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著摘抄 > 宋代诗人 > 黄庭坚 > 黄庭坚冬天最爱:锡夫人

黄庭坚冬天最爱:锡夫人

   来源:文萃都    阅读: 7.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导语:锡夫人是古代的一种冬天取暖的工具,也是诗人黄庭坚在冬天里的最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锡夫人,欢迎阅读!

黄庭坚冬天最爱:锡夫人

汤婆子,不是人,而是一种器物。以人喻物,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了。如竹夫人也是器物,不是人。

《红楼梦》中有段为宝玉暖被子场景:“终究暖和不成,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汤婆子,究竟是啥?去古玩城的地摊上转转,就能见到,圆圆的形状,高度七八厘米,直径约20厘米,上面一个嘴,是用来灌水,嘴上有帽,用以密封。这类东西,仿品极多,和镇尺、墨盒的情形有点相似。往往在古玩城转上半天,也看不到有人问津。

其实,汤婆子就是个“热宝”。灌入热水,自然温暖。古人没暖气,烧煤、烧柴,取暖效率终究不高,屋热床冷,被子湿气难除,自然难以安眠。有了汤婆子,就方便多了,放入被窝,暖意自来。

不过,西方人的办法似乎要笨拙一些。《加勒比海盗》中有个镜头,天冷了,总督府的仆人在为小姐准备床铺时,则用熨斗,取炭放入熨斗,来回推拉,被窝就暖了。虽然也方便,但不如汤婆子安全。一不留神,难免烧了被窝。

睡觉有汤婆子,外出则有手炉。相对汤婆子,手炉做工就非常精致。国人好面子,手炉经常在人前晃悠,自然要精工细作。手炉多是长方形的,有黄铜,有白铜,宽宽的提手,拿着非常舒服。

冬季取暖,还有一种暖砚,这不是给人取暖。暖砚是为写字提供方便的。天冷,滴水成冰,砚台更冰,墨很容易就冻上。暖砚由此而来,其造型往往呈长方形,高七八厘米,或注入热水,或放入木炭,冰消墨开,书生便洋洋洒洒写开来。

小时候,有一年天气极冷,钢笔都冻住了,手拢在袖子里,尚可取暖,脚却冰凉,几个同学,将抬水的木杠取来,踩上,来回滚动,形如擀毡,时间不长,腿脚也暖和了。然杠少人多,有人脚踩枣核,也是一法。古人遇到这种情况就用暖盆。我们没有,只能是穷人有穷办法。

看网文,经常有人写丫鬟暖被窝之类的段子。大部分人还是离不了汤婆子,黄庭坚写道:“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如黄庭坚这样的名人都离不了汤婆子,可见它的作用,要不它怎么还有个名字叫锡夫人?

知识扩展:《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黄庭坚斗对传佳话

人们大都知道三国诸葛孔明先生东吴舌战群儒的故事,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北宋黄山谷鲁直先生也曾在江州舌战群儒的经历。说起这段故事,还得从头细细道来。

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人们也叫他黄山谷,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在北宋文坛上,居“苏门四学士”之首,后更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苏轼非常称赞黄庭坚的品行和诗文,说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很大。他还擅长书法,善行书和草书,取法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名家,用笔纵横奇倔,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世称“宋四家”。

黄庭坚自幼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是个多才多艺的奇童,少年时便享有盛名。7 岁那年,他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的舅父名叫李常,知识渊博,能诗善文。有一天,李常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这聪明的外甥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见舅父又来考试,黄庭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样可以促进自己更刻苦地学习,增长才智和知识。由于心情愉快,黄庭坚的才思益发敏捷。他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立即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类似的`对联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一传为明代“两脚书柜”丘( 字琼山)在广州潘员外家教书,向潘家爱女求婚时对潘夫人出句。一传为清代神童才子李调元对老师出句。联为:狼生毫,毫扎笔,笔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蚕作茧,茧抽丝,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另一说称从前四川北部安乐镇秀才李林求婚时对岳母出句。其岳母的出句为:田栽桑,桑养蚕,蚕作茧,茧缫丝,丝织成绫罗绸缎。李林对为:山长草,草藏兔,兔生毛,毛制笔,笔写出锦绣文章。又传为吴文应客人出句对下联。联作: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兔生毫,毫作笔,写成锦绣文章。

李常见外甥小小年纪便能对出这样难度较大的联句,高兴的心情自不必说,从此对黄庭坚更加器重、爱护,着意精心栽培,使之进步更快。几年后,黄庭坚果然脱颖而出,更负盛名。

有一次,他来到当时江西的繁华胜地江州府(今江西九江市)。江州一些自以为才学不凡的文人早听说黄庭坚有“神童”之称,如今来到自己的地面上,很不服气,便设下圈套,约黄庭坚游览江州名胜,实际上是想借机出他的丑。当他们来到江州烟水亭上时,正好有个香客在吸水烟。有个当地文人借题发挥,吟上联道: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并请黄庭坚对下联。黄庭坚不知是“计”,联想到刚刚游览过的“浪井”,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下联: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听了,齐声叫好:“不说浪自风起,反说风自浪兴,足见浪井之奇。妙绝,妙绝!”

