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天地 > 文库资料 > 实用文知识档 >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阶段性小结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阶段性小结范文推荐

   来源:文萃都    阅读: 2.3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阶段性小结范文推荐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成为了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以上特点的集中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培养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的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还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倡导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发展性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回归学生本性,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英、美、法、日、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以及生活学习.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根据我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我校进行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现对此间的工作作一小结,以在大家的指导下,实现“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理想之路。

一、操作实践

1、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设计策略

(1)资源分析:

A、我课题研究由校长领衔,成员有教导、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众多年轻辅导员组成,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又在市、县教科室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拥有较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人力资源。研究经费能得到保证。

B、我校有一批有志于从事该课题研究的老师,他们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研究的教师有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效率较高,并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有利于推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C、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熟悉农村,了解农村,热爱农村,热爱农村,如何既发展、创新农村,又治理、预防环境污染(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政府、社会、大人的事,更是未来农村主人的事,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中可看出学生对农村科技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有浓厚的兴趣,我校部分教师也有这方面的专长。

D、我镇有较突出的农业特色和环境特点,种植、养殖等开办得红红火火,周边环境污染、治理等也有目共睹,都有利于我校开辟有特色校本课程的阵地,开展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2)确定课程目标:

对学生、社会、教师的评估需求是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共开设2门课程,确定的总目标为:

A、使学校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学校形成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环境教育为特色两翼,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B、使学生具有智能领域目标和发展领域目标,即了解掌握农业科技及创新技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投身农业科技和环保事业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知环境、爱环境、卫环境的思想。

C、使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特别是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

确定农村科技综合活动和环境教育综合活动的目标分别为:

环境教育综合活动的目标:

A、感受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的变迁,感知地球是人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和相互联系;

B、了解环境的状况,了解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尝试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C、进行环保知识的教学和相应技能的培养,进行环境研究与环保实践。

D、搜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使我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农村科技综合活动的目标:

A、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知识,特别是正在应用和推广的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B、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情感,感悟科技能促进农村变化、农业发展、效益提高,激发学生“爱农、学农、为农服务”的情感,并明确科技发展与国家、个人之间的关系;

C、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勇于积极主动假设、实践、探究、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D、搜集相关资料,重视研究性探索学习活动在我校的运用,学习和尝试校本课程开发,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本校科技示范校的办学特色。

(3)建立目标体系,研发校本课程。

确定课程目标之后,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建立目标体系,研发校本课程,并以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探索与比较:

A、环境教育综合活动之“统一研发、自主实践”形式:a、课题组组织全体组员,进行课题的收集与整理,经过精选,确定统一课题;b、组织部分教师进行编写;c、请浙江教育学院、浙江工业学院的两位教授进行指导与修改,形成校本。d、自主实践。附目标体系:

B、农村科技综合活动之“自主研发、自主实践”形式: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b、课题组成员自主研发、自主实践;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总结。

2、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研究实施方式。

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学习条件所确定的教师的指导方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方式、学习方式等是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教师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

A、在实施理念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尊重内在机制,逐步养成自我反思、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B、在实施空间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策划者。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根据学校和、学生、课程等特点,利用、创造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

C、在实施内容上,教师要成为一个服务者。内容设计要帮助学生不断系统化、深刻化。

D、在实施形式上,教师要成为一个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决策权、组织权、评价权;教师是辅导者、指导者、协助者、评价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合作,倾听、交谈、沟通,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实施氛围。

E、在实施方法上,教师是一个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式、完善的素质的形成。

在学生方面确定以下要求:

A、全面和谐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探究知识,又要学会技能;既要掌握学习方法,又要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合作学习。

B、自主性的发展: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认真实践和总结,并能把教育目标、任务,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要求和创造性行为,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自主学习、自觉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C、有个性的发展:根据自身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积极参与竞争,张扬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善于观察、发现、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化、个性化的建议和方案。

在实施方法上坚持以下几点:

与农业生产、环保实践的实际相结合,发挥乡土性优势;

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发挥生活化、实践化优势;

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优势;

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发挥多育并举的优势;

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

在实施形式上采用以下几种:

集体活动:一般以班集体的方式进行,有时也以校为单位组织。如:活动开始时的动员、方案的制定、结束时的总、成果汇报等,还有班集体组织的参观访问、专家介绍、作品展示、知识竞赛等。

小组活动:按照共同的目标组成活动小组,同一学生可参加不同小组,这种活动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横向交流的机会。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情趣。

个人活动: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种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细致、具体地体验活动的内容。

问题解决主要采用设计学习(prect learning r design learning)和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两种基本形式

(2)确立实施机制

A、加强宣传和领导,统一认识。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教学方法等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家长会、书信、请家长听课等方式,让家长们清楚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做法,从而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最后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对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和指导。

