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育随笔 >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3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与态度:

5、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国之思。

教学重点:

目标1、2、5。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进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然后完成:

1、从诗体上说,这是一首什么诗?(律诗,并回顾唐诗体裁特点)

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几个字?(林、森、阴、心、砧)

3、用笔画出诗中的意象。

三、鉴赏诗歌

接下来,我们鉴赏这首古典诗歌。那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呢?

第一步,抓住题目。题目即诗眼,解读了题目,诗歌就理解了一半。

第二步,解读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安排学生活动:自读、讨论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1、学生发表讨论后得出的意见,教师随机给予恰当点评;

2、教师明确:

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艺术技巧:

1)、对偶、颔联、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结合上述鉴赏,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参考资料]

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兴感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

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清金人瑞《杜诗解》)

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