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作文大全 > 写情感的作文 > 思乡作文 > 精选故乡作文六篇

精选故乡作文六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3.0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故乡作文六篇

故乡作文 篇1

东方的太阳刚睡醒,泛起了一层轻纱般的白雾,有一位悠然自得的农民,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徒步在山脚下的农田中。

你瞧!田里那郁葱的小草,娇俏的花儿,晶莹的露珠,还有那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农民,不知是露水打湿了衣衫,还是汗水浸湿了衣服,农民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头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但农民依旧低头铲去比稻穗还高的杂草。

头上是蓝蓝的天空,双宿双栖的鸟儿;脚下是青翠的野草,若隐若现的小路,连绵起伏的稻田,碧波无澜的荷塘。

走到当年属于我和伙伴的园地,如今已种满了水稻。还听见铁锄在我们手中铲去杂草的声音,那时我们在这里种下了多少颗希望的种子,多少株斑斓的花呀?现在呢,园地仍在,花已非花。我挥手而去,离开这方园地。

我漫步在一条窄小的田塍上,来到了我记忆中那和小伙伴捕鱼捉虾的小河,小河边上的桂花散发出清新芬芳的香味,不知是哪位女神的长发,才能佩戴上万千朵清新秀丽白色的小花?我放慢了脚步,为的就是让这一份清香飘入我的心扉,让它永驻在我心。想当初,年少的我们,每天放学时,跑到这里玩耍,对着天空和土地闹的闹,吵的吵,说着悄悄话,直到黄昏才回家。

昨日的岁月又在心湖里荡漾。我寻找那骑在牛背上的放牛娃,寻找那背着书包归家的小学生,寻找那追花蝴蝶和红蜻蜓的少年……我在搜寻那个温润无瑕的童年。

不管走了多远,我永远忘不了家乡那苍翠欲滴的小山,忘不了那不知反复走了多少遍的乡间小路,也忘不了父母额头上被岁月冲刷的皱纹和过早爬上的白发。

喧嚣的尘世给了我幽静的乡景,像一幅幅世外桃源的水墨画。

终于,我收回了奔涌的思绪,轻轻叹息,一步步走回原来的小路,把脚印留下,把乡景和记忆带走。

故乡作文 篇2

摇烟柳,浣沙漏,故乡梦断倚栏处,倚栏处,难回首,故园已在水月镜花深处。

——题记

出生在三省交界处的小镇,那儿的风,那儿的雨,都在她身上留下了诗的韵脚,她感觉身上的每个毛孔里装的都是故乡的味道。故乡,山则巍峨秀美,水则风流灵动。故乡塑造了她的性格。

亚热带季风气候,本就多变,山区就更复杂了。背倚四角岩,面向黄龙山,小镇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儿的气候。风,时而轻柔,时而狂野;雨,时而细如蚕丝,时而倾泻而下,让人防不胜防。这便如她,可以很文静,也可以很热烈。

在江南,海拔过了1500米的山是很少的,宽度不超过一抱的河流也是很少的,山的威严、水的孱弱让她有时很坚强,有时又脆弱。

可是,她发现她已经回不到那片土地了。初中毕业后,她离开了那儿,而且一去数十载。“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身为北漂,她就是那征战多年的战士,而故乡便是那一针一滴血、倚门望君归程的伊人。前几天,朋友给她发了几张照片,并兴奋地给她介绍现在那儿发展得如何好,可在她,那不是一幢幢的洋房,而是遍地“尸体”,新农村建设,卷走了贫困,也卷走了她的芭蕉,她的梦。芭蕉,园里已没有芭蕉了。

曾几何时,她在北方,对着那同一轮明月吟唱:我在远方,盼到心慌;山海苍茫,触景情伤;我在远方,乡思漏更短,泪沾白衣裳;我在远方,花落心残伤心倚栏杆。

可现在,迷失在现代文明的丛林里的她,回不去了。怎奈黎明不懂夜的忧伤,一人天亮?为何花儿不懂叶的心伤,独自消亡?她终于理解张爱玲那时的心境了,上海已不是她的那个纸醉金迷的上海了,与其殁于陌生的故乡,倒不如老死他乡来得痛快。

她将那些照片连同朋友留给她的关于故乡的印象装进有阳光的信封,寄给滚滚红尘;而留下的只是记忆里的故乡。在外乡,当回忆起它时,她可以说:故乡,在以前,在地球的光里,在人类的爱里,我曾经见过你。

故乡作文 篇3

飘落的桂花,如今的故乡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

太阳沉没在江里。风行江畔,便使得本就冷寂的夜再添了一分寒意。若是逆着风,独自徘徊于湘江边上,倒也能眸得满目的粼粼波光。

故乡,我行走于远方,却日复一日思量着你的模样。

我的故乡在一个偏远的农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着小鸟的叫声,摘下路边的小花朵,折下柳树上的枝条,一切都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

要是下了雨,不用担心,拿一把伞出门和雨玩游戏,雨下一会向前看仿佛那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

