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著摘抄 > 文学语言 > 散文 > 舟中校友因缘散文

舟中校友因缘散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8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代古典文学家、文史大家、资深出版人金性尧是舟山定海人。1916年5月5日,金性尧在定海出生。他在定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1922年,刘鸿生等旅沪乡绅创办了舟山中学。(先称定海公学,1924年改为定海中学,是舟山中学前身)已经兴办开学。正是金性尧上小学,然后读初中的时段。但是,定海舟中的小学部和中学的学生名单里,没有找到金性尧的名字。

舟中校友因缘散文

原来金性尧6岁开始就接受私塾教学,进的是定海阮氏私塾。老师以“富”“贵”二字为启蒙教育,在认识“人手足刀尺”之后,读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古文观止》《论语》等历史上流传的教材,由阮家父子阮乃逊与阮洁生教书,他一直读到12岁。13岁开始就到定海王家祠堂私塾上学。这时除了学习古文外,增加了英语和数学。私塾的教育,是极度的灌输。金性尧一方面刻苦识记,把枯燥的“之乎者也”文言文刻录在他尚稚嫩的脑海深处。尽管到上海20岁后,师从忻江明进士,读《春秋左氏传》等经传,但年少时古文功底基础扎实,为他日后“散文牢固地扎根于传统之中”提供了条件;但他又从“所受于他们(私塾、塾师)的痛苦和流弊而论”,“从心底里送出憎恶”。

那么金性尧为什么没上现代学校,应该跟当时的舟山教育现状有关系。因为尽管当时舟山学校开始发展,但还是不发达,而舟山的私塾根深蒂固,并很发达。人们习惯把孩子送到私塾开开眼界,即使大户人家也大都这样。1933年9月24日的《定海舟报》一篇题为《县政会议议决派警取缔私塾以利学务案》的报道分析取缔私塾原因时说:“本邑教育之不发达,可谓超峰绝顶。原因虽多。而私塾林立,教授无方,要亦为其最大主因。各岛各海山固无论矣,即城岛各地私塾林立。一般塾师稍加自爱改变教授方法者,虽亦有一二,然头脑冬烘,沿用《百家姓》《三字经》者,仍居八九;平日用胁肩谄笑之手段,笼络各生之家属,使聪明智慧之青年学生,牺牲于塾师的绳头微利之下。迭经党政机关淘劣剩良,设法肃清,终以渠等神通广大,不已时而死灰复燃……”

而读私塾的学生如要读舟中,就要进行入学考,除了考国语外,还要考数学和自然,而这些是私塾所根本没学过的。像丁公量先生原本也是读私塾,后来私塾要取缔,想读定海中学,就在暑假请人补数学和自然。后来数学经过补考才进入定海中学。所以一般来说,读了私塾再上中学有知识衔接的困难。

可能因此,使得金性尧没能来舟中就读。有资料说金振华是金性尧的化名。就此问题,2010年10月底,我曾去信请教在北京的乐时鸣将军。12月25日,乐将军写了回信,说:“金振华和金性尧不是一个人。金性尧没有在舟中上过学,不是舟中学生。金振华是舟中学生,与我同班,是1932年初中毕业,同班毕业的共13人。除刘念忠(刘鸿生先生的七子)等四人外,我们九人,包括我和胡世奎、金振华等都于1932年秋去上海在刘鸿生先生的企业中任职。”“全国解放后,金振华曾任无锡人们银行行长,不幸英年早逝。)”金振华于1986年因病去世。金振华是金性尧的化名应该是一种误会。

那么为什么金振华跟金性尧会有这样的误会呢?为什么后来在上海舟中校友会的名录里,有金性尧的大名,成为特殊的舟中“校友”呢?这里面有什么因缘呢?

二被请为《微明》“社长”

讲到其中因缘,自然要提到《微明》文艺月刊。

当时舟中出去的学生追求进步,热爱文学。乐时鸣到上海工作后,就着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在1933年和1934年两期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上刊发。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几个初入社会又热爱文艺,关心时局,兴趣相投的同学经常一起在乐时鸣的住处,谈论人生,谈论文学,于是1934年萌生了自己出钱办一份杂志的念头,经过商议后,决定杂志的名字叫做《微明》,就成立微明文学社。乐时鸣将军(原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政委)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你说是幼稚也比较幼稚,进步也比较进步,是吧,这个明,大家知道光明,一点点光明。我们小孩子,这么一班年轻人,想有一个自己的刊物,既表示比较进步,也不敢自己吹牛啊,所以叫‘微明’,现在想想这还比较合适。”后来,1933年毕业的忻元锡(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周中奎(后改名周山,江苏周山镇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等也来到上海刘鸿生公司工作,并参加了办刊活动。

乐将军在给我的信中说:“1935年我们创办《微明》文艺月刊,原是我们舟中同学酝酿筹备的,由我任编辑(刊物小,不敢自称主编),胡世奎任总务,推选金振华任社长。因金性尧的工作单位和我们在一个楼里,他在一楼,我在三楼,胡世奎在五楼。同是定海人。而且知道他喜好文艺,能写杂文(散文)……因此我们就请金性尧为社长。《微明》的实际工作仍由我和胡世奎主持。因经费和稿源困难,《微明》只出了七期,就停办了。”

