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著摘抄 > 名著导读 > 观潮 > 观潮教案八年级上

观潮教案八年级上

   来源:文萃都    阅读: 1.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学习目标:

观潮教案八年级上

1、 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 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准备:

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解决重点字词以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熟读课文。教师备好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音频等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播放视频)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 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

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被;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画着文彩)

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 阻塞)

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三、整体感知

1、作家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2、教师作简要讲解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3、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本文的音频朗读,听的同时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之多。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

四、精读品味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2、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3、那么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先声夺人,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 “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5、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本段文字?(其他同学点评并总结规律)

(二)指名朗读第二段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三)齐读第三段。

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

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四)教师朗读第四段。

讨论:哪些词语能看出观潮人数之多?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五、问题探究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六、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

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2、完成《语文学习报》练习。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既掌握好文言知识,又能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充分突出互联网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我先播放一段拍摄于2012年的观潮图片,并用滚动循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观潮人之多,场面之壮观。课中,在学生自主探究疏通描写潮水的文字时,我又插入“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图片。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等场面,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最后,播放视频:2012钱江潮直播,在激情澎湃地潮水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如临其境。

2、 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所以,这堂课,我基本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课文的朗读、字词的疏通、文章写法的理解等,都是学生讨论、探究的结果。我只不过是穿针引线而已。

3、巧妙地设臵问题,以问促学。通过问题把整篇文章从字词疏通,句子翻译到内容理解,全部都串联起来。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离骚
望岳
劝学
雨巷
乡愁
背影
边城
采薇