B、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

在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分析课程开发内外环境的同时,我们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成立了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制定课程开发规章制度等,使课程实施过程具有规范性。

C、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对教师培训应贯彻始终。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学校搜集有关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资料,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共同讨论如何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何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等。通过培训使教师对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界定、特点、开发的基本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组织校本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校本课程发展。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本领。学校派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

D、加强实施指导和监控。

关注对备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记录和总结的指导与监控,定期检查、总结、交流;关注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态度、观念、方法、责任心等;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方法,提高实效性;关注课程资料、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

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效果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其评价方式应该是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多需要的是“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因此采用“实践——评价——开发——实践——评价”的模式,实施“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政策。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构要客观公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评价的必要条件。

(1)评价主体的主动性。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也是被评价的主体,因此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总之,应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2)评价动机的激励性。

把评价作为活动的一部分,不仅关注学生已有的表现和收获,更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宗旨,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活动体验,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提供内驱力。

(3)评价指向的过程性。

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以学生的活动成果(物化、非物化)为重点,更加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重点考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是否善与他人合作,协调关系,怎样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有没有创造性的表现等。

(4)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评价以学习小组的整体水平为主,以个人为辅;以自评和小组内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和家长及社会评价为辅;以平时能共享体验的汇报、交流等活动形式为主,以直接的成果、最终的考核为辅;以弹性化的定性评价为主,以精确的定量评价为辅。

二、主体的发展

在以上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前后测试,发现一些显性、隐性的发展:

1、环境教育综合活动:

(1)环境教育综合活动汇总表(12个班):

学校:石泉小学班级:12个活动人数:505人统计时间:2001年9月——2003年6月

主题班队活动次数:52次板报:68期植树:674棵调查:2042 人次

实验1034 人次队报 827份 宣传活动 1326人次体验日记 3756篇

(2)环境教育综合活动前后测对比:

环境教育前测成绩汇总表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平均分

认知:54.5562.9872.678.6379.7881.8872.78

行为:59.0960.8766.5270.567.9370.0966.21

总分:57.2761.7068.9473.7672.6774.8168.84

环境教育后测成绩汇总表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平均分

认知:77.0584.7389.7593.895.8889.6590.52

行为:76.985.6790.3892.6395.4584.9290.95

总分:76.9685.2990.1393.1095.6286.8190.78

2、科技教育综合活动(高竹小学99人):

志向农技师农业专家农业示范户

前测人数

后测人数6.0618.1819.19

三、总结与感悟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其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

与各门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练习、操作,甚至实践,都难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是为了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身。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考虑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立足于时代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总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针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针对于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他们融入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

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尽管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大领域,但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中小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种在内容上的开放性特点,是其它任何课程的内容所不具备的。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活动。这些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任务而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强求学生固定地采取哪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3)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就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学生通过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觉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游离于活动过程,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是难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如果说在学科课程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重视实际的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的自我生成和建构。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发挥的独特价值。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模式的机械装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的。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学生又从他所能接触的情境和资源中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并自主地制定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正是在自主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发展。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兴趣盎然的过程,学生在其中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4)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或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

(5)综合性

校本课程的开设目标及内容和形式之间应有机结合,以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因此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同参与,促进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首先活动目标的综合,不仅有社会意识、科学精神等情感目标,也有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等能力目标,还有各种知识性目标;其次,活动内容综合,围绕活动主题,包含社会、环境、自然、农业、科技等各种知识;再次,活动方式也是综合的。根据主题需要,采用参观、调查、讨论、设计等多种活动形式,自主探究,积极建构。

2、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大致可采取下列几种基本方式:

(1)跨领域的综合主题,全员参与

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提出并设计跨领域的综合活动主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该活动主题的学习。要求学生把该活动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环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实践环节,并将信息技术贯穿全过程。这种多领域的综合主题的实施,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活动方式进行合理设计,分布实施,有序展开。

(2)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个主要指定领域两两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这样,可以构成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与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种整体设计的方式。

(3)核心主题,融合贯通

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的整合还可以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一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关照其它领域的要求和活动方式来设计。既可以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主题,也可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核心主题,还可以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核心主题。但无论以哪一种领域为核心主题,都要求兼顾其它领域的要求。

当然,在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开展综合实践各领域活动经验的前提下,也可以先从单一活动领域的综合实践开始,分别地进行实践性学习。但不能永远停留在完全将各领域割裂开来加以实施的水平上。教师和学生都要探索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的经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创生新的的教育经验的过程,不断生成能力的过程。

3、教师的指导任务

教师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此次校本科成建构与实践的保证。我校主要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即所谓的“T-T(Teacher-Tea)”制。“T-T”制要求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建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各自班级的学生。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

当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中,我们将以此自勉。


知识问答
教育培训
生活休闲
实用文知识档
专业资料
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