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育随笔 > 实用的马说教案4篇

实用的马说教案4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7.7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理解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的特点。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我们现在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伯乐”(“伯”,读bó音)比喻什么?(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千里马”的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标题既突出了文章的体裁,又强调了本文是借“千里马”及伯乐为喻,来表达中心的。

简介作者略。

三、熟读课文

做到读准、读通、读熟,然后进一步达到“美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五遍课文。

(一)初读。

第一遍默读:对照注释,正音,解词,试译个别难句;实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请划上记号,准备质疑。作好朗读的准备。然后,教师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读:读的人要尽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听的人要注意听,看读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里。朗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由学生评定其中读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读后,教师点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必须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准、就是不读错音,不读破词语句子(“读破”可适当解释),不添、漏字;通,就是读明白,正确把握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熟,就是读得连贯流畅,且有一定的速度。刚才朗读得不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读准、读通和不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写了什么,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

(二)初步分析课文,结合词句了解段意。

抽学生翻译:从“故虽有名马”到“不以千里称也”。翻译后,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补充强调:“虽”,即使;“名”,可译作“出色”“雄健”;“骈”,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一起,“骈死”,可译作“(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提问:第一段中的“故”字什么意思?(所以,表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是前两句)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么?(阐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抽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中“且欲与……其能千里也”。翻译完评议后,教师补充强调:朗读时,这两句词语间短暂的逻辑停顿应是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读音:“一食,,(‘食不饱”,均读shí;“食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读sì音,通“饲”。“是马也”的“是”,代词,可译作这些、这。

提问:这些马指什么马?(千里马)千里马为什么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引导学生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推及“食马者”的无知,并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

教师点示:第二自然段,从全文看,这是承开篇句而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又提问:“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什么?(食马者,但翻译时不必补出)那么,“鸣之”句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翻译时也应该把“食马者”当主语,作“听它叫……”译)“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句话写得很形象,表现了“食马者”的什么?(无知之极)那么,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着力写“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然后,抽学生翻译最后两句。

翻译完评议后,教师点示:“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首段指出只有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的了;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一食,或尽粟一石)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第三段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三)再读课文。

仍抽第一次朗读的三人分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评议:肯定比前面所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还没有读出来。

教师引发:要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达到“美读”的效果,先要确定朗读的基本浯调,有的课文应以庄重、严肃的语调读,有的应以活泼、愉快的语调渎,有的是贬冲、斥责的语调……这篇文章的基本语调应该是什么呢?要确定它,必须要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四)进一步议论、分析课文寓意。

教师激发:结合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境况和“预习提示”,大家议议,这篇文章是不是只写“千里马”?是不是表现出作者更深层次的见解?这个见解是什么?全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议,老师评,边议边评,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作者抒发的感情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接着教师点示:借“千里马”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采用了一种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那么,这篇文章朗读的基本语调应是什么?(悲愤)基本语调确定后,要贯穿全篇,但并不是说语气、节奏等方面就没有变化。随着内容的展开,语句的变化,语气可有急有缓,声调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节奏可有强有弱。还要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现在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录音。

(五)听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会: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录音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等。

(六)再朗读全文。

集体朗读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组分段朗读。然后,要学生评议推选一位朗读得最好的朗读全文一遍。

四、布置作业。

在做好课文后的练习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道练习如下:

1.文中五个“也”字都为语气助词。在课后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五个“也”字的语气有些什么不同?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朗读,确实是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此开展教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要学生朗读,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是个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因种种原因,对朗读的具体指导还略显不足。本设计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美读”去高标准要求学生,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有效的引导。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导。

如本设计提出要达到“美读”,必须先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接着,提出“美读”的第一步,是确定朗读的基本语调,然后,提出“美读”还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逻辑停顿、逻辑重音等方面的变化,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使学生明白朗读好的过程,掌握怎样才能朗读好及怎样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朗读实践,给予具体指导,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使理论认识指导与朗读实践结合,使之落到实处。

本设计囿于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将具体指导一一点明写清,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体的操作中,执教者应结合本课,在自己反复朗读和反复听录音的基础上,体会朗读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预测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足,设计出准确无误的纠正、改进方法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在要求学生朗读时,给予准确无误的切实有效的具体指导。再次,把朗读和分析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生“初读”后,对学生讲清要朗读好,达到“美读”的效果,必须切实弄通、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朗读训练的需要,分层次逐步引入对课文的分析,如设计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课文”和“进一步分析课文”两个阶段。最后,要学生反复朗读,这时的朗读,既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内容、感情的过程,又是朗读训练深化的过程。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马说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我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我能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重点:

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我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能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韩愈,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世称韩昌黎或称昌黎先生。________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另一外文学家并称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说”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相马()2.骈 ()3.槽枥()

4.食马者() 5.外见()6.策之()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骈死() 2.故虽有名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尽粟一石()5.策之不以其道()

6.执策而临之()()

4、用/划出下列句子停顿的节奏: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的节奏;读出感情

2、疏通文意,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结合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通,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③其真无马邪通,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2)古今异义词: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今义: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今义: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之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③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虽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⑦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4)词类活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5)执策而临之执:

2、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填原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这句话在全文中还起到的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5)讽刺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主旨句是:

四、《马说》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退之;唐;柳宗元;韩柳;一种文体

2、(略)3、(略)4、(略)

二、合作探究

1、(略)

2、(1)①“见”通“现”,显现、表现

②“材”通“才”,才能

③“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通“饲”,饲养;喂养

(2)①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②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③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④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⑤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3)①之(1)的(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3)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4)音节助词,不译

②策(1)名词活用动词,鞭打(2)马鞭(3)动词,记载

③而(1)连词,表转折,但是(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

④食(1)吃,动词(2)通“饲”喂养,动词

⑤虽(1)即使(2)虽然

⑥其(1)代词,代“千里马”(2)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3)表推测,“恐怕”(4)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⑦以(1)把,用(2)按照

(4)①辱:受屈辱,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尽:吃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驱使。

④千里:日行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2、(略)

3、(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没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呢?说明了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6、文中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指什么?

7、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什么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6、“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比较阅读,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甲《马说》原文略。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第二课时)

1、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明确: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说明伯乐对与千里马的重要

3、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5、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7、明确:作者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mèn)之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6、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