到了秋天,满地的黄叶。苹果树上长出了苹果,田野里小麦,萝卜,东瓜,丝瓜地上藤上到处都有,到了到了乡下,到处都是一片和气气的风光,自然清新。

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拿着两个塑料杯子慢慢地靠近蝴蝶,趁它们不注意的时候,两个杯子合在一起,蝴蝶就混在里面了。但是这种游戏在夏天就不是很受欢迎,只是无聊的时候消遣罢了。喜欢的是在一条很浅很浅的小河,有着几条很小很小的鱼,那些鱼也特别的好抓,水也很干净。

暮鸦倚在树枝上,还有寂寥的蝉鸣 ,被夜嘱托的晚霞;树影摇动着青春,遗落一片繁华,还有人流不息的跑道;远处的大山,沉默着,在秋风中渐渐黯淡下来……

以前一玩就是玩一整天,家长也找不着在田野里山沟里。但是也总认得回家的路,傍晚的时候在村子里总能听到各种的吆喝声。

故乡晚上的时候星星又多又亮,城市里是看不见的,最多城市里只有几颗,可是故乡里的星星是真的特别多,大人们便搬了个小桌子出来,磕着瓜子。顺便讲一下鬼故事,很害怕,但是越害怕越好奇,越想听。有时候聊到一些大人喜欢聊的八卦,小孩子们也会忍不住的问那是什么,这是什么。

不远处的池塘,还有着青蛙的叫声。门前的桂花树飘着桂花的花香。啊!我的故乡。晚上的微风缓缓吹过,吹走了大人一天的疲劳,吹走了我们嬉闹的汗水。

故乡,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羁绊与幸福。他让浪子时时刻刻记住浮萍的根系,兰花的土地。时过境迁,当屋檐的雨滴落入窗轴 摇曳闪烁的流光将冷气变成温情,故乡的意义便自然流邂。

故乡作文 篇4

又到中秋,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啊,摇篮》的插曲“爷爷为我打月饼”。“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在那样艰苦的战争年代,护着马背上的摇篮,老红军还不忘在中秋佳节为孩子做月饼,可以想见中秋这个传统佳节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意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中“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均因此成为了千古绝唱。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古往今来一直延续了下来。小的时候对月饼无比向往,那是难得的零食,油纸包的月饼,一般十个一卷,黄蜡蜡的纸张,透出圆圆的油晕伴着馋人的香味。月饼外层的厚厚的外壳烘烤得脆脆的黄黄的,会簌簌掉下一些渣来,正面有印上去的红色的圆圆的喜庆的图案,下面是一张薄薄的油纸,被月饼的油脂晕成了透明的,馋嘴的孩子不小心就会把油纸吞下肚子。月饼的馅儿不外红红绿绿的人造果肉条,瓜子仁以及一些无法辨认的东西,不过吃着真是香香甜甜的,特别有饱胀的满足感。小时候的月饼,个头真是蛮大的,吃月饼一般不是每人一个,有时候和弟弟一人一半,偶然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分食一个,因为吃到的不多,便更觉得美味。难得的美味舍不得一下子享用,往往在中秋过后,家中仍有藏在瓮里的月饼,隔几天得到父母的允许拿出一个细细品尝。那时候的中秋,因为月饼的香甜成就了孩子解馋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中国人刚刚富起来的年代,中秋佳节的月饼礼仪成为时尚,从粗陋的'卷包一下子换成了漂亮的礼盒包装,中秋时节,月饼成为每个单位的福利,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大街小巷,自行车的后座,汽车的后备箱色彩斑斓的月饼盒子、嫦娥姑娘的美丽倩影随处可见,家家户户节前吃月饼,节后吃月饼,早饭吃月饼,饿了吃月饼,爱吃几个就吃几个,爱吃什么馅儿就吃什么馅儿。那时候的中秋,因为月饼的礼仪成就了人们送礼的时尚。

长大以后才知道,小时候的月饼大多是苏式月饼,因着簌簌掉渣的外壳;有着硬邦邦的外壳的广式月饼是我在很多年之后才见到过的,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交通的便利和商品的流通才有各地月饼的交流;小时候极难得见到的每个独立包装的薄薄的月饼,上海产的,相当于现在的老婆饼和老公饼,现在无论什么季节在超市都能买到了。

今年的中秋照例勾起人们的月饼情结:商场都设了专柜,显眼处摆满了各式月饼礼盒,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等应有尽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等味味俱全,只是月饼的个头明显细气多了,礼盒里月饼的数量是次要的了,甚至还搭配了酒类、茶叶、小纪念品等等。如今不论季节,什么时候想吃月饼了就可以到超市选购,随买随吃,足够新鲜。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月饼只是中秋阖家团圆赏月感怀的一道必备小点而已,中秋吃月饼纯粹为了应景,迎合对中秋的恋恋情结,选择自己喜欢的馅儿小小的品尝一下就可以了。适逢建国六十周年,又遇中秋,团圆的日子因为长假而充裕,团圆的话题因为国庆而丰富!这时候的中秋,必将因为国庆因为团圆而举国欢腾!

