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学计划 >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3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任教153班与154班两个班,其中153班是文化班有男生51人,女生22人;154班是美术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并且有音乐生8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每人每学期指定一个专题,安排一至二次教研课。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四、教研课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新教法

五、教学进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一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思想教育:

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

周次|时|内容|重点、难点

预备周|3|学法指导|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了解高考。

第1周9、3~9、9|5|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难点:理解概念。

第2周9、10~9、16|5|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第3周9、17~9、23|5|单调性与最值、奇偶性、实习、小结|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第4周9、24~9、30|5|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第5周10、1~10、7|5|国庆放假|。

第6周10、8~10、14|5|9月月考、对数与对数运算、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第7周10、15~10、21|5|幂函数|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y=x3,y=x—1,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第8周10、22~10、28|5|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第9周10、29~11、4|5|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第10周11、5~11、11||期中复习及考试|分章归纳复习+1套模拟测试。

第11周11、12~11、18|5|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第12周11、19~11、25|5|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线面平行判定与性质|理解空间几何的定义和公理,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第13周11、26~12、2|5|线面垂直判定与性质小结|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第14周12、3~12、9|5|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掌握斜率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第15周12、10~12、16|5|直线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小结|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第16周12、17~12、23|5|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根据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17周12、24~12、30|5|空间直角坐标系、小结|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第18—22周12、31~2、3|5|期末复习及考试|分章归纳复习,模拟测试。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