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语文教学 > 教案模板 >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4.0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1)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2)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1)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2)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 分析“其”字的用法。

(4)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1)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2)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3)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4)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1)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2)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3) 读准音:“相之”。

(4) 口译本段。

4、第四段:

(1)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2) 悲夫(fú)

5、第五段:

(1) 找出假借字。

(2)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 记游洞经过

(3 )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 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

1、背诵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3

【课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准备教授的内容:

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

《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

《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计划用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1、作为复习与铺垫,齐读《赤壁赋》。

2、导入课文。

3、学生默读、齐读课文各一遍。

4、疏通课文大意,找出重点段落、分析作者观点。

试题
练习题
教案模板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