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文书 > 事务性文书 > 工作计划 >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范文集锦七篇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范文集锦七篇

   来源:文萃都    阅读: 5.8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时间稍纵即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工作计划了。但是要怎么样才能避免自嗨型工作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范文集锦七篇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篇2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玻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篇3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3、4班的历史科教学工作。这4个班基础水平都差不多,但1、3班相对来说气氛没有2、4班那么活跃,思维与整体的反应程序相对来说比较慢一点。1、3班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通过学习能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

对学生初步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人类和平事业,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表达历史的能力并能初步运用唯物主义来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基础知识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A爱国主义教育;B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大团结的观念;C社会发展的观点;D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观点E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F历史辩证的观点;G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修养基础知识教育目标:A、掌握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

B、了解从人类的起源到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C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概念等。

能力培养目标:A能填写历史填充图;B提高对历史史实物件的阅读理解能力;C能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D能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及谈自己的看法。

四、各单元基础知识重点、难点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中华民族的祖先;大禹治水;启建立夏朝;分封制;宗法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汉朝的对外关系;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况;孝文帝改革;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

2、难点:历史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猿为什么向人转化;南北方农耕文化有何不同;“公天下”

与“家天下”有何不同;宗法制;商鞅变法的原因;如何评价农民起义;汉朝的对外交往;三国鼎立如何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评价;诸子百家的思想本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用精彩、引人入胜的导入把学生带入每一节课中。

2、用严格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

4、平时的工作要做到勤奋。

5、抓好学生的课堂知识的过关工作。

六、进度表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篇4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关于对教材地位的认识和课时的安排

本册教材承继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共22课时,另加八节活动课。

二、关于教材知识体系及重点部分的分析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两代)

⑴隋唐科举制;

⑵“贞观之治”与唐太宗;

⑶“开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则天;

⑷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发展;

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两代)

⑴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⑵宋代社会生活;

⑶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两朝)

⑴明请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⑵郑和下西洋;

⑶戚继光抗倭;

⑷清加强边境地区的管辖;

⑸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三、认知能力及情感、教学目标的培养

⑴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释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通过学习,增强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对策与措施

1、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出的“历史无用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穿插联系取证历史学习的“慢性化作用”。

2、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课堂教学。列如:历史剧表演、历史漫画比赛、历史诗歌朗诵、历史歌曲演唱。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针对学生学习态度浮躁、懒散的不良习惯,在课堂上加大练习、提问的力度,强化复习频率。

4、针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状况,开展组织“历史人物大家谈”的课堂3分钟演讲活动。

5、发现爱学历史的同学,及时吸纳到“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更高、更深、更广的素质训练。为将来历史才能的发展提高打好基础。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 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 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 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 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时期讲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分为二课时来上。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十九与二十周复习和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试卷评卷、统计、分析,除去考试周与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授课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六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篇6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负责七年级(1)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打好历史基础,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本学期要力抓学生的历史史实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学习习惯差。每个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由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一点困难,所以从学期初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等),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5主题活动,共需46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9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平时测验讲评9个课时,复习占6课时)

三、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四、教学重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教材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六、教学措施

1、抓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抓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课前提问和单元检测,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区前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第一周: 说在前面的话;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周: 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三周: 单元回眸;夏传子 家天下

第四周: 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 国庆长假

第六周: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七周: 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 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 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 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况总结;六王毕 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 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单元回眸;三国鼎立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单元回眸、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期考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简报
大事记
工作简报
会议简报
调查报告
工作汇报
工作计划
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