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学反思 >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历来认为较难,枯燥。本年度教授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学生其实还是很有创作热情的,只是我们慢慢地把他们的创作热情给消磨了。

支教本课时,自己并没有太多新意的教学设计。大致流程为: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找出本文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文章1—5段举了哪些事例?从哪一个方面阐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推敲的故事朱光潜认为哪个字好?你认为哪个字好?

苏轼的诗歌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效果?什么是套板反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

拓展训练:苏小妹咬文嚼字,早梅一字师,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过入满,有何差别?古人咬文嚼字的名句。总结本课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整个教学流程也比较大众化,但是在拓展训练环节,当学生选字眼的时候,热情高涨,大胆尝试的状态历历在目。推好还是敲好,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改了一个“润“字,也改得很妙。可见,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创作的激情还是有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呢?包括我们的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写作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觉得至关重要。

高二阶段训练的是议论文,议论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值得自己思考。与其一次次地让学生艰难地挖空心思地创作,不如让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学生是愿意创作的,如果让学生去创作剧本,他们愿意,如果让他们演剧本,他们更愿意。如果让他们创作诗歌,他们也愿意,品味诗歌,遣词造句,也别有风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2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朱光潜先生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我采用比较简单的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分析探究——拓展运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进入到正题,了解了作者赋予的“咬文嚼字”的新的含义,直接击中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咬文嚼字并不那么艰深,自然就有了学习的信心。然后整体观照,去探求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观点段中的第一句“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为过渡,说明证明观点的方法就是实例,顺势进入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比较活跃,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学生能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启示。听课的老师们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本想在分析实例的时候列举更多课外的例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另外,在分析第一个实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时间上的紧张,最后预设的讨论题没有完成,但我并不以此为遗憾,因为讨论可以放在下节课,而学生碰撞出的火花是不能错过的。

学习是一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讨论等)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这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并且每节课的目标应尽量明确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其实,不仅是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应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对教学的追求是无限的,我们也得学习朱光潜先生的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3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本节课我摒弃了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套路,代之以学生自主探究地阅读,通过对话与互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意义。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时间关系“巩固练习案”没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完成。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4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平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并“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5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有些随意,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就是语言粗糙、啰嗦,大白话、网络语时有所见。至于语言的贫乏,写法的老套(即文所说的“套板反应”)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有鉴于此,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找出关键句、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让学生写“《咬文嚼字》读后感”,以图达到“读思写”相互为用,一举三得的效果。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