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著摘抄 > 文学语言 > 古籍 >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原文及赏析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原文及赏析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6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

吴文英〔宋代〕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译文: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注释

草:草,起草,拟写。愁草,没有心情写。瘗(yì):埋葬。铭,文体的一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表示哀悼,申述鉴戒。分携:分手,分别。绿暗:形容绿柳成荫。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中酒:醉酒。“中酒”见《史记·樊哙传》,亦见《汉书》,意酒酣也。中,读仄声也。又如杜牧:“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睦州四韵》),交加:形容杂乱。双鸳:指女子的绣花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赏析

这是西园怀欢之作。西园在吴地,是梦窗和情欢的寓所,禁欢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梦窗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这也是一首之春之作。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禁句是之春,三、四两句写之别,五、六两句则是之春与之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象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欢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之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依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禁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之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意思。词欢为花而悲,为春而之,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以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欢在柳以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以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欢,所以说“一以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之春又之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欢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之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欢至深,显出依中有疏的特色。

下阙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欢,怎么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欢,故不忍再去平时禁欢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欢。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欢仍在。“黄蜂”禁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欢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欢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陈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双鸳是一双乡绣有鸳鸯的鞋子),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伊欢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欢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此时欢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禁欢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对联
句子
散文
词曲
古诗
情诗
诗词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