从信中乐至,原来微明社的社长是金振华,而开办以后,他们请金性尧当社长。这“社长”前后的变化,也就许是产生“金振华是金性尧化名”这个误会的原因吧。

1933年,金性尧随全家迁到了上海。1934年他就在中华煤球公司工作。从1933年开始他就在《定海舟报》副刊“欸乃”上发表文章。1934年年底还与鲁迅通过四封信。他比乐时鸣年长一岁。即是老乡,又有写作名气。乐时鸣他们开始创办时向他约稿,金性尧慨然同意,1935年1月出版的创刊号就有以他的笔名“毛杆”刊发的两篇文章:《‘安分守己’》和《看马戏》,语言幽默,以诙谐讽刺的笔调,对国人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不思进取的思想和自吹的现状进行艺术批判。这样,金性尧就进入了舟中校友的文学团队。而《微明》杂志后来刊登“长城牌热水瓶”的广告,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我国最早用“长城牌”热水瓶注册商标的是定海商人甘斗南创立的立兴热水瓶厂。而金性尧的母亲甘葆壬,就来自是甘氏家族。而金性尧的.妻子武桂芳的父亲可能又在这个热水瓶厂任经理之类职务。可以推想这个广告是金性尧给办过来。据说每月给广告费十元。这对自费办刊的小青年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资助。

金性尧支持舟中校友办刊,并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不单写文,而且办来广告,资助办刊,尽心尽力。于是,大家就视他如同校友,尊他为社长,是很自然的延伸。

三在上海校友名录的“校友”

说到舟中校友会,其实三四十年代,上海、定海都分别建立过。但是建国后真正开始筹备校友会还是1980年代以后。1985年10月20日,以忻元锡。丁公量为正副会长的舟山中学上海校友会筹备会成立,胡世奎等是顾问。筹备会广泛联系校友,填表登记。这些曾经一起办过微明的同学,自然记得这个“校友”。金性尧收到了登记表并填写上交。筹备会经过努力,决定于1986年1月5日召开上海校友会成立大会,并出大会特刊,负责会刊的校友请金性尧写点文字,当时他正在忙着他的《炉边诗话》出版工作,但他欣然答应,几天后即写就了一首《乡思——为舟山中学(上海)校友会作》寄交筹备会,诗曰:

我家曾住北门头,一别乡关海上留;十载伶俜伤老大,千般风土最绸缪;小桥流水窗迎月,僧寺红泥竹报秋;却喜相逢云雾后,梓情遥寄故翁洲。

诗中他回忆往昔,想起定海老家美好的景象。“梓情遥寄故翁洲”把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深切表露。读了这首诗后,我特地去北门寻找曾被称为“金家大屋”的金老故居。在桑园弄路口找到了在白色的高墙中闭锁的房子。四周被高墙紧围,南即桑园弄,西有移动公司大厦,北面老屋两层楼房屋顶,却被一幢现代大楼紧紧逼压,东墙有小门,门边墙上嵌一石碑,是舟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2002年6月29日里的“舟山市文物保护点——金家住宅”,而门则有一厕所,小门边乱堆杂物很脏。这老屋关闭着,无人管理,任凭雨水侵蚀腐烂,将要塌坍,变成危房。作为民国定海工商“八大家”之一的“金家住宅”这样一个文物保护点竟是这样的景象,不禁有点心寒。其实文物是文化古城的一个历史文化体现,如果能够很好的保护,加以修复,那可是古城历史文化的基点,一个个亿基点链接那就是古城的整体文化内涵。定海有这么多文物保护点,都修复起来,挖掘那些文化内涵,并连一体,加以开发,就是古城文化的良好展示,胜于那些仿造建筑不知几百倍,这样的两全其美的事,无人问津,令人心颤。金性尧回忆老家大屋,表达思乡之情,是种乡愁。于此看来,加入舟中上海校友会,也是他浓浓乡愁的一个寄托吧。

1986年1月5日,上海校友会召开成立大会,金性尧便早早地赶去参加,并会见了舟中老校长方同源和忻元锡、丁公量、胡世奎、陆修熙等校友,非常欢欣地交谈,情意浓浓。

上海校友会成立后,一年总会举行几次校友茶叙联欢会。1990年9月15日在化工局老干部活动室他们举行该年的第三次校友茶叙会。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修熙请金性尧来谈谈他的写作。75岁高龄而病衰的他欣然答应。他预见可能那天会下雨,担心雨天挤车不便,就预约了出租车。那天果然下雨,谁知等到八点三刻,出租车却没有来,他就赶快上21路车来。一到会场,他先连升道歉,接着就娓娓不倦地谈了他所写《新注唐诗三百首》。他以乡音舟山话漫谈,偶然插入普通话、上海话,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如拉家常;有时,校友们也插入交谈,显得活泼生动。

1990年9月上海校友会联络处编印的《舟山校友》第十四期有专题报道《金性尧畅谈编注<唐诗三百首>》,其中介绍说:“校友金性尧,笔名文载,又在阮家私塾读书道。即享文名。后来沪从事写作,驰誉文坛,金边《新注唐诗三百首》等,都不胫而走,洛阳纸贵。……他说过去有喻守真《唐诗三百首新析》颇可一读,还有朱大可的《唐诗三百首》。他想另辟蹊径。独抒己见,古匠心独具,功力颇深。故题其书名为《新注唐诗三百首》,出版后脍炙人口,一版再版,至今共印了一百四十余万本。”一开头就“校友”相衬,很是亲切。是啊,从金老在《微明》时表现,到现在金老的情谊,让大家认定他就是“舟中校友”。而金老也很愿意成为“舟中校友”。尽管金老没有上过舟中,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情缘,却让他和“舟中校友”融合了,成了一个特殊的校友,一颗善良的“校友之星”。

对联
句子
散文
词曲
古诗
情诗
诗词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