故乡作文 篇5

“水,水,我要水!”我满脸通红,嘴里还“啊嘘,啊嘘”个不停,其实这个场景对于我们家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我是个拼死也要辣子的人,这不,又被辣到了,我连忙灌了几大口热汤,缓了一口劲。“你这个样子和这几张照片上的一模一样!”妈妈指着照片,开始了讲解。

哎呀,这第一张照片真是丢死人了:一个还穿着叉叉裤的光头小孩儿涨红了脸在哭,妈妈则拿着水给小孩子喝,脸上使劲憋着笑,可在饭桌旁的其它人早已笑翻了。妈妈说:这是你两岁时的照片,那时,除你外,全家人都在喝辣子水,你不干,偏要喝,没办法,我们就给你吃了一些,谁知你刚吃了就开始哭,嘴里还含糊不清地喊着:“妈妈,辣辣……”

第一张:我的嘴很红,一只手在嘴旁做着扇的姿势,脸上却很高兴,地点还是老地方哦——饭桌。妈妈说:“你那时五岁半,在吃饭时看到姐姐吃辣子,你又要吃,可这次不像两岁时反应那么激烈,而是很高兴,说了声:“好好吃。”接着又学你姐姐,装模作样地说道:“好辣,好辣。”“从那以后,你就爱上了辣子。”妈妈说道。

“最后一张是……”我知道,我知道!”我抢着说道:那时我到外婆家吃饭,桌上摆了一盘外婆泡了很久的青椒,我和姐姐弟弟比赛,看谁吃得多,有着深厚“基础”的我,吃着“不怕子”的精神一举夺冠,照片上的我一边做着胜利手势,另一只手还不忘用纸擦着辣出的鼻涕。

“哎呀,饭都快凉了!”爸爸提醒道,妈妈收起了照片,我抓起筷子又去夹我最钟爱的虎皮椒,“你还要吃辣椒呀?”“是呀!”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自豪地答道:“我是川妹儿,我爱辣子!”

故乡作文 篇6

四月下旬,时尚的帆布鞋踏在百年前曾有布履与马蹄踏过的那条青石板路上。转暖了的,属于沙溪古镇的春风,带着草木与新雨后的泥土味道拂过面庞。

这座讨喜的古镇坐落在姑苏——我的家乡。

独自一人走在街中,父母在一家古色古香的小茶馆里喝茶,街两旁是些卖米糕与糖的店面。空气里香甜得很,像有人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一大罐蜜糖,又将它们分成千百万份融进了每个角落,手忽地触见一团绵软的东西,是与春风相似的温度,把它用食指挑起来一瞧,果真是从远处飘飞来的柳絮。

再抬头,却有些感到震惊了,许许多多同我手中那一小团完全相同的柳絮正悠哉向我飞来,好似春天的暴风雪。为了避开这片“雪”,我一路东蹦西跳,不知何时便走上了石拱桥。

立于桥的制高点,午后太阳的光辉恰好钻过半棵苍翠的柳,在白衬衫上映下了半边的斑斑点点。石拱桥是又高又陡的,试探般地将身子轻倚在石栏上,探出脑袋。桥虽高,可河流的清澈不会被这一丁点儿距离感打败,游鱼仍是游鱼,泛着银灰的光,清晰得像用了变焦镜头。天不算一碧如洗,云仍同柳絮一样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却也可人。

一提及柳絮,才觉身边早已被那朵朵小“云”包围着了。

走下雕琢着莲花的石拱桥,前边是不知谁家的几盆大杜鹃,玫红的色彩与橙色的阳光相得益彰。麻雀在灰瓦上小栖野鸽子低低地同白鹭一道掠过晶莹的水面,不禁让人去担心这几对或白或灰的宽大翅膀会不会被水花儿打湿......

直到太阳的光芒收敛了些,我才踱着步子回到那家门前饰着好些生气勃发的爬山虎的茶馆,谁知那经营茶馆的老婆婆竟早已在门口前面四处张望,盼着我回来了。见了我,便以极大的嗓门儿,操着一口熟练又亲切的太仓话招呼我进去坐下。同父母聊了聊方才所见,问那老婆婆点了杯茶,又转头望向了窗边木笼里鸣叫着的小画眉。

洁白的柳絮拂过了鸟儿同样柔软的花羽与樟木雕花的精致窗框,却又不偏不倚落入了小巧的瓷杯里,这一时的不知所措恰好被前来加茶水的婆婆瞧见,她却像是看见了什么比这还要严重上百倍的事,急急忙忙放下了茶壶,将我喝剩的那小半盏茶水倒掉,斟上新的绿茶,操着本土标准太仓话,向我们抱怨这胡乱飞扬的柳絮,同时也没忘记给了我一大把盐花生作补偿。

聊天,喝茶,观鸟。望着窗外的翠柳、流水、绿树与人家,恍然间已至黄昏。同那位老婆婆道了别之后,我便踏上了归途。再次小心翼翼地走过那条高高拱着、如月牙般的石桥,石板路间,黄昏的阳光下,柳絮仍带着糖与茶香在古镇纷飞。

爱国作文
包容作文
烦恼作文
分别作文
愤怒作文
感动作文
感恩作文
感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