访问权限该怎么办呢?这些又将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主题。

(最后)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是: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下载与保存动物图片及没有主题的文字改为围绕“了解家乡的红杜鹃,争做一个小导游”这一主题进行,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又了解了家乡的特色文化——红杜鹃。

2、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在教学中,把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3、课堂中始终渗透信息技术与家乡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遗憾的是,在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不是很充分,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另外,在学生对网络上其他知识很感兴趣时候,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本课的教学,没有进一步加以引导。今后,我将和大家一起,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致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开,漫山如霞,花色之美,天下一绝。麻城,一块神奇美丽的地方,热情好客的麻城老乡正等着你们去做客呢!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大家好,我叫孙淑娟,来自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夏夜多美》第二课时。《夏夜多美》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5课。本单

元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为主题,让学生体会夏天的美好。《夏夜多美》既写了夏天的美景,又写了夏天的情趣,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二,说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第一课时,学生已学完了生字,读课文时能做到准确,流利,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要求会认的13个生字新词,积累优美的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体会夏夜的景色之美,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在读中体会夏夜的美。

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美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现在我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能力

识字仍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而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要让孩子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我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巩固识字的兴趣。天黑了,小蜻蜓要回家,谁把词语读准确了,小蜻蜓就能顺利飞回去,谁愿意帮帮它呢 孩子们读完词语后我说:

谢谢你们,是你们的认真朗读让小蜻蜓回家了!咦,它身后有只小蚂蚁在哭泣,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回事吧!既让学生愉快地巩固了新词,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很自然地引出文中的故事,进入第二步情趣阅读,感悟夏夜之美的学习。

二,情趣阅读,感悟夏夜之美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要求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安排了情趣阅读,感悟夏夜之美的教学环节:

在感悟夏夜景色美这一部分,我先采用教师范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读,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又运用直观形象法,用课件展示夏夜的美景,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在此我通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看到了——的——加深了学生对夏夜景色美的感悟,而且积累了语言文字,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低年级语文教学以朗读为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文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较低,所以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有一定困难。我采用了一些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听读,理顺文意;指名读,理解词语;自由读,感受独特体验;师生合作读,男女伴读,分角色读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朗读情趣,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2,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文中睡莲与蚂蚁的第一次对话,小蚂蚁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了!我指导学生如果是你

掉在水里上不了岸,你是什么心情 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小蚂蚁的焦急,害怕了,读得很出色,第二次对话读出小蚂蚁的感激也是如此。

3,通过评价引领学生读得更有感情。有小朋友读蜻蜓飞呀飞。我评价学生:你读得真好!轻轻的缓缓的,就像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

过很多很多地方……其他小朋友马上就带着自己的感情美美地朗读起来。在这个环节,让孩子们尽情与文本对话,加深理解,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4,通过表演吃透文本诠释情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语文课堂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一年级

学生好动的学情,我采用了情境表演法加深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在这美丽的夏夜里,公园里静悄悄的,大家都睡着了……老

师的朗读穿针引线地使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很多学生读透了文本,表演得入情入境。而在表演完后的评价过程中,我提问你为什么觉得睡莲姑姑

表演的好 ,小朋友回答因为她显得很想帮助小蚂蚁了。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再一次咀嚼文意,更加体会到了小动物互帮互助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熏陶,提升学生品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情操。在读透了文本的基础上,我通过提问星星为什么高兴地眨着眼睛 来提升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各种小动物的行为说说

这个夏夜的开心事,理解比夏夜景色更美的是助人为乐的精神,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也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我布置本课作业为:画出你心中的夏夜美景,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话,读给你的伙伴听。

(这样的作业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拓宽了学生想像的思维空间。将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其个性在绘画与解说中充分张扬。)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长颈鹿和小鸟》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除法的第一课,它是在本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基础上的后续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

本节课通过长颈鹿给小鸟准备房子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6—9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是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展示的是一幅情境图:上面有这样的数学信息42只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房子?然后是:想一想如果来了48只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间房子?再后来安排的是口算练习,最后是;数学故事分草莓,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拓展练习。

鉴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选用的是情景教学模式,把整节课串成一个。

造句
成语
谜语
课文
征文
同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