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学反思 > 留给学生思维放飞的空间生物教学反思

留给学生思维放飞的空间生物教学反思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一个问题。由此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到外面去玩,看见一只蝶蛹在茧中挣扎了很久。我觉得它很累,出于好心,回家拿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茧剪破了,让这只幼蝶飞了出来。然而不大一会儿,这只幼蝶竟然死掉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只幼蝶在茧中挣扎,是为了锻炼自己,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飞翔。可是我的这种“代蝶破茧”的作法却害死了它。

留给学生思维放飞的空间生物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时常犯“爱心”错误:忽视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挣扎。比如说: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茎的输导作用”这部分内容时,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把带叶的枝条插在红墨水瓶中,一会儿发现叶脉变红了,说明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我就采用了传统的方法,整个实验由我一手包办,不让学生思考,教学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近两年我改变了这种教法。我这样设置问题:你怎样证明茎里的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学生纷纷动脑思考,这时我发现学生蕴藏着很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由此我想,像以往那样,不让学生去思考或者用“剪刀”剪掉学生遇到的束缚和困难,以利于学生从无知的“茧”中爬出来,其实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感,扼杀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附性强,很难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和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太多,“替代”太多,我们总是站在“茧”旁唠叨:别人是人,你也是人,别人能从茧中爬出来,你为什么爬不出来?于是各种“代蝶破茧”“拔苗助长”的措施就纷纷出现了。学生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于是金色的学生时代变得黯然失色,明亮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这种教育是“无生、无我”的教育,把人当做了社会的附庸,把学生当做教师的附庸,教育就蜕化为一种“抱着走、嚼碎喂、满堂灌”的包揽行为。有一个事实,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总是获得冠军,可是为什么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没有强调“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让学生自主发展,它体现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自由地共同探究,不是指令,不是代替,更不是让茧中幼蝶违心屈从。

学生的头脑不能被同化,学生的思想也不能被“克隆”,让学生在知识的茧中少一些奴性,多一些野性,让他们自己从“茧”中爬出来吧!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