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学反思 > 项链教学反思

项链教学反思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链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链教学反思

项链教学反思1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试过用画面,声音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因为刚接触一篇课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在这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比较,积极参与,然后再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做到课堂的高效性,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在每节课都要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创设情境地,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高潮。这样学生才会乐意去学,主动探究问题,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我想,这中方法远比“满堂灌”老师累,学生烦的传统课堂效率高的多。

比如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课后,我发现学生也在动手设计此类板书,尤其是那些爱好绘画的同学更是将版面设计的色彩斑斓,新颖独特。课后的习题学生也做得比较好。至此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构建了一新种新型的发现——探究——创造的教学模式。在使用网络技术,把文字、声音、动画、色彩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动眼观察,动口叙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而在各个不同的界面都留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和空间,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还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项链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最终归宿是指向于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细读文本,恰当地选择好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结合《项链》一课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巧抓叠词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具有形象性、确切性和音乐性的特点。《项链》一课,运用到叠音词:“蓝蓝的、黄黄的、小小的”,这三个叠音词使大海、沙滩、海螺和贝壳的特征更加形象,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确切。这样表达,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另外,还表达了作者对大海、沙滩、海螺和贝壳那种喜爱之情。之前在《四季》一课进行过练习,本节课只是进行练习巩固一下,检测学生对叠词掌握情况。

二、巧学“的”字用法

《项链》一课课后题第二题就是让学生学会“的”字用法。从“金黄的、雪白的、快活的”这三个词语中让学生谈发现,引出“的”字用法,以此扩展“地、得”的用法,只是渗透不做深入讲解。让学生在练习中明白“的”后面搭配的词语是事物,即名词,他们在修饰事物的颜色、特点、样子等特征。

三、巧用“又…………

《项链》一课在第一自然段出现了“又宽又远”、“又长又软”这两个词语,这个语言训练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加孩子们的词汇量,能正确运用词语,由此我进行了训练,孩子们积极踊跃,“又大又圆、又细又长…..”正在我们说的很开心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出了“又大又小”这个词,其他孩子也没有质疑,认为是正确的,我说:“你在哪里见过又大又小的东西?”孩子们搜肠刮肚,也没有找到,他们明白了没有这样的事物,这样的词语也是不存在的。为了巩固,引导学生发现教室里的事物,“教室里有又细又长的什么?”“教室里还有又……又……的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快活地说着自己的答案。通过这样的环节,对“又……又……”这一结构的词语,学生不仅已经会准确填写,而且还在不经意间学会了运用。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足教材,深挖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落实到位,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实效,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项链教学反思3

《项链》是一篇美文。课文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课文犹如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有动感。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构思巧妙,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为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等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叠词和又x又x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词语描述生活中的常见景物,使课堂的学习得到了升华。在写字教学中,重点指导“撇”“竖”“横折”。因此学生字写得规范认真。

2.朗读指导。课文语言优美,第一段写景,朗读时情绪饱满一些,舒缓一些。并重点引导学生读好逗号的停顿。在指导第一段第三句描写海浪的句子时,我重点抓住“笑着”一词,让学生体会浪花的开心,以及浪花开心时会发出的声音。第二段写小娃娃在海边嬉戏打闹,活泼、轻快一些,通过观看图片、想象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体会到大海的特点和小娃娃的快乐。

3.理解运用。课文文质兼美,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表达特点,通过读表达对美的感悟。带着“小娃娃在沙滩上做什么”这一问题,朗读第二段,在读文中让学生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项链”,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两条项链都是谁的。结合插图,再次推进对“项链”一词的理解。再一次的朗读,让学生圈画出文中出现的动词,由于一年级学生对于动词的理解有限,能找到的动词也比较有限,因此我设计了动词填空,让学生看着空出的'部分再一次圈画出动词,最后带着动词读文,感受小娃娃的快乐。

4.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和“白”,进行对比识字、写字。学生从观察中能发现生字的特点,并说出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最后老师进行示范写字,重点指导学生的笔顺,引导学生进行练写。

二、成功之处

课文语言优美,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音乐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朗读指导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让学生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小娃娃的快乐,学生组内朗读,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机会,读出了沙滩、海浪、海螺、贝壳的美丽,小娃娃在海边玩耍的快乐心情。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教师本身的教学语言比较生硬,不够活泼,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氛围,导致课堂有些沉闷。本课出现的叠词较多如:“蓝蓝的”“小小的”“黄黄的”,课堂上制作了叠词的学习单,让学生先说再写,但是整体来说学生写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写字比较慢,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应该以多说为主,重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提前设置好自己的课堂语言,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用自己的状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课上大胆放手,给予学生信心,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多读。在学习叠词的时候,多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多说,从说词语到说句子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前再让学生搜集“的”字短语,课上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补充。如:嫩嫩的、紫紫的、暖暖的、大大的……并拓展:丰富的、丰收的、辽阔的、绽开的、美丽的等词语。

项链教学反思4

《项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通过课文对大海的描述要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课堂教学中继续利用随文识字、看拼音识字等方法学习生字,学习课文时有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美丽,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朗读的部分要让孩子分层读课文,首先集体初读课文,读熟文中生字词,其次跟着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分小组有感情的赛读课文,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大海之美。

上课时要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一年级的孩子对很多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需要激发孩子想知道,想了解,想探索的欲望,在解读课文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字词,包括分析字的笔顺结构,多音字等,从而更深的加强孩子在课堂上对生字词的记忆。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