当他们一路游览,走到一座名叫“思贤桥”的桥头时,黄庭坚说:“适才承蒙诸位抬举,现在我也出一比上联,助各位雅兴。”随口吟上联道: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众人万万没有料到黄庭坚反客为主,倒过来将了他们一“军”,猝不及防,一时竟无人能对。黄庭坚见他们都不言语,笑道:“我这里已有了下联,请各位指教:

琵琶亭,亭下琵琶,多情司马泪沾襟。

众人听罢,更是齐声叫好。其实黄庭坚此句话中还有话,他把江州文人们比作多情的白居易(按: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遭贬谪此地为九江郡司马,所作《琵琶行》篇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因为对不出下联,便嘲讽他们“泪沾襟”。只是这些榆木脑袋文人,一时间只顾一味叫好,尚未回过味来。

黄庭坚和众人走走停停,不觉来到“小乔梳妆楼”下。有个文人对黄庭坚拱拱手说:“数年前,本地有位书生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新娘以此梳妆楼为题,出了一比上联,要新婚的丈夫对出下联,可惜这书生一直未能对出,后来竟郁郁而逝。多年来也无人能对,请先生指教。”说完,复诵出句道: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黄庭坚可是绝顶聪明,他听这位儒生此时此地重述此联,弦外有音,话外有意,心想,这帮儒生竟将我比作痴女献媚,真是可笑,一定要对一比绝妙下联,回敬他们。当他抬头看见前面庙堂森森,香烟缭绕的延支山时,触景生情,顿时舒心开眉道:“那位书生心胸也太狭窄了,我来对出半联,让他九泉之下瞑目。”说着,吟对下联: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众人这才发觉,黄庭坚以春风自比,而把他们这帮儒生喻为被斗败了的落叶残花,文辞优雅,语意双关,不显痕迹。字里行间也回答了上联所问的“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的原因。众儒生这才个个赞佩,人人折服。方知黄庭坚的“神童”之名真实无虚。

民间另有一说称这段故事是黄庭坚青年时所对。

后来,黄庭坚拜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为师之后,才学更是突飞猛进。

一天,黄庭坚和苏东坡在徐州城南湖边一棵松树下一边饮酒,一边下围棋。棋正下到要紧处,不料一颗松子被风吹落,正好掉在二人的棋盘上。苏轼手拈松子,道:“我有一比上联,如你在三着棋内不能对出下联,当罚酒三杯。”

黄庭坚望着苏轼那飘飞的长髯,笑道:“先生有此雅兴,我当奉陪。若对不出,甘愿受罚。”

苏轼笑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举一枚棋子在手,抬头看见湖边柳丝下,有人垂钓,心中已得下联,却故作难色。苏轼信以为真,笑盈盈地斟了一杯酒,要罚黄庭坚。黄庭坚却以手按住苏轼持酒杯的手臂,对道: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开国元勋刘伯温下围棋时,亦曾妙对此联。

其实,这一景致苏轼在出上联时已收入眼底,凑足了一副绝妙的对联,却故意要试试黄庭坚。及至黄庭坚吟对出下联,才觉竟与自己所想不谋而合,一字不差。

日落西山后,苏轼才与黄庭坚携棋归家。只见晚霞灿烂,暮霭沉金,水天一色,分外壮观,渔歌唱和,悠扬悦耳。黄庭坚一时联兴大发,停步不前,扭头对苏轼说:“昔日曹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我俩今日七步一联,何如?”“若不能对,当罚后退七步。”苏轼也文思泉涌,非常高兴地答应了。黄庭坚怕苏轼耍刁,便上前挽住苏轼的一只胳臂,吟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不但绘景,还在联尾恰如天成般嵌入一词牌名《满江红》。

黄庭坚出了出句,便用力拖苏轼向前迈步,想罚苏轼后退七步。

苏轼知道黄庭坚有意耍刁,立即蹲下身子,任凭小个子的黄庭坚无论如何用力也难拖动。突然,苏轼猛一下松了手,黄庭坚因用力过猛,闪跌一边。苏轼大笑着脱口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曾巩
柳永
陆游
秦观
苏轼
晏殊
陶渊明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